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馆面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八十歲的兒時懷念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110期  作者:葉秀峯 出版时间:1981-04-10
    关键字: 米票 农历新年 寒士 汤头

    以渡难关。扬州原亦不乏积善之家,于年终设厂施粥者。其中不免时有问题。眞穷苦者或不得实惠。因而改变为此种办法。施者虽加倍辛苦,然双方心安。一时以此方式助人者甚多。但无不祕而不宣。乃成为不公开之风气。此一擧动乃一种临时性消极意味,当然不及使经济发达如今日之台湾,能使人人能有自立自足之道,贫穷日少,以至无人须求助于人之为上策。此无他,乃 国父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推行之实绩。不过思及昔日家鄕父老努力助人,而竭力隐祕务不使人知,亦未尝非一种诚恳的助人之美德也。㈧扬州馆面

  • 文章八十歲的兒時懷念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111期  作者:葉秀峯 出版时间:1981-06-10
    关键字: 扬州 剪辫子 海军 钉鞋 泥土

    ㊇扬州馆面(续)更忆在书塾时,老师敎一册「畺园益幼篇」,全是短文,其目的在于敎儿童学做文章的,可以引人入胜。其中有一篇「牛肉说」,其文意忆系盛赞牛肉汤之鲜美,而说不在多。幼年儿童每为所引诱而想尝此,等到长辈们带我们去面馆时,尝到馆面,方知确有高明之处,畺园益幼篇中文字确有道理也。㊈剪辫子现在七十岁以上之同鄕,可能对留辫发之情况仍忆一、二。秀峯年幼时,亦曾经过有辫子的阶段,在台同鄕靑年、中年,则须于电视演历史剧方能见之。为这辫子,在满淸入关后,发生

  • 文章《民初景色》无锡面馆点心店的厚道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83期  作者:張我佛  出版时间:1993-05-20
    关键字: 《民初景色》 点心店 厚道

    面馆包子店在无锡极为普及,老少贵贱都是常客十之八九是男客及小孩,每月会上几次面馆。楼上是雅座,碗筷座位都比较讲究,楼下是普及化,碗筷座位都是粗品,可是一样的食就不一样的价钱,楼上贵,楼下廉,食有大肉,(上一块五花大肉)燻鱼、鳝鱼等等,加上蒸笼肉包子,每一大蒸笼约有五、六十个包子,中间夹有水晶猪油螺丝包三至五只,要买此种水晶猪油螺丝包,只在笼边出笼时等候,一人只卖一只,因众食客都爱食也。每只与肉包同价,二个铜板如要买十只以上外带,要预订每只三十

  • 文章常熟旧时的面馆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71期  作者:佚名 出版时间:2007-11-01
    关键字: 常熟 餐饮业 面条 吃客

    常熟旧时是个消费城市,规模不及苏州、无锡,但比周围的江阴、太仓、昆山和吴江大。城墙巍峨,市肆栉枇,人烟稠密。在服务业方也颇具特色,如餐饮业中面馆这一项。旧常熟是讲究吃食品味的城市,城里城外有的是大户人家,外地来的阔佬和高级职员这些人生活要求高,美食辨别力强,仿佛个个都是陆文夫笔下的美食家。习惯上常熟人主食亦爱吃制品,所以吃条是很普遍的,大众的生活方式,早上一碗,方便快捷,老少皆宜。当然吃最好的去处是上店,味道好,又省力,人人喜欢。五六十

  • 文章舌尖上的故乡——怀念常熟的汤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100期  作者:黃道蘊 出版时间:2015-02-01
    关键字: 常熟汤面 同兴 浇头 手工细 故乡味道

    故乡,那是感情上的皈依,精神上的护佑,虽然离乡数十年,对故乡无时或忘,尤其是那碗热腾腾美味汤,想到就会馋涎欲滴:在对故乡的记忆中,寺前街北赵弄口,同学周锦明家开的那爿同兴面馆,他算得上是真正有常熟味道非常好吃的面馆。这里出卖的各色浇头、汤水,异乎寻常的美妙,由于他的做法考究,选料认真而得名。常熟本地人对一碗的好吃不好吃,在乎这碗里的汤水可口不可口,汤水的鲜不鲜。同兴面馆祕煮的方法是从配料到烧煮的时间都有拿捏,讲究步骤,和监督周全。在灶头的铁镬里

  • 文章名人新姿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56期  作者:孫坤保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常熟 名人 新面貌 特色历史 杰出代表

    寄来常熟,并提出不少建议。名人馆内,荟萃介绍了历代英才。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教、文化等诸领域对国家、民族、家乡的兴盛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是常熟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馆内用生动和图文并茂的版介绍,向人们展示了贤达们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美德:展示了他们勤奋好学、成就卓越的业绩:展示了他们眞善美的人格力量;更展示了他们为一方水土增添新的光华的人文精神。馆内所列,已不是数十、数百个个体形象,而是一颗颗璀灿的明珠铸成了常熟特色的文明历史的象征。名人开馆

  • 文章家鄕的外鄕人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59期  作者:於世達  出版时间:2007-09-30
    关键字: 故乡 外乡人 逃荒客 补碗匠

    强索,为了活命,豁出去了。一大群人——男的肩挑箩筐(里是他们的家私和孩子),女的背负包袱,上得村来,摆开阵势,先来一段凤阳花鼓,然后与村长谈判,要粮若干担。村长不敢怠慢,先关照各家大锅煮饭,供他们饱餐一顿,然后再各家摊派米粮,打发他们上路。提起湖北佬,鄕下人的印象只有小面馆,城市到鄕鎭都有,没有店号与招牌,「湖北佬」三字就是招牌。为什么湖北佬专开面馆,据说他们都是「哥老会」成员,面馆是他们的联络站,确否待考。跟着祖父上街,常会带我去湖北佬馆里吃碗「大肉

  • 文章(傳記)先嚴光公生平行狀

    来源期刊:《瑞金文獻》 第12期  作者:(大陸)鍾騰祥 出版时间:2001-05-01
    关键字: 钟光湶 酒肆 担保 公私合营 去世 丧事

    先严讳光湶,世居本邑北门钟缔秩公祠。幼失怙,唯兄嫂是依。壮年家徒壁立,无隔宿粮,采樵兼厨为业。以劝俭持家,稍获余润又得亲朋资助,与人合营面馆酒肆,生计渐裕。晚岁连遭两丧,家境益窘,举债无虚日。生平性颇乐观,识字无多。常看古今说部,几阅殆徧。每讲故事,辄能道其神貌,听者动容。喜观祁剧,闻某处演,无论远近,虽风雨必往。尤好济人贫急,族侄某因讼系狱觅保,先严不遑他计,毅然应允。愿负担保重任。孰料伊人丧良,畏罪潜逃,法院唯保是问。以案情綦重,竟受株连,𨱍铛入狱

  • 文章深巷古韻 在水一方 轉載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7卷 第1期  出版时间:2015-01-10
    关键字: 南直街 节奏 历史文化 “佰仙 松阳

    照进门扉。白发苍苍的老妪,和往常一样掀开杂货摊上的蓝印花布,拿出新的扇做年轻时的女红,穿针引线。偶尔抬手拿针在头发上滋一下,看一眼街巷深处,犹似在思忆逝去的岁月。编蔑篮的、扎花圈的、剃头店、麦秆扇编织、钉秤的,人像绘画、草药铺、打铁店……各自开始一天的营生。光顾的大都是些老主顾,在边谈边笑中就达成了默契。日已近午,随意寻一家店吃。「佰仙面馆」,厅里放著两个旧方桌,几把老旧的木椅,穿过门厅向里,湿润的青砖上摆放著几盘幽兰,砖墙缝里生著青苔。女主人四十多岁,清爽俐落

  • 文章陝西村風光宜人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7期  作者:蔡天來  出版时间:1989-03-01
    关键字: 陕西村文物馆 蒋公铜像 于右任铜像 马信 乌面将军庙

    位于彰化县秀水鄕有一村叫陕西村,风景宜人,每日游客如织,村内有塑造 国父铜像、先总统蒋公铜像及于故院长右任铜像,还有庄严宏伟的文物舘,系三楼建筑物,一楼为乌将军庙,二楼为文物舘,三楼为松林图书舘,还有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等,非但游览的好去处,甚至带给我们深深了解台湾人均来自大陆的历史意义。陕西村系陕西人蕃衍在台湾的「根」,在陕西村之墓碑雕刻着银同二字,实为临潼,上所刻之籍贯,就是铁证。陕西村的乌将军庙,神尊系名叫马信,系陕西人氏,顺治十三年任台州协鎭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