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风土人情共返回4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山東莒縣的掄棍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王魁東  出版时间:1981-03-20
    关键字: 种麦 收麦 风土人情 抡棍

    臺灣中部田野裏卽將是麥黃的季節,使俺想起故節的「風吹原野黃金浪,正是小麥收成時」兩句打油詩。故鄕的小麥大部份都在芒種節氣收割,(芒種節氣固定在陽曆六月六日或七日)也就是在端節附近。麥穗上的麥粒長成滿包時,成靑包,把麥穗採下,捆成若干把,放置鍋中加水蒸熟,取出來,把糠搓掉,麥粒靑翠色,甚美麗,再投入石磨(石磨以石製成,上下兩層,磨煎餅糊的每層厚約十公分,磨麵粉的每層厚約廿公分,中徑六〇—八〇公分。)中推轉,順周邊石槽下來的,一條條約成三分之一公分粗的繩子狀...

  • 文章源遠流長的「福佬話」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第5卷 第3期  作者:陳香  出版时间:1972-08-30
    关键字: 闽南话 方言 风土人情

    「福佬話」的源遠流長,已成不爭之論。因爲,事實勝於雄辯,「福佬話」非僅可溯至中州,而且還可引伸得更遐更闊。如食古不化的死抱定孟子所說的「南蠻鴃舌」,指的卽是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以至於宋,先後落籍在閩、粤之軍民所操的語言,管見以爲不然。「福佬話」的語彙,揉雜繁複,不但是沒有根柢的人所難體會;就是專家學者,欲求具體而系統的瞭解,也是談何容易的。不信,且參閱後面一系列的扼要探原。打扮——裝飾曰打扮。中原雅音:「今俗以人之裝飾爲打扮。」暢——得意曰...

  • 文章西安的皮貨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15期  作者:張逸志  出版时间:1973-10-15
    关键字: 皮货市场 风土人情 羊皮

    作者簡介:張逸志,扶風天度鎭人,參加青年從軍,曾任傘兵上尉,現退役,居高雄縣大寮鄕精忠四村五六一號,常有文章在中副發表。

  • 文章川陜道上瑣談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42期  作者:鄭子敏  出版时间:1980-07-15
    关键字: 逸闻趣事 川陕道 风土人情

    说了,甚至有些还听不懂,经他们解释后,我到觉得好笑,饭后闲话家常,我要求讲些家鄕的事,他们就把川陜公路上秦岭至汉中沿途的趣谈说给我听,这些事蹟虽然无史可考,但都能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柴关岭雾气腾腾柴关岭为秦岭支脉,地势较高,终年陇罩在云雾之中,车辆经过,即使在白天,亦须开灯,小心驾驶,方能安全通过,此亦为川陜公路上险要之一。庙台子赛过北京庙台子是陜南的避署胜地,其地以有留侯庙闻名遐迩,相传西汉三杰之一的张子房隐居于此,庙宇建于群山之中松柏环境,金壁辉煌,幽静出尘

  • 文章山東人過年的習俗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傅培梅  出版时间:1981-03-20
    关键字: 习俗 年俗 风土人情 饽饽

    我是山東人,華北自古以來就以麵食爲主,這和當地的產物有關。南方以米爲主食,北方則爲麥類,一般人提起山東,都不會忘記饅頭,當然到了過年,它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東西。中國人每到過年,總不會忘記要祭祖、迎財神,這和臺灣的拜拜沒有什麼不同。我記得小時候,到了年二十七、二十八時,家裏就開始做大饅頭。這種大饅頭是要上供用的,我們稱爲「餑餑」,普通家庭多半以一斤麵粉做一個,有錢的人家甚至用二斤多的麵粉做一個,一做就是一大堆。因此每逢做餑餑的這一天,一家大小天不亮就得起床...

  • 文章鄕情瑣記(續)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0期  作者:張純義  出版时间:1987-04-01
    关键字: 家乡回忆 美食 风土人情

    煮熟後贊調好之湯菜食用),蕎麵削削(將合好之麵,擀成較厚之麵片,用刀撥削之麵條),蕎麵搓搓(用手在案板上,將較粗之麵條搓細),吃起來磁古扭扭的很有筋頭,蕎麵亦可次(借用同音字)麻食子(即貓耳朶),談了半天,獨不見擀麵吃,可能是蕎麥沒性,擀不開的原故吧?蕎麥的另一功能,是含碱量特多,打過蕎麥之後,將麥草燒成灰,用水過濾澄澱之後,可以收取很多土碱,除參入部份麵食食用之外,亦可去汚滌垢,鄕村婦女可當肥皀用。高粱:在東北地區,可作民之主食,但在家鄕爲專做燒酒之原...

  • 文章餑餑與餃子——致山東同鄕於臺灣出生之子弟——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6卷 第3期  作者:曹景雲  出版时间:1980-12-20
    关键字: 饽饽 饺子 特产 风土人情

    餑餑,今北方謂點心餅餌之屬爲餑餑,按通俗編飮食謂卽波波。所稱餑餑者係屬山東省魯東一帶,每逢春節用麵粉作成圓形餑餑,上插九個紅棗,專供祖先祭祀之用,又稱棗餑餑,另外作成稍微小一點,內包豆沙饀,上插五個紅棗,專供灶神之用,又稱豆沙餑餑。這些餑餑是過了年初一後,家中來親戚與客人招待而食之。另通俗編飮食;『升庵外集:「䭞饠,今北人呼爲波波,南人謂之磨磨」。按波,當䭞饠二字反切,或云本爲餑餑,北音讀入爲平,謂之波波,皆未確;磨磨之磨,據集韻作,又一作饝』。按畿輔通...

  • 文章閒談「關中八怪」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76期  作者:何子文  出版时间:1989-08-01
    关键字: 关中八怪 风土人情 乡土趣闻

    筆者前曾撰寫「關中八景」一文刊載陝西文獻第四十七期;茲再閒談「關中八怪」以博一粲。我們都是在關中土生土長的一群,但「八怪」則很少聽人提及,如果仔細琢磨,乃司空見慣的具體事實,說怪並不為怪,由此也可以看出八百里秦川的風土人情真實淳樸可愛之處。一、房屋偏著蓋——鄉人為了居家安全防偷防盜,房屋外牆多筆直豎立,高不可攀,屋簷則多向內傾斜,與我們目前常見的雙向流水不同。二、大餅可以當鍋蓋——言其厚大堅硬,真可以當鍋蓋也。三、麵條可以作褲帶——家鄉的麵條,名聞遐邇,...

  • 文章驢轎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 特刊  作者:永諧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驴轿 风土人情 乡野趣闻

    南城,海屬之重鎭也。依山爲城,範圍東西兩山,爲古之州治,明淸兩代係海防要地,與海州城相距十八華里,沿途歷錦屛,孔望兩山麓,陡坡旣多,礫石滿徑,兩地交通頻繁,爲適應地形,製作「驢轎」代步。其制:刳木爲轎,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上覆編竹髹油漆,兩側開窗,藉以憑眺沿途景色,轎底承木板。略同冀豫一帶之騾車,第缺雙輪耳。底旁貫巨竹爲桿,端各具木質覊架,狀如坐凳,前後各有健驢脊被棉褥其上置鞍,以連固覊架。旅客携行囊舖陳轎內,坐臥隨所欲,常大小二三人與俱,執轡者持短鞭策...

  • 文章湘西鳳凰遊記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38期  作者:黄武良  出版时间:2012-10-10
    关键字: 凤凰古城 游记 风土人情

    文圖作者·黄武良六月從南寧回港,又去了一趟湘西鳳凰。午後包租了一艘櫓舟,土家船妹輕輕催舟泛划,往河道深處。款乃微波,河道裊娜,偶送幾聲水鳥啁啾,或有游魚躍水,全境在靜中。划過小洲,河邊,婦女們一邊說笑,一邊洗衣擇菜,有時還會扯上嗓子清唱悠揚的山歌。小孩子在河邊光着屁股嬉閙、打水仗,在水裏撲出水花,個個像泥鰍一樣機靈。不遠處還有少女在洗頭髮,長長的頭髮洒落在水中,木梳划過秀髮,夕陽下,美得就像中世紀的画卷。就交通的方便,內地有些地方是遲來比早到好,然而遲來...

共48条记录 1/5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