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锣鼓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對川劇的認識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26期  作者:丁宗裕 出版时间:1973-02-01
    关键字: 川剧 研究 唱腔 锣鼓帮腔

    结束以后,各省返回家鄕的外省人士,津津乐道于川剧的也大有人在。川剧中的唱腔共分为五种,即昆腔、高腔、胡琴腔、弹剧、灯剧等。高腔在川剧中占百分之八十,是由宋代的南戏演变而来,淸乾隆李调元的「雨村剧话」中说,川剧的高腔是由江西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的。高腔从曲牌音乐上,保存元、明的乐曲细致的生动,刻划人物和表达情感,都有优美的技巧。高腔不用乐器伴奏,只用一副板子调整节拍,有时中间加上一㸃锣鼓,末尾用帮腔结束,这种唱腔结合着四川话,抑扬之处,比之其他地方方言来得大

  • 文章川剧锣鼓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7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9-01
    关键字: 川剧锣鼓 川剧高腔 三庆会 锣鼓 改良川剧研究班

    打唱打唱,三分打,七分唱;这意思是说,先要打响了,然后才好唱。所说打唱的打,自然并非武打的打,乃是指打锣鼓的打。打唱的打,既然属于锣鼓方面,那我们就来谈谈川剧的锣鼓。这里谈的,不仅限于川剧锣鼓的种类,也包括它的性质,和它在剧情中发生的效用,渲染或烘托各种感情。川戏的剧中人,无论表达任何思想感情的动作,都离不开锣鼓家伙伴奏,诸凡喜、怒、哀、乐、哭、笑和呼天唤地时,无一不用锣鼓加强剧中人感情之流露与增加舞台气氛,这是与平剧无法相同的地方。因为平剧有其他音乐

  • 文章新年打锣鼓排曲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28期  作者:黃大庸 出版时间:2012-08-15
    关键字:锣鼓 地方民俗 锣鼓排曲 风俗文化

    我们石城县屏山乡各村家屋都有打锣鼓的风俗,逢过年时除夕下午开始把锣鼓拿出来,大家聚集在一起开始打锣鼓,打锣鼓有排曲不是乱打地,依照排曲才好听,过年从除夕到元宵,聚集至少五、六人就打起来了,有时还与邻村屋比赛起来看看哪个打的好,当然要打地好,首先需要把这个排曲记得熟练,才能上场打,我们小的时候就在旁边听看,久了就可以背熟,背熟了就可以跟着大人一起打,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不过现在屋子里的许多人都外迁,打锣鼓的人少了,为了保留锣鼓的曲子,特写来请江西同乡会能够

  • 文章特出劇種英語粤劇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5卷 第4期  作者:呂大呂 出版时间:1976-03-01
    关键字: 英语锣鼓剧 粤剧 香港 谭寿天神父

    一直也是粤剧的世界。虽然有个时候,粤剧衰落到无院可演。由于香港在这许多剧种当中,以粤剧占第一位,因而一个特出的剧种「英语锣鼓剧」,便脱胎粤剧,由粤剧蜕变而成,也因而称为「英语锣鼓粤剧」,它唱的是粤剧的「梆簧」,粤剧的小曲,但编成英语唱出。演的也是粤剧的排场和做手。这是香港独有的一种戯剧,是全国任何剧种中所无的。它以粤剧的唱做为基本,而所有曲白都用英语。懂得英语的粤剧观众,固然可以极视听之娱,只懂英语而不懂看粤剧的人,也觉得会比看粤剧还好,至少他们对英语的曲白

  • 文章談川劇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76期  作者:默鳳 出版时间:1968-12-01
    关键字: 川剧源流 边疆戏剧 川剧腔调 锣鼓帮腔 剧本来源 演技做派

    ,「刺目劝学」诸剧。有只用道白而无唱腔的戯,如「男面礼」,「女面礼」(宏碧缘故事),「饯行囘国」,「公堂失和」(珍珠衫故事),「准河营」(蒯通故事),「审蟹」(聊斋故事),「顶灯」诸剧,唱腔几乎可以除去。或与道白相较,其字句之比例不及十分之一的,则有「假投降」(姜维诈降)、「宫门带诏」(亦名「血带诏」,三国演义故事),「审吉平」(三国演义故事)等腔。有全部唱腔,而无道白者——引子诗除外,但无表名——如勾践事蹟:「托国入吴」是。三、锣鼓帮腔的表现川剧在演出时,锣鼓

  • 文章舟山锣鼓威震四方

    来源期刊:《舟山鄉訊》 第96期  作者:海文 出版时间:2003-02-28
    关键字: 舟山 锣鼓 艺术特色 表现力 演奏技巧

    民间锣鼓吹打是我国民间群众自娱型文艺活动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汉族地区尤为盛行,地处东南沿海的海岛舟山也是一样。旧时,每当逢年过节与迎神赛会喜庆丰收之时,锣鼓吹打就与高跷、舞龙、舞狮、马灯、旱船及跳灶会等民间歌舞组合起来走街表演,老少群众围观追随,气氛热烈、闹猛异常。而舟山又是著名渔场,海上生产万舟竞发,过去渔船没有通讯设备,就在船上敲锣击鼓以传递信息,避免碰撞与迷航,回洋返航时又用锣鼓与岸上亲人共庆丰收。因此,锣鼓吹打在舟山渔农村格外风行,以此为生的众多

  • 文章曲艺漫谈 淮海锣鼓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4期  作者:史紅路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淮海锣鼓 历史变革 唱腔唱词 曲艺漫谈

    淮海锣鼓是我淮海地区的主要曲种,亦称「工鼓锣」,它与淮北大鼓有一定的渊源。淸干、嘉年间即已形成,最初为两人合唱,其中一人敲锣,一人打鼓。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为单人说唱,由演唱者自己又是打鼓,又是敲萝,眞是手不停,嘴不住。锣鼓均为特制,鼓小如球,两边有环,架在叉杆上,有的放在长凳一端,信手可敲。锣大如盘,名曰「狮锣」,又称「七寸锣」,锣带有沙音。锣鼓点子很多,随唱词内容而有变化。有开场锣、收场锣、唱腔锣‥‥‥开场锣中分「凤凰三点头」、「三跺脚」、「长番锣

  • 文章淮海锣鼓的由来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0卷 第4期  作者:任阜賢 邢家湘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淮海锣鼓 民间曲艺 战国时代 崔公 小和尚 唱书人

    淮海锣鼓(唱书)是连云港市一带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表演时,不需要大型道具,不需要众多表演者,只要一人、一锣、一鼓、一凳足矣。山川风物,百万雄兵,皆由一人口中道出,却能使周围数百名听众废寝忘食。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据说战国时期,楚国庄王昏庸无能,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加上奸臣当道,灾荒不断,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大学士崔公为人清廉正直,他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屡次进谏庄王、力求除暴安民。那些奸臣因此怀恨在心,经常在庄王面前说崔公的坏话,并且罗织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