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通讯共返回3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編後語

    来源期刊:《熱河通訊》 第55期  作者:本刊編輯部 出版时间:2006-02-01
    关键字: 《热河通讯 台湾 编后语

    热河通讯第五十五期出版了,这份属于热河同乡们乡谊交流的园地,在历届前辈乡长们不断的努力耕耘下,整整出刊了五十五个年头,这份刊物象征我们热河人耐久不移的传统,虽然在历期发行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重重的困境,尤其是热河旅台乡亲人数不多,而且人力物力都很有限,但是在前辈乡长的坚强的毅力驱使下终于克服困难。今天我们能够持续见到这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刊物再度出版,感到热河人骄傲与敬佩。在本期编辑的过程中,承蒙乡长们踊跃赐稿,使我们这一本出版品内容更丰富可读性更高

  • 文章你知道出外的同鄉有多少?

    来源期刊:《浦城鄉親》 第21期  出版时间:1993-05-01
    关键字: 同乡会 通讯录 台湾

    我们的同乡会,初步的统计,列在同乡会通讯录上的,一共有两百八十二人(不包括眷属,新生代和已故同乡);根据同乡所知,以及浦城出外人口的统计,该不只此数,总数总在千人以上。然而,这庞大数字的同乡,到底去了那里?固然有些同乡没有来到台湾,在大陆战乱中就丧生了;还有些同乡,来到台湾后,老死不与同乡来往,他的死活没有人知道。本刊前一期就曾报导过住在木栅一个危姓同乡遭人杀害的实例,我们也无法照顾到;可怜,家乡还有着很多人寻找

  • 文章編後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45期  作者:編者 出版时间:1989-02-01
    关键字: 编后 校对 拜年 短文 通讯

    这也是不得已之苦衷。但有几期会刊文稿拥挤,内容丰富,身为编校,一读再读,不无所感,信手写来,迤迤逦逦,一发难以收拾,以致字数超过很多,又得左删右砍,勉勉强强挤入篇幅,总觉得言犹未尽,意犹未了,遗憾不已。所以写「编后」,不能跟写作诗文一般来写,写「编后」,只要把话说清,将事交待明白即成。但是如此辛苦写成的这篇短文,却又未必人人去读的,按其原因,「编后」的确每期都排在最后,一般读者看会刊,都是文章翻翻,照片看看,再选择几则有关通讯浏览一下,后面的会议纪录及经费

  • 文章編後語

    来源期刊:《熱河通訊》 第54期  作者:本刊編輯部 出版时间:2005-02-01
    关键字: 《热河通讯 编后语 王觉民

    热河通讯第五十四期出版了,这份属于热河同乡们乡谊交流的园地,在历届前辈乡长们不断的努力耕耘下,整整出刊了五十四个年头,这份刊物象征我们热河人耐久不移的传统,虽然在历期发行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重重的困境,尤其是热河旅台乡亲人数不多,而且人力物力都很有限,但是在前辈乡长的坚强的毅力驱使下终于克服困难。今天我们能够持续见到这一份属于我们自己刊物再度出版,感到热河人骄傲与敬佩。在本期编辑的过程中,承蒙乡长们踊跃投稿,使我们这一本出版品内容更丰富,可看性更高

  • 文章丙辰休致答謝長官暨同仁餞別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85期  作者:楊祚杰  出版时间:1977-02-10
    关键字: 赠友诗 饯别好友 通讯地址

    尸位中樞二十年,驪歌唱罷一悽然!此生難得同心友,擧世原無不散筵;倦燕歸巢懷故壘,飛鴻印雪證前緣;犁庭掃穴驅蛇鼠,結伴還鄕快着鞭。附啓:鄕友如有賜示,乞寄台北縣新莊鎭中港路五守新村二十一號。電話爲九八四〇五一〇。

  • 文章鄕愛

    来源期刊:《南京通訊》 第14期  作者:陸昌寅  出版时间:1982-01-31
    关键字: 南京 三民主义 《南京通讯 团拜

    故实与语文,甚至假期送他们囘国参加讲习,一如欧洲人不忘其祖国语言一样,这种精诚,大之可曰爱国,次之也算爱鄕。至若身在台员、鄕人之言爱鄕,更属义不容辞了。我们时在祝福,鄕人事业,日益昌隆。鄕亲情谊、更趋团结,同鄕会况,日见蓬勃,实不胜诚悃以待之。严鄕长必康自民国六十八年承代会务以还,在经济竭蹶、又乏人援现状下,能够维持会务弗坠,眞是倍尝艰辛,令人钦佩与同情!尤其南京精神之源。南京通讯年刊,年复一年愈见精彩,给鄕人情谊之维系与彼此之联络,产生了极大功效!试问

  • 文章浮生小記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156期  作者:行舟 出版时间:1981-07-01
    关键字: 舟山撤退 通讯事业 舟山同乡会 三毛 通讯协会

    天晴了,他老人家出去做工没有时间,等他空了天又下雨,就如此这般拖了下来。六月十三日艾克台风侵袭南部,台北有七级阵风,盖在屋顶的塑胶布篷几要随风飞去,害得我不敢上班,整整在家守护一天,晚上还加班接漏水,通宵未睡;二十日裘恩刮风接踵光顾,又受了二十四小时活罪。按住家房屋的基本条件是躱避风雨,而今化了我全家多年积储,买来房屋却不能避风躱雨,想想岂不窝囊。通讯事业述感我于卅九年五月自舟山撤退来台,由于中国联合通讯社的关系,自军中退了下来,投身新闻事业,那时还没有

  • 文章永遠難以忘懷的餐聚——袍澤情深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10期  作者:桑克球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战友相聚 通讯营往事 追思故友 陈信

    民國八十三年九月三日,氣候溫和,天高晴朗,眞是難得的好天氣。由我驅車(尙有內人隨行),接到昔日的老長官陳信將軍,沿著三號公路行駛。剛好竣工的北二高,的確道路直整平坦,車速難免快起來,我是全神貫注在開車,無法欣賞那詩情畫意的風景。老長官有時稱讚這北二高,空氣清新,景色宜人,遠看青山雲岫,綠油幼林,映在眼簾,令人頓生快感,讚賞不已。我們只費一小時行程,趕抵石門水庫,見到路旁標誌,寫著七九〇戰友聯誼地址,選在水庫管理局福利餐廳。久別的袍澤,站在路旁;迎接這位大...

  • 文章謝如劍著虹劍集序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2期  作者:涂禮敦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谢如剑 虹剑集 岭南诗社 诗歌 通讯故事

    大埔「人文兴县」作出了突出贡献。最近,他在继《笑剑集》《琴剑集》、《文剑集》之后,第四本诗文集《虹剑集》又将出版,嘱我作序。后学才疏学浅,无名小辈,恐力有不逮,然「恭敬不如从命」,蒙老师厚爱,不敢有怠,勉为应诺。谢老师新作《虹剑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诗词楹联;二是通讯故事。编入诗词四百多首,楹联二十多副,通讯故事七十多篇,共达十五万多字。余有缘先睹为快,深感该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真实生动,读之感人至深,受益匪浅。「诗词楹联」分为华夏腾飞、抒情感怀、万川风采

  • 文章常熟最早的古代通讯设施——烽燧墩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85期  作者:王洪生 出版时间:2011-05-01
    关键字: 常熟 烽燧墩 古代 通讯设施 史料记载

    常熟通讯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以烽火台为特征的通信组织已具雏形。常熟古属吴地,吴国以烽燧、声响(铜鼓)「以物示意」传递信息的方法。常熟虞山有烽燧墩建筑遗址,文保部门称土墩石室。所谓土墩石室建筑分布于江南太湖流域地区山上较多,通常沿山脊排列,墩顶成椭圆形,长圆形土墩,大者占地千余平方米,小者占地数十平方米。常熟境内大小土墩石室甚多。据一九八二年试掘维摩寺南侧的一座中型墩;二零零零年发掘最高处的祃旗墩,发现墩内是以大小不等的石块堆砌而成的,形似下宽上窄

共37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