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老子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格言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06期  出版时间:1995-04-20
    关键字: 格言 老子 英谚

    轻诺则必寡信。(老子)信用之落地,如镜之破,不能再圆。(英谚)信用是成功阶梯第一步。(常识童库)

  • 文章對人生的淺見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3期  作者:顏世光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 人生浅见 孔子 老子 金山寺

    乃是依靠坚忍的力量,潜蕴蓄绩长期奋斗的结果,而不是仅靠一点血气一时冲力所能得来,善用力气的人,不急不徐,善守理想的人,不猛不弛,一志向前坚定不移,终可达到目标、才华充足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就获得了名或利的满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企求,才华反而成了自找烦恼的根源。名是缰,利是锁,富是桎,贵是梏,滚滚红尘是囿限心灵的囹圄,若能超拔得出,自我救赎,即能秽地生莲回归自我,不论是庄子的逍遥游,还是佛教的观自在,还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心

  • 文章老子修养身心之道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7期  作者:楊遠岷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老子 修养身心 道德内涵 修心原则

    民复孝慈。」[1]今本可能后世传抄之误。是此证明,儒道融合,何会反对仁义?③云,万物没有不尊道贵德的。其故安在?④答复曰:重视积蓄道德的人(有德者),则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事。这无形中在勉人,应注重道德修养。因老子出生于春秋多变的时代(西元前五七一年周灵王时)[2],世衰道微,社会混乱,人无廉耻,故有提倡道德的必要,当道德仁义一旦出现,发现人们已远离至德(人人有道德)之世已经很久了,以致老子有⑤之言[3]。而明显非否认人们应有仁义礼忠信的道德修养。礼记曲礼云

  • 文章老子蠡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3期  作者:韋德懋 出版时间:1996-07-01
    关键字: 老子 生平 处世之道

    韦德懋遗作一、前言司马谈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釆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推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民国四十六年十二月十日我国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在瑞典的京城斯德哥尔摩(STOCLC HOLM)领受诺贝尔奖金的典礼中,瑞典皇家科学院克莱恩教授盛赞这两位物理学家时,连带颂扬到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他说:「关于眞正的基本质点,物理学家只好依从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

  • 文章南京桃叶渡的闵老子

    来源期刊:《南京通訊》 第14期  作者:吳智和  出版时间:1982-01-31
    关键字: 南京 桃叶渡 老子 九华山

    江山代有名茶出,用来形容闵老子茶,非常恰当。闵老子茶起于明末,几乎取代当时名茶的声望,惜不久値明淸两朝交替,战争频仍,闵老的后代逃死于兵端间;至淸初再度一统,而闵老子茶遂无闻于后世。白衣闵汶水,明末征州人,寓居南京桃叶渡,因精于焙茶,故茶名不胫而走,名满江南一带。闵茶享盛名时,汶水已是垂垂老者。在未谈及此茶之前,先来说「桃叶渡」这个地方的典故。桃叶渡的名称,有一段颇为动人的往事,据载东晋名士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有个爱妾名桃叶,其妹桃根。献之有次临渡口(按

  • 文章格言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18期  出版时间:1996-04-20
    关键字: 格言 老子 诚信 英谚 成功

    轻诺则必寡信。(老子)信用之落地,如镜之破,不能再圆。(英谚)信用是成功阶梯第一步。

  • 文章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23期  作者:車輪 出版时间:1997-02-07
    关键字: 老子 人生感悟 艺文选粹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老子之师常枞病笃,当其弥留之际,老子便问最后之叮咛,常枞允之,即徐徐张口、命老子向口内观看,然后问道:所见者何?老子答曰:「只见舌头。」常枞问:「牙齿安在?」老子答曰:「无矣。」常枞曰:「此即吾予汝最后之叮咛」老子又问:「今后再向谁请教」常枞答曰:「水、汝可视河床之石,被水流成槽,穿成孔。」以上乃是常枞对老子之薪传。于是老子即力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要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说「上善若水、水

  • 文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5期  作者:驪山  出版时间:1991-03-01
    关键字: 孔子 老子 儒家思想 张载 中华文化

    老子李耳的精辟见解:「知足」与「不争」,更是登峰造极,掷地有声!他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知足常乐的意思,因为人心最大的祸患,乃为「贪得无厌」的思想在作祟,目前波斯次世界大战已爆发,就是因伊拉克总统胡辛的「贪」与「不知足」所引起。由此可知人心之「不知足」与「争夺」是何等的可怕与危险了!老子又分析说:「海洋之所以能纳百川」,乃是由于海洋本身的「善下之」,具有天然的伟大包容精神。假若全世界上的人、事、物,都能像海洋一样的「不争」与「知足」,那么天下

  • 文章論述秦著「李耳道德經補正」的大用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66期  作者:高淑芳  出版时间:1990-04-03
    关键字: 道德经 中华文化 老子 哲学 辩证思想

    史记列传有言:「老子者,楚苦县厉鄕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楚,乃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之地。苦县就是现在河南省的鹿邑县,地在豫东平原之上,而厉鄕曲仁里在县城之东有一厉鄕沟,也就赖鄕沟,世代相传,此处即为老子出生之地。现在这一地方,姓李的人家依然较多。豫东平原本是中华民族发皇之地,古蹟斑斑,至今仍然可见。诸如淮阳县有太昊伏羲之墓,商邱县之南有黄帝之子高辛氏之墓,其近处有商汤王之墓,故称商邱。鹿邑县则有老子的古庙,庙广院深,台殿高耸,松柏苍苍

  • 文章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的考异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0卷 第1期  作者:蔡禹章  出版时间:1988-03-01
    关键字: 老子 孔子 生平简介 道的解释 仁政思想 选贤举能

    莫不负阴而抱阳,即阴于外而阳于内者也。是以「负阴而抱阳」乃万物生生不息之原理也。「冲气以为和」即阴阳之气相调和,则天地传其位,万物待其生,此之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道成矣。由恍惚而形成天地之历程,与万物生生不息之自然之理,此乃老子所言之道,由无而有,是先天之道,天道也。2道为治世之本。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鎭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自定。」老子是说,「道」是正「常」之治国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为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