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9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續「憶江南」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90期  作者:柳絮 出版时间:1977-12-10
    关键字: 炒米 麦芽糖 梨膏 百草糖 乡土民俗

    二十五、炒米米淘净,蒸熟炒和沙;心热面麻饼压,圆球方片麦饴加,更有爆成花。每届腊尾,有临时作坊,专为各家炒米,以糯米淘净蒸熟,拌沙焙炒,一粒可分为三、四粒,松脆香酥。或购麦芽饼,乘热压为炒米,以备新岁赠孩。茶食店所制者,切为方片;小贩则粘为球状,成炒米团;更有用机器爆裂,则又成炒米花矣。二十六、麦芽圆而大,敲碎换来尝。僻巷穷鄕老脸汉,破铜烂铁旧衣裳,尽货盈筐。箩挑一担,前置木盘,放圆块麦芽,沿僻巷穷鄕,敲换破烂,童妪欢迎,日久渐相识。迨

  • 文章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77期  作者:靑峯 出版时间:1969-01-01
    关键字: 雪花 瓦钵 冰糖结晶

    乃纯洁之液,内中无甚杂质者,俟浓厚到极点,徐徐冷却,即成为大块之结晶体,状如晶石。四川资中、内江两县,盛产冰。其法系将白溶解,加以黄豆浆及鸡蛋,以为凝结之用。每担白用蛋六枚,如蛋价贵,则全用豆浆及麻油。大槪一百斤白,须用水二百六十斤,溶解后将渣滓滤过。滤器乃一大竹篓,上下舖布而成。滤过之后,再再入锅熬煑为浆。浆重量约为一百七十斤左右。即分装入二二尺对径之瓦钵内。瓦钵内分放竹片,纵横布列,形如蛛网,然略为疏散。瓦钵之上,盖以粗厚之纸。所有

  • 文章家鄕的舊營生

    来源期刊:《舟山鄉訊》 第114期  作者:李世庭 出版时间:2006-02-28
    关键字: 补镬 舟山

    过去,我们舟山靠做小生意谋生的人不少。随着岁月流逝,很多旧营生已经不见了,但这些旧营生所含有的特殊历史风味,对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回想起来仍有一种温馨的感觉。这里凭记忆试述一二,以飨同好。兑是用饴和熟面粉做成的大饼,有一寸来厚,平摊在一个铅皮盘里。兑人挑着箩筐,其中一只筐上放著盛有饼的铅盘,上面盖著竹编的盖子,手摇拨浪鼓,「咚隆咚隆」的一路走来。他不叫不喊,这拨浪鼓就是他的信号。儿时,一听这拨浪鼓响,就赶紧催促大人把家里平时积储

  • 文章續「憶江南」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91期  作者:柳絮 出版时间:1978-02-10
    关键字: 背糖盒 浇糖人 乡土民俗

    二十九、挑满担、给値任君拈,薄荷、香蕉、圆滚滚,蔴仁、生米、脆甜甜、博戏筒抽签。贩有挑担,或背盒者,自制各种果,圆、方、块、粒,形固不同,红、黄、黑、绿,色亦各异,其以味分者,若薄荷、香蕉,多为圆球;以物和者,若芝蔴、花生多为方块。更有以圆筒贮竹筹卅二,刻牙牌数,以博胜负,赢则免费食,输则无给钱,名曰:「抽」。三十、背盒小锣响,多少儿童羞,袋内空空钱币尽,盒中满满口涎流,馋眼望无休。背盒者,以索系大方盒,置斜十字之木架上,盒加间隔,面

  • 文章江津县产区槪况

    来源期刊:《江津》 第35期  作者:未具名 出版时间:1986-01-30
    关键字: 燕坝场 制糖工厂 制糖期 制糖方法

    四川省出产蔗,是以内江县为著名,而产量广又多。其他地方未闻有产,但本县罗坝鄕燕坝场,沿长江边地区有出产。玆将出产情形略述于后:燕坝场,沿长江边是一大平原,土质肥沃,属油沙土质,农作物,以高梁、花生、甘蔗为主,五谷杂粮出产也丰,蔬菜类亦甚产,大批消售于重庆市。制工厂俗言称房,由民间自营。所知者,有上、中、下三家厂,其设备不能与台湾厂机械化相比,仍袭古老方法,但厂之结构也不简单,技术人员需三十余员,水牛二十余头,如收砍甘蔗时,与台湾收砍甘蔗时一样

  • 文章资中的蔗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54期  作者:李仲侯 出版时间:1975-06-01
    关键字: 蔗糖 资中 重龙山 制糖阶段 糖业

    资中汉时建县,原属犍为郡,史载「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伐公孙述,述使其党悉兵拒广汉及资中」,即其地,第二区专署管辖八县,资中是其首邑,全县人口六十八万,原本为东大路极当冲要之地,自从成渝公路通车,以内江为中途站,这个县的商务,就逐渐为内江所夺,大非昔比,资中以产着闻于世,亦为甘庶之核心产区,制业居全川之冠,沿沱江两岸,漏棚房、栉比鳞次,所制蜜饯果,远近驰名其地亦产盐,以西南之金李井、罗泉井为中心,淸时在此设有盐课司,出产虽不丰,而其色白味鲜,超居

  • 文章孝感蔴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2期  作者:楊智  出版时间:1969-07-10
    关键字: 孝感麻糖

    像贵州茅台酒、金华的火腿、良鄕的栗子……等特产,实不胜枚擧。因为大陆上的气候有序,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有严霜瑞雪的润泽,那大自然的造物在气候培养之下自是不同了,久客异地常感「鄕土风月爱最深,萍踪旅况总欠情」。台湾位于亚热带,日常所尝到的菓物总觉富于岛隅气息,虽属与大陆同一产品而味道廻异其趣,每一念及鄕土风味,不禁饶涎欲滴矣!我们僻鄕孝感土产蔴,凡是初识的朋友见面寒喧时总会提到:「府上孝感,噢!孝感出产蔴?」「是的,僻鄕孝感土产蔴。」蔴这一项小食品

  • 文章(青年园地)金坛的炒米

    来源期刊:《金壇鄉訊》 第32期  作者:張永忠 出版时间:1978-07-01
    关键字: 金坛 炒米 习俗

    招待嘉宾和至亲们,一边吃一边聊聊家常,多么亲热!当然,炒米并不是专门招待客人而用的,即在年时孩子们饥饿了,或下田干活肚子饥了,用葫芦瓢盛着干吃,(用舌舐)又香又脆!落笔至此,吾辈在台之同鄕,个个都已垂涎已将近三十年,没有啖到此种美味的滋味了!炒米的做法,是选用上等的麦芽,(家鄕附近埠头鎭产的最好)买来时已做成约三公分直径圆圆的团,当炒米起锅趁其热度,将团渗入,俟发輭即用掌压扁,待冷却后,混放于炒米瓮内,其香、脆、甜能亦保持一年之久,其味之美,非言

  • 文章常州臘月廿三送灶習俗漫談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19期  出版时间:1987-01-01
    关键字: 故乡 送灶习俗 灶王爷

    他「上天言好事」了。常州人送灶,有几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一是灶家轿,在送灶时就在灶前焚烧,每年一过腊月十五,街上卖灶家轿的就出现了,他们利用农暇,像糊灯一样地做成了直径尺许,花花绿绿的轿子,送到城区、鎭上叫卖,那种连续性的叫声,记得是:「灶家轿,灶家轿,灶家轿呵!」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叫卖,正说明了年关已近,岁月如梭,眞有不寒而悚之感。另外,也必须做送灶团子,那是用七分糯米和三分糙米磨成米纷做成的,每一组四个,每个有桃子大,一半是掺上红,成棕色,一半则仍保持

  • 文章「摃驼」与「团

    来源期刊:《舟山鄉訊》 第5期  作者:姜文標 出版时间:1982-11-15
    关键字: “扛驼” “团 遗憾 乡亲 趣话

    「散」音(士哀)切,形容不务正业或爱游荡之靑少年。一、关于女人的诙谐名词:1.「团」—「团」音(德友)切,「」音(唐);形容女人痴儍,言行有些失常而未达「神经」之严重程度者。2.「轻骨头」—读音与国语略同;形容女人擧止轻浮者,尝有『轻骨头,奶奶生在肩卡头』之调侃语句。3.「十三点」—读音也与国语略同,形容女人擧止轻浮,言行有失常理者,其义与「轻骨头」大略相同。以上关于女人三种名词,除「团」外,后两种似是外来语,并非岱山土产,此项疑点,尙请诸鄕长、前辈

共95条记录 1/10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