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石钟山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李烈钧与杨赓笙同游石钟山唱和诗读后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2期  作者:袁作 出版时间:2003-05-01
    关键字: 李烈钧 杨赓笙 石钟山 诗词 历史逸闻

    蒋介石不合,不同意蒋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积极主张抗日救国。因此,他俩虽然为国民党元老,却未得到重用。这时,李烈钧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杨赓笙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他俩仅拥有虚衔,并无实权。一九三二年秋,李烈钧专程来湖口,访问隐居在鄕里的杨赓笙,写有「湖口访杨咽冰同游石钟山」七绝诗五首。在挚友面前,李烈钧那种既忧国忧民,又难酬壮志的胸中块磊,在诗中得到尽情披露。诗一:偕游名胜访名贤,底事旌旗耀眼前。自愧平生虚跋履,敢劳相迓大江

  • 文章寧波耆舊詩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481期  作者:萬敷前 出版时间:2009-04-10
    关键字: 香炉峰 石钟山 苏轼 鼓山 山行

    万敷前字恭受,号鲁庵。鄞人。清诸生。山行山行寂寂路迢迢,一片晴云在碧霄。忽入山凹天籁发,溪声鸟语杂松涛。滏阳八景 录二炉峰朝霭山峰鼎峙接穹苍,出岫云烟映旭光。我欲清晨登绝顶,试将衣袂染天香。注:①香炉峰踞西山绝顶,鼎形削立,晨望有烟气出其中。响堂晚钟洪音响处透禅关,午夜噌四面环。名胜绝奇随地有,东坡偶记石钟山。注:①鼓山当太行之麓,洞壑空灵,游人以袖拂石,其声如鼓。上建响堂,静夜鸣钟,四山皆应。

  • 文章鄱陽湖記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89期  作者:高子昂 出版时间:1977-07-02
    关键字: 鄱阳湖 忠臣庙 望湖亭 石钟山 孤山

    石钟山石钟山在湖口县有二,县治南为上石钟山,县治北为下石钟山,距县治各一里,两岩相对壁立数百仞,郦道元谓:「下临深渊,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若洪钟」,因水经注而得名。自唐宋以来,慕名来游者众矣,且游必有记,或发为诗歌,感叹惊疑!唐李渤、宋苏轼、淸周准,钱泳之记,明何乔新之赋,刘玉之歌,罗洪先、王尙忠之辨,各抒所见,然以诗见称者,多不可胜读。所谓「南声函胡,北声淸越,抱止响腾,余韵徐歇」,前人槪乎言之,后之来者,虽欲穷其奥秘,而终不可得。余于辛未秋尽一日之游

  • 文章鄱阳湖口的明珠——石钟山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46期  作者:徐奠磐 出版时间:1991-10-01
    关键字: 鄱阳湖 石钟山 王阳明 朱元璋 周瑜

    石钟山在江西省的湖口县,鄱阳湖与长江合流的东岸。有上下两座,驰名中外的是下石钟山。全山面积九万平方米,海拔六十一点六米。山崖陡峭,形势险要,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山上亭台楼阁,曲折通幽,名人碑刻,琳琅满目。山下多石穴罅,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山以是名。石钟山水色山光,吸引了古今许多骚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黄庭坚、吴澄、刘基、蒋士铨………等来此寻幽访胜,即兴挥毫,留下了灿烂的诗文。石钟山锁钥江湖,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为

  • 文章返鄉重建先父紀念碑記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46期  作者:蔡今任 出版时间:1991-10-01
    关键字: 开放探亲 先父纪念碑 甘棠公园 庐山 石钟山

    游人仍然甚多,我们坐车只到了花径,天桥、仙人洞、御碑亭、白鹿洞书院等几处观光游览,但已感到峰奇山秀,云山雾海,湖光山色,风景秀丽,较之台湾的阿里山毫不逊色,白鹿洞书院为我国最早的一个学院,规模宏大,宋初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到此讲学。原有古代建筑三百六十余间,殿宇书堂,楼榭亭台,莲池小桥,牌额石坊俱全,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之高超。石钟山在九江巿东约卅公里处,属湖口县辖,有上下石钟山之分,两山对峙,矗立

  • 文章石钟山散记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5期  作者:董建民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石钟山 自然风貌 亭台 观日落 游览记略

    湖口 董建民眞是三生有幸,我的蜗居离石钟山竟只有五十余步,无形中我们都成了东坡居士的「守望者」。石钟山的具体位置,就在我住所的右后方。得天独厚,无需旅途劳顿,几下就可以转悠到山上。熟悉登山的石级,就像熟悉自家的门槛;了解山上的一草一木,就像了解书架上的一典一籍。恕有出言不逊,它是我家的屋后花园。从山下拾级而上廿四阶,即至山门(笔者注:右侧已新修高大的山门);再步廿四阶,就到了石钟亭;接着又登七十八级,可达怀苏亭;通过亭边的场地又上六级,才能进入山南顶端

  • 文章湖畔明珠 旅遊勝地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3期  作者:董握璋 出版时间:2003-08-01
    关键字: 石钟山 自然风景 旅游名胜 历史建筑 石刻诗联

    湖口 董握璋石钟山位于赣北湖口县城,正当江湖汇合处。东岸,地理坐标东经一一六度十三分,北纬廿九度廿五分。面积约〇·二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六一·六米。三面环水,一面依城,左有烟波荡漾的万顷鄱湖,右有一泻千里的浩瀚长江。与九江巿梅家洲、江洲、安徽宿松县老洲隔江相望,是出入鄱阳湖、往来长江的必经水上要塞。其为何以石钟命名?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三论。一是声论:如北魏郦道尤《水经注》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朝李渤则认为

  • 文章鄱阳湖口石钟山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7期  作者:袁作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石钟山 鄱阳湖口 历史记载 自然风景 出土文物

    湖口 袁作石钟山,位于湖口县城双钟鎭。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倚南的为上石钟山;靠北的为下石钟山。两山对峙,耸立在鄱阳湖口,长江之滨,相距一千二百米,双钟鎭即由此而得名。上石钟山奇石突兀,层林叠翠,有「瑞云洞」、「英雄石」、「系马桩」等名胜及宋代王安石、明代常遇春等名人题字石刻。下石钟山危崖耸峙,楼阁参差,素有「小蓬莱」之称。明代王恪《咏石钟山》诗「千尺危崖俯碧湾,金仙楼阁异人寰」之句。古往今来,拥有名山之誉,人们习惯地把它泛称「石钟山」。石钟山得名,始见于

  • 文章廣西各地名勝古蹟(四)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2期  作者:牟甲銖 出版时间:1981-04-30
    关键字: 名胜古迹 凌云县 水源洞 石钟山 凤山县 万人岩

    则有仙人田,田塍光洁,倾斜而下,壁间小洞,触目皆是。再进则有一石台,台上有佛像数十尊,每逢正月,土人朝山拜佛者极多。❷五指山洞在县城西南隅之五指山下,有一大山洞,洞中深远幽渺,暗黑非常,长约数里,内有渠一,宽约丈余,深不可测,以独木桥跨之,相传桥之彼岸则有金银砖,万年灯等奇珍异品,蕴藏颇丰,惟从未有敢过桥而取金银砖者,纵有胆大者冒险越过此桥,窃取寳类,亦必迷途不返云云,语属无稽,惟暗黑危险莫测,则是事实。❸石钟山在城西三里土坡之上,巉岩堆积,中空而多窍,扣之

  • 文章編後記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84期  作者:編輯室 出版时间:1976-04-02
    关键字: 编后感言 编辑寄语 石钟山 封面说明 万寿宫

    一、本刊本期圖片爲湖口石鐘山上之太平樓,登斯樓,眺望鄱陽湖與長江,水天相接,波濤滾滾,直奔三吳,氣勢雄壯,遙想當年太平天國屯兵湖口與淸軍鏖戰之聲威。二、許旌陽功在治水,贛人德之,玆値臺北萬壽宮層樓增建之際,特選刊「許眞君傳」與「萬壽宮通志序」及「新建臺北江西萬壽宮記」三文,俾使年靑一代同鄕,咸知我贛崇祀許眞君之由來。三、鄕情報導一欄,請諸同鄕踴躍投稿,文字不可太簡。四、本期承惠稿件,因收到逾時,不及刊出者,下期儘先刊出,特此申明。五、本刊第八十四期,定于...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