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白马寺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旅行日記(二)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79期  作者:嚴立三 出版时间:1986-04-10
    关键字: 旅行 河南省 白马寺 嵩阳书院

    严立三遗著民国廿五十月十五日晴暖午前,至城西南,访天津桥故址,顺至河南安乐窝,谒邵尧夫先生祠,盖安乐窝,即在桥南端也。隋建东都,周七十三里,洛水贯城中,有天汉之象,跨河建桥,故以天津名也。唐、宋间,此桥为都城胜景之一,名人题咏极多,宋以后桥废,今仅存一孔,安乐窝已为村名,居民仍多邵姓,祠宇三间,尧夫先生塑像在焉。午后入城至河洛图书馆,查阅嵩山志,晚至尤少铭先生处,坐谈一刻,拟明晨游白马寺,就便赴偃师,南登嵩岳,说者谓年荒,恐路途不靖,余以饥民陷溺不深,当

  • 文章中原之旅—白马寺,关林,洛阳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53期  作者:王念慈 出版时间:1998-08-10
    关键字: 白马寺 洛阳 关林 旅途 见闻

    白马寺起源于东汉永平年间,东汉明帝夜梦发光金人飞舞殿堂。上朝询诸群臣;对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似陛下所梦金人。明帝即派「王遵」「蔡惜」及「秦京」赴「天竺」求经迎佛。随后偕梵僧「竺法兰」「迦叶摩腾」二人回国,住于「鸿胪寺」译经,翌年建「白马寺」,为了纪念白马千里驮经辛苦,故取名白马寺白马寺在佛教徒系称「释源」「祖庭」表示最崇高尊贵古老之寺院。中共自改革开放后,花了数百万元重修,几年来,世界各地佛教徒有数百团几万名善男信女来朝拜。并捐资金,赠物品。有妙明

  • 文章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13期  作者:賈星源 出版时间:1977-04-03
    关键字: 白马寺 阿育王 白马驮经 佛教

    蔡偣等不释千山万水,旅途困难,抱定信念前赴天竺求经。囘来时还带了两个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到洛阳,除将拜佛的仪式传授外,又将佛经四十二张藏在兰台石室,当时是用白马驮经运到我中国,所以孝明皇帝便在洛阳建筑一所白马寺,令摄摩腾、竺法兰居住其中翻译佛经,这是中国第一座佛寺。从此佛敎在中国就逐渐传播起来了。

  • 文章泥灣湖沉柱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23期  作者:海風 出版时间:1981-10-01
    关键字: 泥湾湖 前清书院 鹿鸣寺 白马寺

    泥湾在水南之下,石郭之上。泥湾前面有一片很广大的湖,名为泥湾湖。泥湾湖中有一土墩(丘陵),面积有数亩大,平常三面靠湖,一面连接溪滩潬,可称为半岛,如大水来临,则成岛了,人无法涉登。墩上松树成林,林中有座黄墙的前清书院,可惜笔者不知其名,亦不知靑田志里有无记载。笔者年轻时不知去过多少次,当年所见到的这座书院,早已被鄕民占住了,里面书院设备也早已荡然,不过外观还是像个书院的样子。泥湾湖上的路边的山坳里,据古老传说有座鹿鸣寺,一说是白马寺,也不知是一座庙还是

  • 文章(名勝古蹟)中土古刹數白馬

    来源期刊:《洛陽文獻》 第1期  作者:戚宜君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白马寺 菩提树 十八罗汉 苏易简碑 马寺钟声

    世界佛敎源出于印度,中国佛敎甚至包括韩国与日本在内则传布自洛阳,佛门弟子一向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日本的和尚尼姑亦奉白马寺中的「清凉台」为「释源」。白马寺座落于洛阳城东的邙山与洛水之间,一千九百多年以前,白马驮经抵达京城洛阳,东汉明帝敕令在当时的西壅门外建立中国的第一座佛寺,为了纪念白马驮经的劳绩,而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的建筑布局简明而奇特,以南北为轴线,前端为山门,依次为天主敎、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最后则是座高六公尺的清凉台。灵动的飞簷,阔大

  • 文章行都夢幻瑣言(續上期)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4期  作者:郭子彬 出版时间:1975-01-03
    关键字: 行都国难会议议题 佛教 白马寺 行都国民政府

    万不可视为落伍或退化。请从速重建白马寺,成立华北佛敎中心,以资联络边区佛敎人士,而利长期抵抗侵略等缘由」。不独大会一致鼓掌通过,戴季陶院长,又请上海名僧之有建筑经验,民族意识者的河南省南召县同鄕德浩大和尙,主持白马寺。德浩和尙到洛后,一面积极建修寺院,一面尽力筹组华北五省市佛敎理事会,并设该会于白马寺内。笔者按汉明帝创建白马寺,为积极的安内攘外措施。因楚王英利用当时在家修练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女,滋生事端,希图推翻明帝,帝制自为。明帝以亲亲不忍的缘故,才使蔡愔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