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生态环境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江西成鐵銹」·贛江變「紅河」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26期  作者:毓柱 出版时间:1986-10-01
    关键字: 生态环境 铁锈颜色 红壤 土壤流失 伐木

    中國大陸目前出現伐木過量、資源枯竭的現象;同時因過量採伐已給國上保安和自然生態平衡帶來了「嚴重危害」。最近香港「快報」披露一則江西已成爲「鐵銹」,贛江已變成「紅河」的觸目驚心的消息。該「報」供載:從上海出發,經浙贛鐵路向西,進入江西境內,就看到大地逐漸呈現鐵銹顏色,有些地方紅壤荒坡連綿成片;有些地方,一層又一層的梯田盤到了山頂。起伏的丘陵峯巒,幾乎看不到高樹叢林,一下大雨,混濁的水流急驟奔■,土壤被冲走了,土壤中寶貴的有機質被冲走了,剩留下來的只是禇紅色...

  • 文章常熟尚湖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43期  作者:俞炳錚 出版时间:2000-08-01
    关键字: 常熟 尚湖 新貌 生态环境

    尙湖名稱的由來,相傳商朝末年,姜尙避紂隱釣於此,故有此名。尙湖又名山前湖,因在虞山之前。還有個名稱叫西湖。因常熟有個昆承湖,人稱東湖;尙湖在西,故稱西湖。尙湖原有面積十二平方公里,碧波蕩漾,平明如鏡。是我邑遊覽的好地方。歷代騷人墨客,常來湖畔,飮酒長歌,欣賞湖山勝景,作詩塡詞,傳今佳作,不勝枚舉。可是十年動亂期間,可愛的尙湖,劫運難免。放水圍田,由此「湖甸烟雨」景色隨之消失。愚蠢之輩,破壞生態,禍害非淺。幸後,有識之士,還水重開發,方有今日之貌,爲此,塡...

  • 文章縱橫古今談 存天理·滅人欲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6卷 第4期  作者:徐士君  出版时间:2004-12-01
    关键字: 学者观点 历史资料 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

    天理者,天地间之公理,人欲,人的非理性的贪欲。针对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对朱老夫子的高论作这样的理解,大槪是可以的。「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一统天下,踌躇满志,认为赢氏从此一世二世直至万世永为帝王。于是,不恤民情,大兴土木,结果便造成了「蜀山兀,阿房出。」兀者,尽也。造成那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雄伟的阿房宫,是以伐尽群山的林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加之不久即至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以想像,光秃秃的山头和三月大火之后的废墟连成一片

  • 文章夢幻仙境九寨溝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8期  作者:石炳銘  出版时间:1998-12-25
    关键字: 九寨沟 山水风光 生态环境 时论社评

    有謂《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水固然是九寨溝的靈魂,但九寨溝的美不限於水,事實上是水美、山美、林美、一草一木、一石一鳥可說無一不美。眞是一處美的世界,如果眞有神仙世界,九寨溝就是了。仙境無須天上求,到九寨溝你就能體會什麼是仙境了。九寨溝位在四川西北部,距成都約四六〇公里,是松藩藏、姜族自治州的一個縣。十年前人口不足十萬,到一九九八年的今天,已陡增至近十五萬人,幾乎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全因該地觀光事業興起所致。九寨溝地處高海拔地帶,最低二千公尺,最...

  • 文章(时政类)在『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蒙古族文物精品展』上的演讲

    来源期刊:《綏遠文獻》 第33期  作者:畢力夫 出版时间:2009-12-01
    关键字: 内蒙古 草原文化 草原 生态环境 乌兰牧骑

    如何,蒙古民族都一直坚守着这一神圣的文化责任,为中华民族乃至于全人类,传承和发展着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今天,我同大家交流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草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草原文化,简单地讲,是基于草原生态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而产生、伴随着草原生活方式而发展、与草原生活方式同生共存的文化。这里面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草原生态环境,二是草原的生产生活方式。首先,众所周知,草原是一种很为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一般很难恢复。因此,对于游牧民族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