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演变共返回2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重視豫劇史科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7期  作者:張若鑑 出版时间:1974-07-25
    关键字: 豫剧 史料 起源 演变 樊粹庭

    从父兄口中听来的作为一种故事来讲,那麽将可使我们了解近百年来豫剧的演变。中原文献第六卷第六期张金鉴委员的「漫谈河南梆子」一文中,提到豫北梆子的名伶中,有披毛狗、豆腐皮其人,觉得这又是豫剧的一个特色,观众们每喜给他们所喜爱的伶人取一个俏皮而亲切的绰号,像大黄牙、小火鞭、老少迷、浪八圈、白菜心、牡丹花、小甜瓜、高梁杆(上面几个人名,唸起来都是押韵的)等,眞是闻名如见其人。谁说河南人没有幽默感。

  • 文章發揚秦腔藝術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6期  作者:張佐鵬  出版时间:1991-06-30
    关键字: 秦腔艺术 秦腔实验剧团 戏曲演变

    地方戏曲,均与秦腔有关,如秦腔之胡琴、板胡、二胡、喇叭、哨啦、锣、鼓等,均为各戏剧采用,目前各地方戏及国剧之板路、曲牌、腔调,似乎都包括在秦腔之中,所以说我国戏剧均是秦腔演变而来,并不为过,就秦腔的唱腔、乐器等,演秦起来,因慷慨激昂,颇能振奋人心,带动人的情緖,所以提倡秦腔是适合潮流的。在台湾秦腔每年均有演出,本年三月份有秦腔剧团演出:黄鹤楼、二进宫、拾玉镯、三娘敎子,四月份台中自乐班赴大陆西安和各界名秦腔艺人座谈并淸唱,场面热烈,盛况空前并录音录影,出专刊介绍

  • 文章漫話「堂客」的變遷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 第32期  作者:熊憲書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夫妻称谓演变 堂客 艺文选粹

    湘潭大學退休教授熊 憲書天地間一陽一陰,互生互補,榫卯相接,這是古老而天大的道理。仁君要是不相信,且看《易經.繫辭》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之大始,坤作成物」,「陰陽不測之謂神」。說白了,就是天下萬物,皆由陰陽,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測度,就覺得「神」了。故此,男婚女嫁是亙古不變的天大的道理。男女總是要結合起來的,婚嫁便是一種公認的、合理的結合。之後,男女雙方怎麼稱呼?則隨著歷史...

  • 文章八仙的演变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31期  作者:李宗光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八仙 演变 传说故事

    八仙的形象深入民间,举凡古典文学、戏曲、绘画、雕塑等等,经常可见到祂们的身影。其实八仙一开始并非现在的样貌,「八仙」之名最早出于汉代,不同时代各指涉不同的仙人,彼此毫无关联,一直到了明代才演变成今日世人较熟悉的组合。·汉代「淮南八仙」:是最早的八仙,又称「淮南八公」,高诱《淮南鸿烈解.叙》载为:「苏飞、李尙、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相传八位仙人传授淮南王刘安道术和丹经,而后刘安随之一起白日升天;临去时,家中鸡犬因吃了剩下的药也都跟着成仙

  • 文章方言索解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46期  作者:於世達  出版时间:2006-02-05
    关键字: 方言 同乡会 常州 乡音 语音演变

    多年来曾多次从鄕友们的文章中见到,提及常州鄕音,列举一些词语,作为谈助,惜均未作进一步之探讨,以明究竟。我们的鄕音方言中,有不少常用词语是有音无字,我想这些一定有其语源,或许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字。其中有的是由于古今语音演变,有的是说者以讹传讹,有的是写者草率误写,我曾见有人写「木知木国」,我一看就知道这该写成「莫知莫觉」,这意思不就懂了?因「觉」字我们的语音说成「国」的音,读音就像「甲」的音。鄕音中有许多字有语音和读音之分,如家、加、学、觉、水、大、人、认

  • 文章王寶釧與寒窰考述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8期  作者:馬志烈 張秦  出版时间:1989-06-01
    关键字: 王宝钏 寒窑 曲江池村 《五典坡》 故事演变

    的表现。也大约是对这个特殊的旅游志趣的想往,趋屐五典坡寒窰的游客,都想询知当年寒窰与主人王宝钏及其故事的过去。笔者基于不负亿万游客的盛情,拟此著写有关考证,以飧游者。但是要考明寒窰的兴建历史,亦须从戏曲「五典坡」故事的渊源与演变说起。本事之来历「五典坡」为我国地方戏曲剧种的特有剧目。就我国近世戏曲史家的一般认识,地方戏曲当以秦腔为代表而始兴于明代中叶。在此之先,流行于我国各地舞台的南北曲戏剧,都是无有此剧演出的。自明时秦腔兴起并流行于后,「五典坡」即已随之问世

  • 文章發揚秦腔藝術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5期  作者:張佐鵬  出版时间:1991-03-01
    关键字: 秦腔艺术 秦腔剧团 秦腔演变 《拾玉镯》 《二进宫》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戏剧演唱,至少千年以上历史,从唐明皇梨园子弟时期开始到目前,历经漫长岁月,现在所演出的各地方戏均出同原,由秦腔演变,形成今日多彩多姿不同腔调戏剧,中间多少变化、唱工、行头、化妆,均有钜大改变,多少演唱人员的起伏,都在在说明了今日中国戏剧的随时代在改变中。所以从事戏剧工作者,不要怕变,不要怕改,重要的是推广,发扬薪火相传,继续下去,能生根发芽。三月份秦腔剧团在台北艺术馆演出了「拾玉镯」,由张育华饰孙玉姣、陆光仪饰傅明、王银丽饰

  • 文章「阳关三叠」演变概观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6期  作者:楊仲揆  出版时间:1991-06-30
    关键字: 王维 阳关三叠 《渭城曲》 演变考证 阳关词

    流传的筑紫筝阳关曲,近人国立艺专副敎授王海燕小姐,于民国六十九年十月三十一日国立艺专「艺术学报」第八期,发表「阳关三叠起源及其琴曲演变之硏究」一文,中有日本流传的筑紫筝阳关曲,证明「本调唐音」,其叠法又不同:「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靑靑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种叠法,颇为奇特不整,也称唐音,而又与写本上的古唐音不同。我怀疑是每句重唱其末三字,而最后一句,全句重唱一遍。以上两种,加上田艺蘅「阳关

  • 文章古代九頭鳥的傳説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42期  作者:朱介凡  出版时间:1977-01-10
    关键字: 九头鸟传说 传说由来考证 传说之演变

    主晴。」周密「齐东野语」云:「宋、李寿翁守长沙,曾捕得此鸟,状类野凫,赤色,身圆如箕,十颈九头,其一独无而滴鲜血,每颈两翼,飞则霍霍并进。又,周汉公主病,此鸟飞至砧石即薨。」呜呼,怪气所钟,妖异如此,不可不知[2]。鬼鸟另一系列的说法,为姑获鸟,有「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的精怪传说。但并非九头鸟,也有滴血为祟的说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钩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

  • 文章爆竹迎新年 閒話壓歲錢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94期  作者:桂心儀 出版时间:2002-01-10
    关键字: 压岁钱 传统习俗 货币演变 压岁钱由来 宁波习俗

    「壓歲錢」爲我國古老傳統之一,堪稱是節俗的「特產」。㈠錢錢是一種貨幣。貨幣起源,上溯龜貝,次用粟帛,《詩經》中還有「抱布貿絲」的說法。金屬發現,刀、布風行,繼改圜金,又變方孔圓錢,終則機製銀銅幣。錢,最早是農具之一,後成通貨,本義就湮沒了。《國語·周語下》:「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二四年)將鑄大錢。」這裡的「錢」才是指銅鑄幣。漢王莽稱「錢」爲「泉」,一度「泉」「錢」同義。戰國時代鑄錢作刀形或鏟形,稱「錢刀」、「錢布」。也有圜形的稱圜金,據查最早出現於燕國...

共21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