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汉剧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牡丹母女姊妺花——记一代汉剧人物小牡丹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72期  作者:童世璋 出版时间:1984-07-10
    关键字: 汉剧 小牡丹

    捧场不够诚心诚意,否则干爹干娘们一定死心塌地,何至于结局那样惨兮兮!」抗战既起,汉戏组团来到四川、重庆,为避轰炸,移师北碚演出,那时兪老板已登高寿,名角黄大毛退休,万盏灯跟了人,名角凋零,由老生吴天保领衔,最受欢迎的戏竟是大劈棺——戏妻,我在北碚一凉风习习的半广场中瞧过,演二百五的丑角不亚海派名丑刘斌昆,旦角也风骚动人,但它非汉剧的正宗,维持团员的最低生活水准而已。我想起来了,不见小牡丹花,问过,团里有人答复:「她也在重庆,跟上大濶老爷了,好不富泰,怎么愿意

  • 文章漢戲是京戲的老祖宗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02期  作者:楊峰  出版时间:1992-01-10
    关键字: 汉戏 汉剧流传

    漢戲(皮黃系祖)是平劇的老祖宗,徽戲不脫其系(梆子系除外,亦未列述。)光緖前期的「京戲」是以徽戲與崑曲爲主幹,京梆子(河北梆子)爲輔,伶籍蘇州者多隸崑曲,崑曲產自江蘇的崑山,因而得名,著名的元曲本多採其調,謂之元曲亦無不可。(另有補充分析,請閱書後「補敘」)可見崑曲在元代以前已盛行無疑。有記載說:崑曲始自明代,那麼元曲的曲調如何?可惜與莎士比亞媲美的關漢卿氏,其作固多,卻未把曲譜留傳,如有人能將元曲的腔調唱出,我倒願意聽聽。江蘇地方古時屬吳,於春秋後期才...

  • 文章汉剧二代伶王吴天保杰作「哭祖庙」总讲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6期  作者:楊璉  出版时间:1970-07-10
    关键字: 戏剧 汉剧 名伶

    黑头、铜锤)三生(须生、正生)四旦(正旦、靑衣、闺门)五丑(小花脸或三花脸)六外(文武做工老生)七小(小生)八贴(花旦、玩笑旦、武旦、刀马旦)九妇(老旦)十杂(二花脸、架子、摔打)彩旦(多由四旦或八贴之老伶工改行或由丑角抱演)。而且各行都必须是「文武兼工」的,能着盔铠,也能作必要的开打,所谓每行的「当家」角色更须要「硬扎」。家君以扬铎名义所辑的「汉剧丛谈」中言之綦详,笔者在台亦曾有所搪述,发表于中国戯剧周刊。过去,各种戯班,如着重于演出「袍甲戯」者,则必以

  • 文章演出楚汉剧的两对姊妹花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51期  作者:本刋資料室  出版时间:1979-04-10
    关键字: 楚汉剧 周鼎安 兴汉汉剧社

    六十八年第九届大陆地方戏剧公演的第五日(二月十九),是由兴汉业余汉剧硏究社负责演出,「楚剧」与「汉剧」,两者同是湖北地方曲艺。本次推出的三出戏是:「玉莲汲水」 、「文昭关」、「试罗卜」(目莲救母)。汉剧盛行于城市,是湖北的大戏,而楚戏是来自鄕间的花鼓戏,两者的分野就如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各有所长。周鼎安是大陆地方戏剧硏究会的干事,也是兴汉汉剧社的社长,他多才多艺,汉剧是他的专长,在江淮戏与湘剧中,他又是总司令——打鼓佬。他说;中国戏曲是一通百通,这或许是

  • 文章汉剧在台公演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40期  作者:本刋資料室  出版时间:1976-07-10
    关键字: 汉剧 四郎探母

    文:闲汉 图:吴斌早在六年前敎育部文化局为了发场我国民间民俗艺术,做了不少振兴发扬工作。每年举办一次大陆各省地方戏剧大公演。文化局撤销后改由国立台湾艺术馆接办,一仍旧贯,本年度已是第六届,剧种达十省之多,为历届之冠,艺术馆策划推进之功,殊令人兴奋。凡是看过兴汉业余汉剧硏究社所演出之全部「四郞探母」的人莫不异口同声的说:汉调悦耳动听,引亢高歌,有气呑河岳之势,连看戏的人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是汉调的优点,乍听的人说它像国剧,有些腔调又较国剧为优,名政论家陶希圣

  • 文章觀賞楚劇「目蓮救母」後記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51期  作者:廣東戲迷  出版时间:1979-04-10
    关键字: 目连救母 楚剧 汉剧

    (编者按:中央硏究院藏民初汉戏剧本即名为「楚戏」。)我国任何地方戏剧在过去农业社会,伶人为迎合民众需求,多以「咸湿戏」(粤人称纷戏)来号召,以迎合鄕民胃口而求生。黄陂花鼓戏亦不例外,因而曾在北伐后民国十六年,遭到官府以「淫戏」禁演,其后饬伶人将所有剧本改写,删弃「粉词」,始得上演;并将此一在湖北最流行的花鼓戏改名为「楚戏」,以新耳目。(编者再按:或因黄陂花鼓戏定名「楚剧」,汉戏此后不复再称「楚戏」。)兴汉业余汉剧硏究社于二月十九日在台北市南海路国立台湾艺术

  • 文章觀楚劇話中原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56期  作者:段劍岷  出版时间:1980-07-10
    关键字: 楚剧 汉剧 《天水关》 《李四调情》

    立法委員段劍岷先生,每年漢楚劇演出,均前往觀賞,興趣盎然,因請為文一述觀感,以光篇幅。 ·編者·

  • 文章廣東人看漢戲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43期  作者:廣東戲迷  出版时间:1977-04-10
    关键字: 汉剧 戏剧起源与渊源 戏剧观后感

    編者按:「廣東戱迷」乃楊峰先生談戱筆名。楊君粤籍,自幼嗜好戱劇,曾遍遊大江南北,凡戱必看,著有「戱曲外譚」,其中所談「漢戱脈流」,廣及東南、西南各省,多爲前人所未述者也,其論述皆言而有徵,對湖北文物尤爲推崇備至。蒙賜本文,至爲感謝!

  • 文章汉乐汉剧宗师管石銮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2期  作者:管國鄉 肖紹彬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管石銮 汉剧 剧院 音乐唱腔设计 戏曲学校

    管石銮(一九一七至二〇〇〇),大埔枫朗镇石圳村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广东省汉乐研究会副会长,汉剧音乐高级讲师,著名老艺术家。他自幼喜爱音乐,十五岁时师从汉乐名师罗娘德,一九五四年参加大埔民声汉乐剧团(国营),当时其演奏的笛子和洞箫技艺超群,广受赞誉。一九五七年他随广东省汉剧团(后为广东汉剧院)赴京汇演,演出由其作曲的剧目《百里奚认妻》等,他们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汉剧院工作期间,管先生音乐唱腔设计的剧目已达四十多本,如

  • 文章百侯文藝活動散記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4期  作者:劉錦雲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百侯村 文艺活动 汉剧表演 时代剧社 地方文化建设

    外面的汉剧团来演出,戏台就搭建在溪唇的大沙坝。上世纪初,村人开始称汉剧为「外江戏」,后来大埔自己有了民声汉剧团。他们在本县甚至跨县的乡间演出,每次到百侯时,总要连演几晚,节目单常常是满满的一大张,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苏三起解》、《百里溪认妻》、《林昭德》、《打洞结拜》、《闹严府》、《打渔杀家》、《蓝继子》、《穆桂英挂师》,还有《目莲救母》、《铁扇公主》等等。过去把演汉剧叫「做大戏」,演戏这个活动对百侯村的老百姓来说是件振奋人心的盛事。人们一听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