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梅县共返回2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梅县的童谣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刋》 第4期  作者:張公鼎  出版时间:1990-02-04
    关键字: 梅县 童谣 乡情乡音

    童谣,顾名思义,那是指儿童的歌谣,和大人唱的歌谣——山歌,有所不同,童谣是细人子练习口才的工具,轻松而活泼,趣味又简单,同时因为童谣是有韵的,朗诵起来自然顺口,合拍动听,所以,只要小时候唸熟了,一直到老,都可以牢记不忘。我们梅县,无论城鄕,各家各姓,绝大多数都是聚族而居,上屋连下屋,新屋老屋,少则三五座相连,多则十座八座连聚而居,屋前屋后,多半有空地或禾坪,或者小岌岗,这些空地岌岗,正是小孩子游戏的好场所,每当天气晴和的晚饭以后,各家儿童,都不

  • 文章源遠流長的黄梅戲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05期  作者:吳紹華  出版时间:1992-10-10
    关键字: 黄梅戏 黄梅县

    花鼓戏、三角戏、二高腔等。它源于黄梅县的采茶歌,即茶山上广氾流行的山歌、畈腔、民歌小调。它是在与黄梅一带流行的弹词、道情、旱龙船、锄山鼓、莲花落、连厢、采莲船、高跷、打花鼓等说唱艺术和民间舞蹈的长期结合中,在湖北淸戏、汉剧、江西湖口高腔等古老剧种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剧。根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黄梅采茶调,即以道情形式,传播到江西省鄱阳湖周围各县。到了淸代,黄梅戏的传统戏目、唱腔、表演艺术,已日臻成熟,周围各县,班社林立,名优辈出。淸乾隆

  • 文章踏出「送釣竿囘黃梅運動」的第一步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09期  作者:帥元甲  出版时间:1993-10-10
    关键字: 故乡 思乡 黄梅县 黄梅剧团 黄梅调

    一支钓竿给他们,让鄕人经常有鱼可钓,天天有鱼可吃。因此个人特在去年九月间于黄梅县旅台同鄕会第四届第七次理监事联席会议中提议「送钓竿回黄梅运动」一案,希望藉集体的力量,推动此一运动,所提的具体措施为如下的三项:一、发动亲友到黄梅投资:一个地方若能大量接受投资,必然增加许多就业的机会,也增加了所得的收入,是最直接促进经济繁荣的手段。黄梅县内矿产丰富,劳力低廉,交通便利,潜力深厚,为投资开发大好环境,就个人得自黄梅县经委会提供的资料,可供开发投资的项目有廿八项之多

  • 文章梅县传统客家山歌选粹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刋》 第4期  作者:潘添元  出版时间:1990-02-04
    关键字: 梅县 传统客家山歌 乡情乡音

    一、欖樹打花花欖花男:郞在東來妹在西,妹今無郞郞無妻,郞今無妹難過日,妹子無郞正孤凄。女:天上星子撈月華,地上石子撈泥沙,田裏禾苗撈筷子,催今無雙撈哪儕。男:郞今戀妹唔顧他,妹子也莫顧別儕,蝴蝶思花唔思草,阿哥思妹唔思花。女:秤到好棉紡好紗,種到好棉開好花,親哥都係有情義,妹子斷無戀別儕。男:赤脚過河唔怕沙,敢交人情怕哪儕,哪有蜜蜂唔樣蜜,哪有蝴蝶唔採花。女:欖樹打花花攬花,阿哥攬上妹攪下,牽起衫尾等郞攬,等郞一攬就囘家。男:阿妹愛攬牙嘻嘻,爲等哥攬樹下...

  • 文章吾梅儒林前輩掌故兩則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刋》 第5期  作者:張國基  出版时间:1991-02-24
    关键字: 梅县儒生 历史掌故 艺文选粹

    我從前在梅城念中學時,有國文恩師孫波庵先生,圖畫恩師梁伯聰先生,喜歡談吾梅儒林前輩的掌故。茲回憶他們所述掌故兩則如左;㈠孫恩師說:有一次,提學使某公來吾梅主試,出的題目是:洛神十三行賦。洛神是洛水之神,即宓妃。洛神賦是曹子建所作,洛神十三行是晉朝王羲之所寫字帖,現僅存十三行,是很珍貴的字帖。吾梅儒林前輩張其翰先生,是辭賦名家,見學使出此題目,甚合其意,便興高采烈,奮筆疾書。不料,他正奮筆疾書時,學使下場巡視:來到張先生座後。張先生見學使來看自己所作的文章...

  • 文章梅县杂忆

    来源期刊:《嶺南特訊》 第37期  作者:殷卓倫 出版时间:1984-04-25
    关键字: 广州话 客家话 梅县 潮州话 客户节俭

    广东方言梅县人情广东地方大别为四种方言,即广州话(广府各县)、客家话、潮州话和海南岛诂。台湾的客家人你问他是客家那一县?都说是梅县,其实台湾的客家人并不一定是梅县迁来的,也有广东其他各县,甚至福建或广西的客家人,因为梅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所以都说是梅县客家人。梅县的名气虽大,但不是一等县,县的大小等级是根据田赋的多少而定,梅县山多田少,因而被列为二等县。客家人(客属)由闽粤交界各县到广东东江的蕉岭、平远、梅县、大浦、兴宁、五华、翁源、南雄、始兴、仁化

  • 文章梅县年俗竹枝词有序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刋》 第1期  作者:孫波庵  出版时间:1987-02-08
    关键字: 梅县年俗 竹枝词 风土习俗 艺文

    孙亢曾追录先翁讳波庵旧作北市梅县同乡会叠函为会刊索稿,愧无以应。因忆儿时熟诵 先严口授其早年所作之新年(当时只过农历年)竹枝词犹能追记十之八九。此虽属八十余年前游戏之什,或可疗吾人「每逢佳节倍思(乡)」之渴想。兹并略加注释,亦以见故乡年俗多沿袭中原及大江南北之遗风云尔。旧年过了又新年,爆竹金花费几千,一对灯笼悬姓氏,家家都贴大门联。除日辞年祭祖先,鸡豚糕果幷鱼鲜,归来吃个团圆饭,灯烛辉煌彻夜天。冬冬锣鼓正三更,狮子参神逐夜行,好趁吉辰添吉庆,多烧鞭炮打门

  • 文章「冒充有錢」的冤魂——摺田鄕相傳的小故事——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刋》 第5期  作者:王任民  出版时间:1991-02-24
    关键字: 乡野趣闻 艺文选粹 梅县 散文诗联

    梅縣城西摺田鄕,自古爲上通平遠縣及江西省要道,何蕭陂(俗稱火燒陂)至相公亭(即相公坪)一段路,山勢陡峻,兩邊河岸平地狹窄,不適開闢田地,亦無村落,故上下十餘里杳無人煙,鵝卵石子路逶迤於羣山腰間,供人步行及馬轎往來。中間有一頗寬敞的茶店(即茶亭),能容納多人,過往旅客,多在此歇腳,飮茶憩息。據老輩傳說;淸季某年歲杪,有一單身漢背負包袱,在此飮茶,付賬時,解開包袱,有意無意中顯露幾筒「鼓子餅」(是以粳米粉焙製而成,質硬,每十塊餅爲一組,以紙包裝成長圓筒,形狀...

  • 文章梅县传统客家山歌选粹(续)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刋》 第5期  作者:潘添元  出版时间:1991-02-24
    关键字: 梅县 传统客家山歌 乡情乡音 方志谱乘

    六、喬太守亂點鴛鴦男:翻開歷史唱開腔,民間故事講一章,古時有個喬太守,憐才愛民點鴛鴦,千年萬載人贊揚。故事發生時間長,孫寡婦同劉秉義,各生一子一姑娘,媒人說合訂鴛鴦。女:先唱孫家寡婦娘,長女名叫珠如妹,兒子取名孫玉郎,姐弟相象一印章。男:珠如妹配劉漢郎,玉郎許配徐雅女,裴政許配劉惠娘,全由父母作主張。女:那日劉家娶親忙,趕辦禮物寫請帖,四門六親各一張,喜事傳遍各村莊。男:事不由人作主張,漢郎突然患重病,三日三夜躺眠床,暈暈沉沉面蠟黃。劉公心裡亂忙忙,喊到...

  • 文章市聲美食憶梅城

    来源期刊:《臺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3期  作者:廖慕傑  出版时间:1989-02-12
    关键字: 梅县美食 特产风俗 散文诗联

    吾梅人士好讀書,故文風蔚然。縣城學校林立,公私立高中高職卽不下十所,以一個縣城論,中等學校之多,足爲全國之冠。就讀學子,除本縣外,遍及鄰近龍川、五華、興寧、平遠、蕉嶺、大埔、豐順等縣,更遠及鄰省福建之上杭、永定、武平,江西之尋鄔以南等地,所以在學校放學或假日,擧目所及,到處都是穿著制服的男女學生,形成另一街景。憶曩負笈梅城,在城北鳳尾閣賃屋而居,每當夜色深沉,四周傳來小販之叫賣聲,賣臘味飯的,賣餃麪的,賣沙河粉、老鼠屎粄的、賣糖蕃薯的、賣茶蛋的、賣老鴨肉...

共23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