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昆曲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桃谿雪與吳絳雪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7卷 第5期  作者:朱陽  出版时间:1975-05-30
    关键字: 吴绛雪 烈女 清朝 昆曲

    我雖係浙人,因久居本省南部,對於本刊從未寓目,最近承徐葆園兄贈閱本刊六卷十一期及七卷三期各一册,並囑暇時投稿,爰寫此稿以求斧正。

  • 文章我的父親徐炎之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1卷 第9期  作者:徐謙  出版时间:1989-09-10
    关键字: 父亲 徐炎之 昆曲 昆曲同期‘ 教育

    自从父亲九岁开始随舅公学会了昆笛,就注定了将为这曲高和寡的戏剧——昆曲奉献一生。无独有偶的,我的母亲张善芗女士也酷爱昆曲,终于成就了夫唱妇和的美满姻缘,也增强了父亲完成心愿的极大助力。父亲在家鄕浙江金华完成高中敎育之后,独自前往北平,在北京师范大学敎育系攻读,毕业后,先从事敎学,尔后转入公职,直至届龄在台湾退休。父亲在这数十年敎育与公务员的公余之睱,从未忘记研究与提倡昆曲。自我有记忆起,父亲常把哥哥与我叫到身边,父亲吹笛我们唱,如有唱错或偸懒的情形

  • 文章泉州南戲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14期  作者:余承堯 出版时间:1976-03-01
    关键字: 泉州 南戏 昆曲 杂剧 剧本

    对于传统戏剧,不特不看,且视之为陈旧腐烂,能关心硏讨者,少之又少,于发展故有文化,实赖社会敎育之再努力,不然,将日就衰落。曾闻人说,泉州南戏是脱胎昆曲而来,更为不可思议之事,可以百分之百,加以否定,南戏的昆曲,虽是从古南戏而来,是在明中叶以后,即嘉靖年间,由魏良辅创造,龙辰鱼汤若士等的著作而成,为明淸时代,我国戏剧的主流,近人硏究戏剧名人,兪大纲先生,亦谓南管戏比昆腔较早,为富有地方色彩之古南戏,前几年台湾大学敎授吴守礼先生,发现藏在日本天理大学图书目录

  • 文章一樹三花,春光獨佔——溫州劇作家三屆昆劇節成就佳話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2卷 第5期  作者:沈不沉  出版时间:2006-10-01
    关键字: 昆剧节 剧作家 张烈 昆曲

    扑朔迷离的”出鬼“场面,使剧情的进展生气勃勃而富有悬念。昆曲是一种古朴、清丽、典雅的演唱方式,明初时即流行于吴中。嘉靖年间,昆山魏良辅对其进行改造,即所谓的”水磨、冷板“,使之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声乐规范。万历年间,苏州梁辰鱼创作了用昆曲演唱的第一个剧本《浣纱记》。明清之际,昆剧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剧种流行于大江南北。乾隆以后,花部勃兴,昆曲渐见式微。因其演唱口法颇多讲究,曲高和寡,一般人学习不易,故在传播上有一定困难。上世纪八〇年代以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昆曲几成

  • 文章古藝薪傳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1期  作者:無名氏 出版时间:1994-01-10
    关键字: 元杂剧 关汉卿 昆曲 浙江昆剧团

    美,且记敍明末亡国悲痛事蹟,不仅当时,即今日浏阅,亦感人肺腑。这些,全可见证昆剧对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的贡献。昆剧亦名昆曲,又称昆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由昆山人魏良辅改南曲的弦索官腔而成。南宋时,金官吏董解元,据唐元稹小说「会眞记」及北宋赵令时的「商调蝶花鼓子词」改写为诸宫调,并加重音乐、戏曲变化,增强文词的美感,遂制就「董西厢」亦称「弦索西厢」,后来元人王实甫即依之改编为「西厢记」杂剧,风行数百载。由此可见魏氏所创昆剧新声腔,源远流长,其音乐艺术

  • 文章一個古樸的劇團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494期  作者:應平書 出版时间:2010-05-10
    关键字: 昆曲 永嘉昆剧团 访台公演 楠溪古韵 《琵琶记》

    昆曲是明朝魏良辅(一四八九—一五六六)对南曲进行改革,而创造出「水磨调」,也就是现在流传的昆山腔。它原本在苏州、太仓一带流传,明末时,传到浙江,形成浙昆,并对当地许多剧种产生影响;清中叶时,浙江全境几乎都有昆班演出,当地也出现了多位昆曲名家,如李渔、洪升等。浙江可说是江苏以外,表演昆曲的重要地区。昆曲传至温州地区后,结合了当地的语言特色、民间音乐,又与原来温州戏班唱的海盐腔融为一体,遂形成风格独特的「温州昆剧」。温州昆剧的独特风格一直保留至今,永嘉昆剧

  • 文章金声玉振话昆曲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82期  作者:夏坤 出版时间:2010-08-01
    关键字: 昆曲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浣纱记 历史沿革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考证了我国戏曲的流变。他认为,眞正的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以故事为主,至元剧出而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遂有纯粹的戏曲。」南戏最古老的声腔发源于浙江海盐,流行于江苏、浙江、江西等省的有海盐、余姚、弋阳诸腔。「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始于元代末年,是南曲的一个支派,流传至今业已六百余年了。昆曲,最早称为昆山腔,又称昆腔。相传是顾坚创始。据明代张广德的《眞迹目录》记载:「元朝有顾坚者,离昆山三十里,居千

  • 文章昆曲浅谈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81期  作者:錢一江 出版时间:2010-05-01
    关键字: 昆曲 传说 史料记载 水乡特色 吴歌

    无锡太湖鼋头渚,有“鼋渚春涛”碑,有“包孕吴越”摩崖石刻。滔滔太湖水,自古至今,浇灌出吴歌、南曲、昆山腔和昆曲;滋养出大量江南民歌、小调、丝竹和歌曲;催生出苏剧、锡剧和评弹。1934年夏,著名音乐家聂耳来到鼋头渚张家花园,在筑路工人粗犷的号子声和太湖阵阵轰响的涛声中,创作出《大路》和《开路先锋》歌,激励了一代青年,追求光明,争取民主,为民族解放而高歌前进。早在三千二百多年前,泰伯、仲雍从渭水之滨,歧山之麓的周原,来到太湖之滨,与当地荆蛮族人一样,“断发

  • 文章故鄕風物憶廟戲(上)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1期  作者:栢齡  出版时间:1972-05-20
    关键字: 庙戏 大王庙 民俗 昆曲 评剧 流水席

    的就要十四、五担米钱。在淸朝年间,演唱的是「文戏」,即是「昆曲」,到了淸末民初,昆曲和平剧夹杂并演,这种戏班,名叫「银凤班」,到了民国十年左右,就完全演平戏并且有坤角登台了。在演唱昆曲和银凤班的时期,地方上的鄕绅都在戏台两旁排着高櫈坐着欣赏,因为昆曲唱起来声音较低,光用一枝笛和着,而且一个个字还要押韵,远处听不淸楚的。一方面也显得故鄕人士对剧曲的爱好。领看戏邀宴亲朋每年演唱庙戏,在庙的所属范围地区的人家,都要在演戏的前几天,到亲戚朋友家去「领着戏」,不论大家

  • 文章昆曲大师笛王徐炎之先生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1卷 第9期  作者:張啓超等  出版时间:1989-09-10
    关键字: 昆曲 大师 笛王 徐炎之 教学

    徐老师炎之,生于民国前十三年,浙江金华人。前淸光緖、宣统年间,昆曲艺术在江浙一带,颇为盛行;兼以文风鼎盛,才人辈出,遂使徐师自幼即沈浸于此钟灵毓秀的环境中,培养起对昆曲无限的爱好和憧憬。十岁左右,家族中一名精通笛艺的舅舅,因见徐师嗓佳气足,禀赋得天独厚,于是决意将盖世绝活,倾囊相授;从此启蒙了徐师在吹笛方面的天分,造就了其日后对笛子音色、风味的掌握,无人能出其右,赢得「笛王」美誉,确属实至名归。随着时光的流逝,徐师对昆曲的造诣,日有进境。中学卒业,进入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