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唐代共返回1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唐代长安之淸明节

    来源期刊:《陕西文獻》 第1期  作者:選輯  出版时间:1970-04-15
    关键字: 唐代长安 清明节 寒食 祭墓

    按杜甫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足见唐代三月三日赴水上修禊之盛。然吾疑祗都邑士人及富贵人家为之,在社会上未必普遍,其普遍社会,虽鄕曲不遗者,乃淸明之寒食也,其普遍殆与岁首同。然元旦、上元、至社腊等日,纯为社会娱乐之节。独淸明时値春和,芳草遍地,天涯游子最动归思,而柳绿桃红,士女踏春,不忘和乐,其趣味介乎娱乐非娱乐之间。分述于后,以见当时帝京长安风俗。一、禁火禁火之俗先起于幷州各地,见后汉书周擧传及魏武令。周擧以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

  • 文章昭陵六駿雕浮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8期  作者:徐玉虎  出版时间:1972-01-15
    关键字: 昭陵 六骏雕浮 唐代遗作

    我国保藏碑石最多之处,首推西安碑林,自汉魏至明清诸代之名碑墓志约千余块。抗日期间,作者随校迁居西安北院门长官公署内,甫至西京,无法复课,时偕同窗二三游观碑林,曾拓颜眞卿之多寳塔,柳公权之玄秘塔多幅。诸石刻画中之昭陵六骏浮雕,最引人入神。昭陵六骏浮雕,乃唐代之遗作。昭陵为唐太宗之陵寝,建于醴泉东北九山,择山而造,气派雄伟。文献通考记云:「……因九,峯凿山南西深七十五步为元宫,山旁岩,架梁为栈道,怀绝百仭,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顶山亦起游殿,文德皇后即

  • 文章唐代诗学自敍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57期  作者:湯啓高 出版时间:1975-12-01
    关键字: 唐代 诗学 诗文评论

    —川人著叙述文选集编者按:民国六十四年四月十六日,总统蒋公遗体擧行奉厝大典,安放蒋公身旁为蒋公平日爱读之书,唐诗为其中之一。唐诗为我国历代诗中之精华,历来论者已多。南川杨启高先生,于民国二十年前后肄业南京支那内学院,并到中央大学旁听,集数年之精力,撰成「唐代诗学」一书,于民国二十四年在南京正中书局出版。所撰自敍,对于唐代诗学,有扼要之敍述。玆特转载于此,以供读者参考。中华民族,创制文章,原始之镂缯,渺邈难稽矣,然有先士之盛藻,可以作风范,䌷绎乎典籍,决

  • 文章唐代长安百万人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77期  作者:莊申  出版时间:1989-11-01
    关键字: 唐代 长安城 人口 历史资料

    台湾人口已经突破两千万,其中有两百七十万集中在台北市。你可知远在唐朝时,首都长安就有一百万人聚集?当时人口结构之杂,犹胜今日之台北!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唐僧玄奘是这部神怪小说的中心人物。其实玄奘并不需要吴承恩为他宣传。就在唐代初年,他往返中印而取经回国的事蹟,恐怕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正月下旬,玄奘回到当时的国都长安。据「续高僧传」里的记载,当玄奘还没进入长安,只到达长安西郊的时候,为欢迎他的归来闻风而至的人,己有数

  • 文章老癡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3卷 第3期  作者:若佛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打金枝》 唐代 人生感悟

    唐代宗在国史上算不上好皇帝,但他说的「不痴不聋,不作家翁。」确是至理名言,当时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公主为妻,公玊自恃娇贵,对丈夫说话出言不逊,惹恼了郭暧反唇相讥说:「你不要以为你爹是皇帝就了不起,我爹是让他当皇帝他还不屑当呢。」公主一气之下跑回宫里告状,郭子仪听说,立即捆了郭暧进宫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了痴聋那两句话,并未降罪,但郭子仪回去还是抽了郭暧一顿鞭子。戏目「打金枝」指的就是这件事,但「金枝」并未挨打,实际上挨打的是郭暧。最近看到一位高人,写了

  • 文章唐代六大书法家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8卷 第6期  作者:岱宗 出版时间:1976-06-06
    关键字: 唐代 浙江 六大书法家

    书法为中华之国粹,亦为文章之衣冠。昔日士子入学读书,无不日夕临池,专攻蝇头小楷,以应赴试写卷,故视书法为日常功课,苦练不懈;至于所习字体,多宗二王,师羲献父子小楷,榜书则习唐碑。其对书法较感兴趣者,则上溯周金秦石,而至汉拓魏志,乃及晋帖唐碑。故晋帖唐碑,实为世人学书之范本。晋代书家,多推王右军父子。唐代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颜眞卿、柳公权六大家。李后主论唐代各家楷法云:「唐代善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虞世南得其韵,欧阳询得其力,褚遂良得其意

  • 文章上海城隍廟風光

    来源期刊:《浦東》 第20期  作者:顧景唐 出版时间:1980-04-15
    关键字: 城隍庙 唐代建筑 杂货店 小吃 建筑格局

    城隍神(俗稱菩薩)就好比是個百里侯(古稱邑宰、知縣),主管這一地區人間善惡和陰間賞罸、再世投胎等事,所以又稱邑廟。雖然這些涉及迷信,但是也有警惡勵善的作用,收潛移默化,弭刼消災之效,那是事後纔能判罪的法律所比不上的。上海有新舊城隍廟各一所,新城隍廟在舊法租界(路名已忘),廟前開設許多小店,成了一個商場,又叫「邑廟市場」,規模不大,沒有什麼特色可言。老城隍廟(邑廟)在南市小東門內,小東門分成東園(內園)和西園(明潘方伯允端的豫園)兩部份,城隍廟就在東園內。...

  • 文章唐代遗蹟——黄草关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2期  作者:張奉先  出版时间:2002-06-01
    关键字: 唐代遗迹 黄草关 历史记载 凭吊诗文

    沭阳县塘沟鎭南二里许的小朱庄南头,隐隐还可看到一条横贯东西的大沟。这里是古西营的北界,传说是唐代黄草关的旧址。经历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巍峨的城堡早已荡然无存。但黄土下面,依然埋著许多残砖碎瓦作为历史的佐证。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黄草关是兵马粮草的转运地。中原地区的兵马粮草,都在这里集结,再由海路转送辽东前线。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传说。童年时赶集,每经此地,大人们常会指指点点讲著唐代东征的故事。久之,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每经

  • 文章唐代文人的园林观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85期  作者:漢寶德  出版时间:1992-06-20
    关键字: 园林观 园林艺术 唐代文人 史料记载

    此一高阁居于重要位置,次要的楼阁与堂舍以此为中心展开,并依其地势围拥出不同的环境来。然后廊庑相连,亭子则伸展到大自然中,或临水面而建。这样的组成,自远眺自然,到院落内的景观,再伸展到户外,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融入自然的园林观,应该是在唐代发展成熟的。2这种以自然为背景的园林虽然于后世并不多见,可是唐中叶的文豪柳宗元却曾留下几篇文章,描述了他以自然环境建造园林的经过,使我们对唐代文人的围林观有了相当明确的了解。柳宗元是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这几篇文章,第一篇

  • 文章唐代遗风话长安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58期  作者:戈旦  出版时间:1985-02-15
    关键字: 唐代遗风 酒帘 澡堂 风土习俗 史料记载

    酒帘与澡塘,古已有之。绝无黄色成份在,忆战初一度戍守古长安城(浃西省会西安市),经常莅临此间酒帘「品酒」,或到澡塘「泡澡」「搓澡」「洗澡」,入鄕问俗,岂非闲情逸兴所至欤?澡塘虽以池为名,亦招待女宾,惟男女分池,且进出大门甬道亦异,堂倌及按摩师修甲者搓澡者……更分开男女侍役招待。最著者如长安湘子街「湘子池」,传说中之八仙分子韩湘子,系「文起八代之衰」韩愈姪儿,韩文公唐代故居遗址,即湘子池是也。名澡塘所用之山泉,取自「王曲」北翠华山太乙宫(按战时军校七分校驻

共18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