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哲学思想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孔子的「仁」哲学思想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6卷 第3期  作者:薛理茂  出版时间:2008-07-31
    关键字: 孔子 儒家思想 哲学思想

    (本文作者現居法國巴黎市府老人公寓,年高九十九歲。)

  • 文章阎伯川先生的哲学思想及其他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33期  作者:李鳳行  出版时间:1989-01-01
    关键字: 阎锡山 哲学思想 “中的哲学” 思想文化

    读八月三日「长河」刋出江灿腾先生的大作「阎锡山』的喇嘛称』哲学」,既副史实,又饶趣味,使伯川先生的学生如我者,读来倍感温馨,但说「阎氏的人生观是从『喇嘛称』而来。」似有未妥,伯川先生的哲学思想,是传承儒家的「中的哲学」。他认为宇宙本体就是宇宙万象之母,亦即为「中」,万象皆由本体而来。「中」是天道,亦是人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万物万象,得「中」则成,失「中」则败。「中」的表现是恰当正好,在部位上是不偏不倚,在程度上是无过无不及,在关系上横不碍其他,竖

  • 文章聖賢與禽獸——曾國藩的兩種哲學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12卷 第2期  作者:亦耕 出版时间:1984-04-15
    关键字: 曾国藩 哲学思想 圣贤禽兽论 人性论 进德修业

    敎書時講到曾國藩在進德修業方面的成就,我提到了這位一代名臣爲自己所立下的一則座右銘:不爲聖賢,便爲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有學生反應說:「老師,曾國藩的頭腦怎麽那麽簡單,世界上有很多種人,曾國藩怎麽簡簡單單地就把它劃分成聖賢與禽獸二種,難道再沒有中間人了嗎?」這的確是値得我們深思的人生課題。究其實曾國藩簡單的二分法主要作用並不在客觀地劃分世人,而是主觀地在對自己做自我期許。芸芸衆生中的人格典型原是多重選擇,曾國藩爲了齊一心志,把它們歸化爲單純而極端的二...

  • 文章澹泊有別於消極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75期  作者:貧殘老人 出版时间:2000-06-10
    关键字: 淡泊 消极 名利 人生态度 哲学思想

    幸的事情,务必要寻求解脱之道。」东方人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荣华,是祸非福?」的说法,破解之道那就是要「澹泊」。可以这么说:「澹泊是一种崇高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人生的艺术,是一种道德的升华,更是一种耐力与勇气的搏斗。澹泊是从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中,找回自我,并予以眞切的定位;不是矫饰附丽的粉饰光华,而是心安理得的平衡稳定;没有怨艾,没有嫉妒,没有需求,更没有幻想;尤须抖擞精神全面备战,以应付四面八方来偷袭的名利敌人。如此这般,岂是消极颓唐所能比拟,更难

  • 文章李覯的學術思想和歷代學者對他的欽崇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3期  作者:周仲超 出版时间:2006-02-01
    关键字: 李觏 科举考试 诗词作品 哲学思想 自然观 经济主张

    不久他乃在家病故。四、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在「周易」论文中,颇受王弼的「周易注」影响,但能超脱王弼思想,而重视周易中含有修身处世待人接物治国安邦之道,与自然界万物生成的理论。他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中存有物质性的气,构成的太极,太极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而产生具有形象的五行万物,这与「创世说」神秘论,而完全不同,这是他当代独特的见解,与现代科学暗合。他在认识论方面:谓「心观于耳目,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意即人的思想认识,受耳目等感觉,通过感官获得

  • 文章從「事素哲學深賾」中再體認

    来源期刊:《金壇鄉訊》 第44期  作者:世昌 出版时间:1981-07-01
    关键字: 怀黑德 事素哲学 自然二分法 哲学思想 中立一元论

    与时空观①自然乃「事素」(Events)所组成。因「事素」的扩延与迁流而有自然。②由于「事素」与「事素」之扩延,迁流关系,抽象所得者为「时—空」。㈣实际体与摄受方式(mood of prehension)(如图):三、结语:总统蒋公说:「我们总理民生哲学思想,乃是不偏于唯心,亦不偏于唯物,而以民生为历史的重心,可说综合心与物二者的最高理想。这与近代哲学「中立一元论」,完全相合。近代哲学自怀黑德敎授批判自然二分法错误以来,产生「物心合一」的新理论……既无

  • 文章中道與仁義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5卷 第11期  作者:蔣緯國 出版时间:1973-11-25
    关键字: 国际精神文化协进会 人居集体生活 仁义道德 哲学思想 日本

    有深刻的硏究,或听到别的中国人用另外的高深说法来解释,但我以为还是用我这种平易语句的解释,初学者对之较为容易接受些。各位可以放心,我这种说法,仍旧是根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各位朋友,我现在可以把中国的传统道德做一个结论了——这便是「仁义道德」四字。人间的「义」事便是行「仁」。「仁」即是道,「行仁」即有「德」。人类的文化是宇宙进化中的第三时期。天体中第一期的物质进化与第二期的物种进化,是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演进的。禽兽动物的进化是赖竞争的,而人类进化是基于仁爱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