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传统建筑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明清古建筑艺术的奠基人雷礼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5期  作者:王炯堯  出版时间:2006-08-01
    关键字: 样式雷 传统建筑 明清古建筑 雷礼 土木建筑 十三陵

    清代著名的样式雷建筑世家,其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传统建筑风格,是在明代杰出的建筑大师雷礼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清承明制,雷礼是当之无愧的明清古建筑艺术的奠基人。为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深入硏讨明清的古建筑艺术,举行雷礼的建筑艺术学术思想硏讨会,十分必要,意义重大。雷礼,字必进,号古和,生于明弘治十八年(一五〇五),卒于明万历九年(一五八一),终年七十七岁,江西丰城县(今丰城市)秀才埠(今秀市鎭)雷坊村人。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二十七岁的雷礼考中

  • 文章莊嚴壯闊的建水文廟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2期  作者:楊雲龍 出版时间:1992-12-25
    关键字: 建水县 文庙 中国传统建筑 碑刻匾额

    云南建水县文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文庙之一。全庙占地一一四亩,纵深六二五米,主要建筑有一殿、两厢、两堂、两阁、三亭、四门、五祠、八坊。始建于元泰定二年(公元一三二五年),后经五十多次扩建增修,形成现在的规模。它对于硏究我国尊崇沿革的历史和传统建筑都有极高的价値。建水是文庙仿效曲阜孔庙的风格建造,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规制严谨,宏伟壮观,庄严肃穆。全庙共分六进院落:一进,主要包括文庙大门和学海。文庙大门名「太和元气」坊,高达九米,宏伟壮观。进大门

  • 文章浙江传统建筑及其特色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9期  作者:晉谷 出版时间:1994-09-10
    关键字: 江浙传统建筑 建筑特色 余姚河姆渡遗址 榫卯 干栏式 西湖园林

    江南地区,到了五代吴越时期已达到完美地步,史家称之为吴越文化。吴越文化在浙江是以钱塘江下游三角洲为中心,逐渐向浙西、浙南、浙中及浙东海岸线发展,这时,这里已成为「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地方。宋代,特别是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市)后,北方宫殿的雕梁画栋、飞檐脊兽、枓栱、雕刻等,加速融入吴越文化,使浙江的建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第一部建筑专著《木经》三卷,就是宋初浙东建筑家喩皓总结前人经验编著而成的。历经沧桑,浙江的传统建筑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

  • 文章高原姑蘇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9期  作者:孫炯 出版时间:1989-12-25
    关键字: 纳西王国 丽江风光 山川河流 传统建筑

    「四合五天井」式的建筑格局,配以正堂厢房格扇门窗上精心刻制的彩绘雕花,在那庭前院后摇曳的竹枝,怒放的腊梅,吐秀的珠兰……衬托下,散发着一股鄕土文化的芬香。以「四方街」为中心的丽江古鎭,布局严谨但自然,几乎一直还保留着明清时代的旧貌,被国际上称为「中华民族优秀建筑传统的宿影」;它是纳西民族谦和温良的人生性格的显示,也无声地表述了丽江各族人民对于完美与至善的追求。只有当你亲自漫步在丽江古街上才会眞正体会到这种充满活性,永远不凝固的古老文明气息。

  • 文章水鄉周莊即景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5卷 第4期  作者:耿新亞  出版时间:2003-12-01
    关键字: 水乡周庄 美景描绘 小桥流水 传统建筑 诗词选集

    一、吳地周庄景色佳,小橋流水繞千家;淸歌搖蕩飛舟過,中外遊人讚語誇。二、觀光不畏路途遙,日照漣漪古塔嬌;碧水潺潺樓底過,輕舟一葉渡雙橋。三、畫橋流水落飛霞,玉閣金台鎖萬家;橫縱通衢聯四海,繁榮商貿達天涯。四、古香古式實堪嘉,沈宅張門岸柳斜;無限風光收眼底,恰如仙境泛浮槎。

  • 文章古建群體的典範——流坑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6期  作者:北子 出版时间:2001-11-01
    关键字: 古建筑 流坑 村落建筑群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城市规划模式的遗制和延续。我国目前已无唐宋时期保留完整的城市和街区,而流坑村却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实物见证,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値。流坑古建不仅从整体看规模宏大,从单个看也气势雄浑且特色突出,特别是流坑村的住宅建筑组群(如义恩堂建筑组群、星第门建筑组群、大宾弟建筑组群等),多为数幢建筑前后相连,左右贯通,合纵连横,曲折多变,每幢建筑组群都是一个完整,宏大的严密艺术群体,其规模气魄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此外,流坑村选址也十分合理,环境整治以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 文章和順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鎭」等稱號感言並序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39期  作者:曲水  出版时间:2009-12-25
    关键字: 和顺乡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传统文化建筑 改革开放 讴歌诗词

    方圆不过十多平方公里的和顺,历史文化悠久独特,声誉早播海内外。虽经多次社会变故,但「除民居外,尙存大量礼制建筑、崇祀建筑、文化建筑、文教建筑及其它鄕土建筑」[1],「堪称当代聚落之罕见」[2]。由于保存相对完整,成为一个活着的有生命的农民的博物馆,不像「沿海各省已经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村落」[3]。和顺这份「文化瑰宝」,「在云南在中国在世界都是惟一」的[4]。所以,自二〇〇五年以来,和顺先后获得了「中国十大魅力名鎭榜首」、「全国环境优美鎭」、「中国历史文化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