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传统剧目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新編隋唐歌舞劇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3期  作者:藝萌  出版时间:1997-10-30
    关键字: 《踏谣娘》 传统剧目 歌舞戏 史料考证

    参考,是统一的,要有韵味。」众谈非月「不知心大小,容得多少怜。」足以证明《踏》剧是悲剧。(关于这一点,在此不赘述,必要时另文专论)。众谈非月「马团行处匝,人压看场园」的诗句看,《踏》剧确系由民间传入官廷,而又由宫廷流入民间。又据「踏谣娘、大面等戏曲、今虽不传。」(许史)及周贻白「踏谣娘是北方的产物,以后如何传到了江南成为戈阳腔,这也是无法寻到的材料」(《中国戏曲论丛》),笔者曾专程去酒西戈阳腔剧团采访和翻阅其保留的传统剧目,尚未发现有《踏)剧,说明《踏谣娘

  • 文章(鄕土風情)漫談二人臺中串話的運用及其特點

    来源期刊:《綏遠文獻》第30卷 第30期  作者:史銀堂 出版时间:2006-12-01
    关键字: 二人台 地方戏曲 串话 传统剧目 口头诗

    的串话,不加点的部分都是艺人们编创的。二者合而为一,是那么内容和主题和谐一致,表现了刘干妈的聪明、风趣的性格特征。还有一种情况是:艺人们不用现成的串话,干脆根据唱词内容编创一些与之相适应、相符合的串话。在这方面有特出贡献的就是老艺人王二埃。据草田同志向老艺人拜访,《种洋烟》中绝大部分串话式的宾白,是他编创的。最早的演出大多本着歌词之意,边唱边用串话道白,后来又经他逐次演出修改,使之逐渐完整(很多传统剧目中的宾白,大都是经过同样的过程固定下来的)。近年来,创作

  • 文章海州文化簡況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0卷 第4期  作者:李建生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民间艺术 白宝山 京剧 传统剧目 抗日宣传 民众教育馆

    一、民初海州文艺的兴起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初期,古城海州只有几所学校,几乎没有官办文化事业,清宣统末年,白宝山以宣武军统领进驻海州。一九一五年升任海州鎭守史,相继任独立师师长,在海州达二十余年,他吃饭时皆要奏军乐。白宝山和海州有钱士绅,地主杨少如、杨采臣、谢希余等交往甚密,他们特别爱好文艺,在白宝山的支持下,刺激海州京剧业和民间文艺有所发展,每天城隍庙京剧戏台皆有演出,有时在天后宫戏台演出,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杨家将」、「西厢记」、「打渔杀

  • 文章秦腔八大传统绝技介绍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82、83期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秦腔 八大传统绝技 剧目介绍

    的景象。现在已不用此技。「吹火」——中国秦腔八大传统绝技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秦调《游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吹火的方法是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在口里。用气吹动松香包,使松香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常见的形式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转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状可分为: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磨姑云火等。单口火:即一口一口吹火。主要

  • 文章雅音再生緣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8期  作者:郭小莊 出版时间:1986-08-30
    关键字: 雅音小集 传统戏剧 历史剧 古典文学诗剧 剧目简介 戏剧演出

    抓药的儒医、有时候是惊慌失措的侍臣……其所涵盖角色造型之复杂,远远超过了以往国剧小生行当中所表达的范围。过去,我虽然从「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尝试过反串的表演,也曾经在舞台上演过「群英会」的周瑜;不过,面对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角色时,我决定还是要从传统国剧的表演方法中再出发,为此我特别去请敎姜(妙香)派小生的传人贾云樵敎授,琢磨所有唱唸作手的尺寸,希望经过深入的硏究后,能够使孟丽君男装的表演,既生动、又活泼,而且具有生活化的亲切感,才能唤起观众的认同与共鸣。音乐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