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庸共返回1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敎孝月談孝的實踐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6期  作者:馬景銘  出版时间:1980-02-01
    关键字: 儒家思想 中庸 论语 孝道

    舜能尽孝,故而也能友爱其弟象。历代贤君莫不以孝治天下,就是励孝以敎忠的意思,自古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几已成不变的定理。尽忠便是由对家庭尽狭义的孝而扩大为民族尽广义的大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推之于孝的理论,爱父母是人类的天性,顺乎这种爱的天性的表现就是孝道,宏扬这种孝道和纠正那些忤逆不孝的措施,就是敎化或敎育,也就是目前推行的敎孝。所以「敎孝月」这一社敎活动,不是复古也不是违常,而是把一种极其自然的人类天性的能源(原动力),再予

  • 文章從「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談「慎獨」

    来源期刊:《同安》 第104期  作者:陳慶衍 出版时间:2008-10-01
    关键字: 孟子 养性修身 孔子 《大学》 中庸

    本篇原载孔孟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三、四期临深履薄的「战战兢兢」,是出于良知良能,不待思虑,自然而然而且持续不断。曾子坚定尽孝必须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意念,使他的战战兢兢如同「临深履薄」。孟子道性善,要人立志为君子,只以仁义礼智为性,使「愼独」如同「临深履薄」。《大学》、《中庸》示修道从「愼独」开始实遵孔、孟自良知良能扩充的旨意。「天命之性」不含「气质之性」的说法,使信从的人失去自然而然的「愼独」。「天命之性」不含「气质之性」,不是完整的性;所说的「理」,也不是

  • 文章充實之謂美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16期  作者:高安澤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充实自己 精神愉快 中庸 人文充实

    把有成就的人分成六等,那就是善人,信实的人,有美德的人,能贡献的伟人,明以教化的圣人,和超现实的神。尽心篇下:「可欲(己欲人欲)之谓善,有诸己(诚善于心)之谓信,充实(充满善行)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人物),大而化之(教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人人都希望成圣或成神,那是不太可能的梦想,作个平常人是比较现实,我在孟子说法内也取其中。中国讲中庸,西方说适中,都不要过与不及,处人处事,也全采取中道合理,就是精神安泰的人生。人生不管学工、学商

  • 文章天鹿學人七十自述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13期  作者:王谷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人物生平 人物思想 中庸

    中」,中庸之中——音衮上下通也,通上下,斯天地父母,契之天人合一,尽人尽物,聿为天则,雷霆之威,雨露之润,而栽培倾覆,参赞之业以成。夫维更求其故之故之所以得之之故,阴阳制名,「音」「影」「相」「响」,原衷神秘,而两一以道,位成以中,中依两立,含三成一,曰「中」、曰「阴」、曰「阳」,谐**丽,翕辟往复,消息日新。可知辩证虽同,仁忍异趣,易理剏建,别具址基。夫维最后而求其故之故之故之所以得之之故,推证其「中」衍于「一」,「诚」衍于「中」,肇端荒古,由宗敎而进毓

  • 文章現代婦女之四德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8期  作者:李盛菉 出版时间:1999-11-01
    关键字: 妇女德行 现代妇女 四德 中庸之道

    突飞猛进,我国在台之工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品质日益升华之际,现代妇女之「四德」标准宜复古抑革新?举措该如何为宜?答案是「中庸之道」为最恰当。请予细评下列条分明晰:⒈妇德—品行端正、耐守柴门。绝不淫乱出墙,败坏家风鄕俗。平素与人和睦相处、温和有礼,处事以理性、不固执或偏颇己见,尤其待家族尊长及夫君,更当循规蹈矩,心存诚敬,以礼相待,常效孟光举案齐眉、法梁鸿夫妇相敬如宾。居今世局难免夫妻年龄与教育程度或兴趣不相投之种种差距,甚至生性脾气爆裂形成水火不容之势,只要妇德

  • 文章岐路燈一部敎育青少年的經典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94期  作者:吳秀玉 出版时间:1997-04-03
    关键字: 《红楼梦》 《歧路灯》 中庸 《孟子》 经典

    来,警吿我们为人父母的,在宽严取舍之间,「宁可失之严,不可失之纵」,而对于过度的保护措施,也不予以赞同,他说:「自古云,故子之法,莫叫离父;敎女之法,莫叫离母。若一定要把学生圈在屋里,每日讲正心诚意的话头,那资性鲁钝的,将来弄成个泥塑木雕;那资性聪明些的,将来出了书屋,丢了书本,把平日理学话放在东洋大海,…只是敎幼学之法,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紧不得」,一言以蔽之,「中庸」之道耳。对于老师,他要求言敎与身敎合一,强调「先生者,子弟之典型」,「拜师如投胎

  • 文章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9期  作者:車輪 出版时间:1993-01-23
    关键字: 中庸之道 条条大道通正路

    走向不归路,那就祇有死路,没有活路了。条条大道通正路,尽管每个人因职业的不同,所走的路线而有差别,但有一个共同的总目标总路线,可以趋于一致共守共行的,那就是在立德、立功、立言中,「具有光荣而有价値的人生,丰足而有意义的生活」;使心物合一,恰当适中,走向中庸大道。中国之路既不走「资」,也不走「社」,而是走「中」,中是中山先生思想所发皇的中庸之道,中庸非平庸,「中」是不偏不倚之正道,「庸」是永久不易之定理,讲中道,反极端,看问题从全面,作为执两用中之法则,也就

  • 文章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摘錄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7卷 第3期  作者:高安澤  出版时间:2005-07-01
    关键字: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 大学 中庸 论语 文摘

    ,伊川意「忠信内外也。」中庸中庸中庸者言中之用也。中庸明道之书,教者之事,其说为通。中庸之道,藏密而用显,示君子内外一贯之学。存养省察,尽吾性之中和。性者中之本体,道者中和之大用。圣人修道以立教,贤人由教以入道。人各行其路:人物各有当行之路,不行不明者教也。教即是中庸,日用事务,过不及者取其中。大学慎独为正心,中庸慎独为存养。存养者,则心已习于善。人事乘权,而昏迷易起,故必待存养之有功,而后知显见之,具足率性之道。率性虚而道实,修道深而教浅,道理真有实,而

  • 文章孔孟之教育思想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6期  作者:陈立夫  出版时间:1991-01-01
    关键字: 中庸之道 孔子 儒家文化 易经

    一、前言中国的一切学问,都是以易经为根源,是极高深的。易经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圣人的集体创作,是阐明宇宙及万物生存进化的动变原理之巨著。其应用首先从天文、气象、历法、季节等方面开始,降及孔子在赞易中,始将天道与人道贯通起来,例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前句为天道,后句为人道,其他六十三卦,莫不如此。所以说:「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此即「天人合一」思想之由来。儒家的思想,即根据易经的道理加以阐扬,与人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知易

  • 文章中庸为实践之德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55期  作者:曾守湯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中庸思想 发展历史 孔子 定义诠释 实践之德

    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以「中和」为其本质;殆由于「中庸」的文化思想涵育使然。此种思想,一贯相承,历久弥新。白虎通:「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又说:「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中国历史,自黄帝已灿然可考。司马迁作史记,自黄帝始,即以此故。黄帝时之文物制度,即以「中」以「和」为精神,已奠定此后数千年之文化精神。尧禅舜之辞曰:「允执厥中。」舜亦以此传禹。汤亦继之。孟子且曰:「汤执中。」周易彖传中提到「中」的地方凡三十三。要不外为「正中」,「时中」,「行中」,「柔

共16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