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百侯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振起中雄风罗维猛校长的办学新举措与作风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2期  作者:劉寶嶺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罗维猛 校长 中学 办学新举措 教育

    二〇〇三年十月三日,母校中八秩华诞庆典大会上,老校友萧如川先生的讲话博得全场阵阵热烈掌声!其中他在会上出面向新任大埔县委张远方先生郑重其事提出:请求县委把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素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之称的《陶教基地》百侯中学转为「大埔县重点中学」。二〇〇三年十月廿三日,大埔县政府就发布:「同意百侯中学升格为县级重点中学;并希望百侯中学按照县重点中学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设施、设备,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百侯中学办成一所

  • 文章百侯杨氏树仁堂重建及修谱盛事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2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杨氏 族谱 祭祀 家族 祠堂

    客家文化和民俗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的日益城市化,以及家族人口的迁移与分散。客家人的家族体系已逐渐弱化或解体。因而祠堂与族谱的作用,也逐渐边缘化。但祠堂与族谱现出的凝聚力与魅力,有时是巨大的。树仁堂是百侯杨姓众多祠堂中的一个小祠堂,建于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年间。由于当时各种条件之限制,于一九六〇年倒塌。树仁堂的子孙们一直盼望有重建祖祠的这一天,但四十多年来均未能如愿,二〇〇三年十月在一次家族宴会中,我国著名的蜜蜂专家杨冠煌研究员,发表了一段感人肺俯的讲话。他说

  • 文章百侯《杨氏族谱》补遗及杨氏外迁历史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2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杨氏族谱 补遗 外迁历史 家族

    最近出版的百侯《杨氏族谱》,由于资料缺失,对于开基祖尚有一些遗漏,现根据《潮汕杨姓》一书中的有关资料予以用补阙遗;且与中国杨氏族谱连接。同时也简单介绍百侯杨氏外迁的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周成王之弟叔虞有二子,次子杼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一〇六二年)封杨,封地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范村东。杨氏之受姓即源于此。杼也就成为中国杨姓之一世祖。百侯杨姓在中国杨姓中属思聪公系,是杨姓六十九世杨文隆的后裔,其传接关系是:杨文隆第三子名廷茂(七十世),字德盛,任德庆州学正

  • 文章百侯的祠堂文化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2期  作者:楊永漢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祠堂文化 宗族活动 祭祀

    祠堂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场所,也是代表宗族活动的中心。祠堂构成村落宗教核心的场所,建立祠堂、祭祀共同祖先,则是整个宗族世得以传薪,也是姓氏寻根之所由。各姓氏族人都以宗祠来纪念,祭祀共同的祖先,各支派又有祠堂,堂内按辈份先后摆放祖先灵位。上尊下卑,左长右幼,井然有序。宗祠祭祀祖先,开会议事,传承宗族礼俗。百侯的祠堂有以下的特点和功能:一、追怀报本:百侯人秉承了中原文化追怀报本的传统精神,建祠敬祖。祠堂一般都是清代建筑为多。这主要是因为在清代之前,百侯客家先民

  • 文章百侯镇曲滩村联和福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7期  作者:謝如劍 楊燕秀 出版时间:2000-12-01
    关键字: 镇曲滩村 联和福 民间活动 习俗历史

    大埔县百侯鎭曲滩村,地处县城南部六公里之遥,梅潭河蜿蜒曲折绕村而过。曲滩坑水流入汇合,称「水流东甲」。村口巍然迄立著一座自控翻板闸坝的曲滩水电站,山光水色,瑰丽灵秀,竹林映翠,风景优美。曲滩村民,勤劳进取,民风淳朴。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用自己勤劳双手和卓越智慧,创造形成了特有的民俗风情—仲春二月初十欢庆「联和福」习俗。「联谊集福地;和顺聚曲滩」。联和福顾名思义是联合全村群众,和气致祥,团结协作。为祈求一年四季迎祥而集福,共同走上幸福日子。这一习俗

  • 文章百侯中心小学年庆回忆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4期  作者:楊隆生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返乡探亲 中心小学 百年校庆 祭祖 故乡之情

    百侯中心小学建校周年校庆,校长彭上钢函邀我回乡参加校庆,即告知我的儿女杨启英(亚特兰市),杨启雄(芝加哥),杨启固(台北),杨启美(西雅图),杨启丽(波士顿)他们都赞成我回家乡去,尤其是杨华麟(隆辉)弟来电说:「要偕启雄来百侯家乡。」因为我的儿女都出生日本,移民来美已二、三十年,从未回家乡百侯。于是决定二〇〇六年九月三十日,启雄乘五小时的班机来洛杉矶与我会合,深夜乘南方班机飞十四小时,抵达广州,又搭飞机从广州飞往梅县,彭上钢校长等在梅州机场迎接,再搭二

  • 文章小新校舍落成庆祝活动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小学 学校建设 校舍落成典礼 活动报道

    十一月十六日晚,在百侯影剧院举行杨增蕴教学楼落成文艺晚会以欢迎贵宾,百侯中学、中心小学、幼儿园、耀凤小学师生及鎭政府、教办等参加演出,增蕴先生之女杨玉燕、女婿邬抗云也上台演唱,十分精彩。演出结束后,刘兆伦。杨开茂、杨洪流、刘肇新等名人和华侨,上台与演员一一握手,称赞大家演出成功。十七日上午,新竣工的教学楼布置得美仑美奂,楼顶十面彩旗迎风招展,烘托出“杨增蕴教学楼”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更加耀眼夺目。楼高五层,总建筑面积三、0三六平方米,主楼总造价一六0万元

  • 文章百侯文艺活动散记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4期  作者:劉錦雲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文艺活动 汉剧表演 时代剧社 地方文化建设

    百侯村」这个美丽而响亮的名字给我的童年记忆留下多少美好的图画!那里不仅有蜿蜒而清澈的梅潭河,河唇边一排排长长的吊脚楼,浮桥头南北飞架然而摇曳多姿的木桥,车头河滩的涛声伴着飒飒作响的枫叶,鬼子园红通通的木棉,露天剧场—大坟顶,还有三百丘、八百丘的田畴山野,蔡仙人的瀑布,那里都有我的足蹟,都留有我童年的欢声笑语。那里的乡亲父老,更给我留下多少善良、勤劳、热情、开朗的笑脸。百侯村在我的眼中就是一个牧歌式的田园村庄。百侯村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边远山区,四面

  • 文章永懷兆華宗叔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2期  作者:郭善惠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郭兆华 香港华南中学 体育场 教育 家乡建设

    郭兆華先生遺像名教育家郭兆華(一九〇七至一九九四)大埔縣楓朗鎮芹彩洋村人,是我同房的宗叔,他雖然離開我們十一周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慈祥的教誨仍在我腦海縈懷,記憶猶新。現將兆華叔的二、三事敘述,以表懷念之情。格守孝道的楷模抗日戰爭時期,兆華叔把其創辦的香港華南中學遷至梅縣,家中有年邁的母親,一隻腳殘廢的胞兄和侄孫媳。兆華叔是遠近有名的孝子,平時除匯款瞻養年老的母親和胞兄外,在梅縣辦學期間,每逢春節,他們夫婦都會攜兒帶女回家看望年邁的母親,他的長子宗浩還與...

  • 文章北有晓庄 南有百侯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謝如劍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陶行知纪念馆 中学 乡村教育改革 艺友制师范教育 民众教育

    北有晓庄,南有百侯」这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社会活动家,生活教育家方明先生,在二〇〇三年十月三日只身专程从北京来到粤东大埔县参加「百侯中学全国第三个生活教育实践基地」七十周年庆典活动暨「陶园」,「陶行知白玉石塑像」揭幕仪式会上的题词。二〇〇七年一月十一日,百侯中学隆重举行「陶行知纪念馆」开馆盛典。百侯中学创办于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是一间颇负盛名的农村中学。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秋,校董事会会长杨德昭先生为改革乡村教育,培养有用人才,特专程邀请全国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