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回乡探亲共返回5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喜會恆生弟回鄕探親

    来源期刊:《連聲》 第10期  作者:李煜元 出版时间:1990-02-01
    关键字: 回乡探亲 少年 今日 亲朋

    少年報國出鄉關,萬里鵬飛今日還;故舊親朋皆壯健,同心共慶壽而康。

  • 文章大陸之行(上)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6期  作者:吳林生  出版时间:1991-05-01
    关键字: 回乡探亲 行前准备 桂林公园

    ㈠引言電話聲響係老友蔣兄,囑寫稿於鄕訊刊物,在盛情中,尤以同鄕園地,不便推却,題材未限制,任意自選。便將前年往大陸之行,見聞提供參閱,祝刊物日益壯大,不但在此生根,且能蔓延到家鄕,瞭解旅居此間同鄕們的心聲,更要如何開創美好的未來。㈡行前準備時光易逝,來臺匆匆將近四十五年,其間不少心願,想早日能囘家鄕,以睹別後數十年來的景況。雖道聽塗說,徒增無限的幻想,不若親見爲實。自七十六年十一月二日政府開放探親,可進入大陸。躍躍欲試,準備所需之資訊,川資,採取何種交通...

  • 文章故鄉心 臺灣情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0卷 第2期  作者:張趙蘭花 繆正西 出版时间:2008-04-01
    关键字: 回忆往事 回乡探亲 家乡风貌

    以前在河南的時候,我只吃到黃河的魚,未曾吃過海魚;所以,從未看過海。即使到了上海,我只看到黃埔江,也沒看到海。來臺灣的旅程中,是我第一次看到海的浩大;這時,我已經步入中年,也是四個孩子的母親了!浩瀚的世界,就像一本書,値得我們開啓書頁去閱讀。這一次與海的初遇,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儘管當時我們正在逃難!來到臺灣,這五十多年來,我協助先夫創立「真北平飯館」、「明新工專」、「聯明電子公司」;但如今只剩「明新」屹立不搖,其他的都在大海般的時潮下結束有好些時日了!「...

  • 文章一次難忘的採訪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78、79期  作者:劉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关键字: 回乡探亲 采访老兵 人生感怀

    記得小時候,知道臺灣是我國寶島,物產豐富,盛產黃金等,小學時經常唱一首歌:我愛我的臺灣喲,臺灣是我家鄉,過去的日子不自由,如今更苦愁……改革開放以後,聽了許多臺灣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童年、酒矸倘賣嘸等等。一九八五年我在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學習新聞編輯時,還接觸到了剛剛起步的主持人節目:海峽之聲,聽我國第一代節目主持人徐曼小姐談這檔節目的趣事。許多臺灣同胞聽了廣播,想方法去到大陸探親旅遊,大陸與臺灣的聯繋多了起來。早就聽說我們禮縣當年有幾十人去了臺灣,有的...

  • 文章隴台情深長 回鄉心路情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80、81期  作者:李正言 出版时间:2013-01-01
    关键字: 演讲词 回乡探亲 两岸交流 乡音乡情

    各位尊敬親愛的甘肅鄉親長輩,大家好,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與各位分享,我的姓名是李正言,是我們甘肅省慶陽市的同鄉晚輩,我的父親是李麟徵先生,可能少部分的年長鄉長仍認識他;因為我的父親,於40年前,我小學一年級時,即以47歲中壯年之齡,英年早逝。當時,我的姑爹,也是我們慶陽鄉親,時任監察院的郭學禮委員,對我們家照顧甚多,甚為感念。至台灣後,早期父親因於中原理工學院任教(現中原大學),故我們都在中壢生長,後期父親至台北市司法院任職期間至去世後,舉家就搬來台北居住至今...

  • 文章悼念恩師徐士瑚校長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2期  作者:陳汝淦 出版时间:2003-07-01
    关键字: 徐士瑚 悼念恩师 生平简介 感恩 回乡探亲

    山西大學前校長徐士瑚先生,字雲生,號仙洲,一九〇七年生於山西五台縣大建安村,父一鑒公爲山西教育名宿。先生一九二三年入進山中學,品學兼優。一九三一年六月畢業於北京清華學堂西洋文學系,即赴英就讀愛丁堡大學,進修拉丁語文及英國文學,一九三三年獲碩士學位。一九三四年入英國劍橋大學精讀莎士比亞諸專著。一九三五年於丹麥國際學院及德國進修德文。一九三六年返國,任太原綏靖公署英文秘書,未久,受任山西大學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三七年日本全面侵華,抗戰軍興,山大解散,先生...

  • 文章臺胞尋親夢,台辦鼎助成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38期  作者:高龍飛 出版时间:2015-02-15
    关键字: 台胞寻亲 父亲信息 次日寻到 回乡探亲 致谢台办

    2014年4月30日,巿台辦接到一個來自臺灣的電話,對方自稱姓呂,希望台辦幫她尋找家鄉親人。呂女士說:“父親呂鳴和,祖籍豐城縣石溪鄉荷塘村人。年輕時離開家鄉去臺灣,做夢也想和家鄉親人團聚,因隔一套藩籬,沒有實現夢想。到30年前逝世都未曾回家,戀鄉之情一直陪伴著父親。父親臨終前,叮囑子女,一定要認祖歸宗,並把他骨灰葬回家鄉。”30年來,呂女士和她兄弟一直尋親未果。豐城巿台辦領導易文庭主任知悉後立即行動,在核實了她家鄉鎮新舊地址等基本情況後,火速與梅林鎮政府聯繫,並驅...

  • 文章幻想做快樂的「五柳小姐」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97期  作者:鄒佩榕 出版时间:2002-07-10
    关键字: 广西同乡会奖学金 获奖感言 回乡探亲

    鄒佩榕,桂林市人,政治大學廣電系二年級學生獲馬君武博土紀念獎學金。

  • 文章歸夢如清水 悠悠戀故鄕——訪「漓江的兒子」黃武良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99期  作者:龍麗芬 出版时间:2003-01-10
    关键字: 黄武良 回乡探亲 桂林市荣誉市民 赈灾 故人相聚

    「漓江的兒子」黃武良作爲特邀嘉賓,每次見他總是一臉的笑容。他說他是父母親在漓江邊的結晶,他是漓江的兒子。母親在桂林懷上他八個月的時候,日本鬼子進犯桂林。爲了母子安全,父親黃旭初只好作出了家人搬到南寧的決定。一九四四年,腹中的他和家人告別桂林城,向南寧方面轉移。他父親黃旭初領導省政府轉到百色,繼續抗日。他一家人一路上十分艱苦,雖說是有陪伴打點車輛食宿,但行動很不方便,一路捱到武鳴,母親實在走不動了,住進了醫院。在素有「小桂林」之稱的武鳴,他「哇哇」墮地。黃...

  • 文章回鄉之行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5卷 第2期  作者:吳翊麟  出版时间:2007-04-30
    关键字: 回乡探亲 中山同乡会 乡音乡情 血脉相连

    一、廣東香山,是筆者的故鄉。那是早在一九一九年,筆者以三歲的稚齡,由父母從家鄉帶到上海時的地名。後來因爲 國父中山先生是香山人,而改名中山。說清楚一點,我的家鄉是中山的隆都,再仔細一點,是隆都的龍聚環,而心所寄、魂所依的則是龍聚環的老祖屋。在上海,先父曾經是幾間中小學的校長,在某次回鄉時,還開辦了一間鄉校,只不知那間鄉校至今是否仍然存在?筆者曾於一九四九年跟隨國民政府退到廣州,稍有逗留,可是因爲事忙,並未想到回鄉一行。但筆者對於祖屋的事,並不陌生。因爲抗...

共52条记录 1/6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