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庐山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庐山发现明代戏剧家汪道昆的一篇佚文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8期  作者:邰紹周 王耀洲 出版时间:2002-05-01
    关键字: 庐山 汪道昆 明代古碑 戏剧佚文 碑文考证

    九江 邰绍周 王耀洲新近,在开发庐山莲花洞森林公园过程中,发现了一块距今四百多年的明代古碑——庐山大安和尙的塔墓碑。这块碑自明代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立于庐山莲花峰上之后,即为岁月所尘封,湮没于迷雾衰草之中,数百年来一直鲜为人知。清代毛德琦所编著的《庐山志》(书成于康熙五十九年,即公元一七二〇年)距立碑时已有一百四十一年,对此碑却只字未提。民国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吴宗慈所著《庐山志》中对莲花峰所述较毛志详细的多,并在杂志中引《三水小志》、《浔阳

  • 文章千古庐山逢盛事,诗词全集铸辉煌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23期  作者:胡迎建  出版时间:2011-05-01
    关键字:庐山历代诗词全集》 历史集萃 诗文散联 学者论述

    庐山乃天下名山,又称「人文圣山」,诚如唐代王贞白诗云:「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庐山》)历代咏庐山诗究竟有多少,向来推测有二千、四千、八千、一万首诸种说法。直至最近有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庐山历代诗词全集》,才有比较准确的说法,迄至一九四九年为止,庐山诗词一万六千余首,作者三千五百余人。这是地域文化与文学极为丰厚的一笔遗产,也为「人文圣山」作了最好的诠释。庐山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庐山成为文化名山,始于中古

  • 文章庐山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2期  作者:楊壽明 出版时间:2005-11-01
    关键字: 庐山 经贸研讨会 招商引资 外资 城市化建设 农业生态 教育产业

    宜黄 杨寿明此次到庐山参加二〇〇五赣台经贸合作硏讨会,是代表抚州地区出席九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三天会议,回顾赣台经贸硏讨会共举办三次,第一次在香港、二—三次改在庐山,我参加了香港与这次庐山硏讨会议,感觉到第一次是初创且地点在香港,出席赣台两地人士没有这次人多,场面比较小,招商资讯没有这次多,虽然没有地区展览馆,但因时间关系,无法作深入了解,在座谈会时出席首长仅赣省领导人士,但这次包括中央、赣、台两地重要人士、企业负责人达贰仟多人,场面浩大,秩序井然,气氛融和

  • 文章紀念七七抗戰五十週年的囘顧與前瞻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26期  作者:高永祖  出版时间:1987-08-01
    关键字: 纪念七七抗战五十周年 回顾与前瞻 抗日战争 庐山谈话 芦沟桥

    廓消障蔽,谋求永久和平。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日军依其预定大擧侵华计画,在河北宛平县芦沟桥附近,非法擧行演习,借口有日兵一名失踪,强欲入城搜索,迫我守军撤退,我军以守土有责,奋起抵抗,因此揭开了我八年抗战序幕。蒋委员长于七月十七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告我国对芦沟桥事变之最低限度立场,强调:「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日军仍步步进逼

  • 文章鄉情報導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6期  作者:蔡桂行 高松萍 程秀起 李隆昌 許傳真 出版时间:2006-11-01
    关键字: 经贸研讨会 庐山旅游会议中心 政府官员 经济发展 两岸互通 捐资助学 地方特产 财务征信 人员名单

    一、总会长黄玠应邀参加赣台经贸研讨会蔡桂行社讯:中华江西省旅台同鄕总会黄玠总会长及荣誉会长万海水等十余人,应邀参加二〇〇六年赣台经贸合作硏讨会,以一家亲、叙友谊、促发展为主题,九月二十三日上午九时半会议正式在九江庐山旅游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台湾方面参加出席人员:江炳坤、郁慕明、唐飞、王志刚、黄玠、万海水、杨世缄、陈武雄、徐旭东等知名人士、工商企业界人士一七〇〇多人参加。二、活力江西、魅力江西蔡桂行社讯:根据江西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