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故乡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北方民間最佳輸力騾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48期  作者:韓宗民  出版时间:1982-01-15
    关键字: 骡子 故乡回忆

    騾亦稱騾子,在我國北方各省,養騾人家甚爲普遍,南方各省則甚少看見,在台灣更是無法見到,北方各縣鄕一般中上家庭,差不多都要飼養一兩頭或三四頭,替人們耕田、曳車、䭾載、或代步,對人們幫助極大,遠勝過馬、驢、牛很多,尤爲農民家庭所喜愛,在農民心目中,騾子可說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是農忙期中不可缺少的主角。一、驢馬雜交所生騾子係驢父馬母交配所生之雜種,騾子本身則無生殖能力,必須賴驢與馬連綿不斷交配繁殖,騾在成長後,其體形較馬驢碩壯高大,頭耳亦較長,四肢發達粗大,力大...

  • 文章咱們家鄉過大年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48期  作者:岳峻天  出版时间:1982-01-15
    关键字: 年俗 故乡回忆

    家鄕到了冬天,氣候轉冷,雜糧收成了,麥子下種了,沒有其他農事可供操作,鳥兒虫子大都進入冬眠蟄伏時期,人們也都空閒起來了,一有空閒就想到擧辦一些娛樂活動,打發時間歡愉身心,或者有個什麼節日,擴大慶祝忙碌一番。不用說,農年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今天我們叫做「春節」,農年是指農曆新年,乃是由我國固有曆法計算所產生的一個合理安排,當然適合我們的生活習慣與民情風俗,春天從年節開始,冬天恰好到除夕結束,週而復始生生不息。春季草木復甦,二月以後農人就要下田耕作了,接着忙...

  • 文章家鄉——陝西旬邑部份方言之探索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3期  作者:文登秀  出版时间:1997-10-30
    关键字: 旬邑 方言 谚语 故乡变化

    世界在變、潮流在變、環境在變。科學愈昌明,世界愈進步,一般墨守舊規的東西,爲了適應新環境的發展及要求。無不想盡各種方法,以求變化發展。這是生存的原則,進步與競爭的必然。一九九二年八月,我與同鄉好友,文克忍先生連袂返鄉探親。發現家鄉也有很多的進步與變化;住的變化、莊稼的變化、交通的變化、生活形態的變化(開設了很多工廠,由純農業轉型到工農並重的階段)這都是深値讚揚的變化。還有一種變化,就是語言方面的變化,何以見得?因其說話的速度較以前快速,且加有或多或少的語...

  • 文章春節思鄕話年俗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44期  作者:硯梅  出版时间:1981-01-15
    关键字: 陕西年俗 故乡回忆 思乡情深

    北方各省居民,敦厚樸實;省民生活,至播遷來臺以前,可以說一直都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的型態。節令民俗,雖然有着繁縟的形式或者迷信的色彩,但它那純樸和忠厚的,孝悌或仁義的旨趣,有其特殊的意義;也正是善良民俗文化的一部份,在法律與道德規範以外,發揮着安定、進取的社會功能。年節當令,僅憶述故鄕有關「過大年」前後的幾件習俗,以博一粲。寫對子、做吃食過年的訊息,應該是從臘月這天就開始了的,家鄕有句俗話是「臘月的水都貴三分」表示及早準備年貨年吃。從這天開始,已經有了稀稀落...

  • 文章迎春話楡槐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5期  作者:焦凌霦  出版时间:1986-01-01
    关键字: 迎春时节 故乡风物 榆槐 槐树 树木物种

    昔時在家鄕,晴天常有郊遊,足跡遍長安四郊;抗戰末期遷返渭南,更有機會行走於陌壟之間,楡、槐兩種樹是隨處都有,在春天更是姿采綽約,是住在城巿鄕曲的人所常親近的樹木;其所以常近者,除觀其疏密有致,靑翠蘊蓄的枝榦而外,再就是它的子與花了。楡樹原本名愉樹,後人改心旁而從木,起於何時?已不可考!樹皮成褐色,有扁平裂紋,可以剝下,取其肉嫩的白皮,烘乾磨粉,能作粥、麵,荒年饑歲足可活人;楡樹嫩子形圓狀爲制錢,垂垂成串,俗名爲楡錢,堆滿枝頭,生靑熟白,非常好看,趁嫩摘採...

  • 文章重陽習俗知多少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57期  作者:宜文  出版时间:1984-11-15
    关键字: 重阳习俗 故乡风貌 传统文化

    農曆九月初九爲「重陽」,政府規定爲「敬老節」。「重陽」初見於屈原楚辭遠遊篇說:「集重陽入帝宮兮」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到達天陽之宇,上爲陽,而淸又爲陽,所以稱之爲「重陽」。還有人說,積陽而爲天,因爲天有九重,所以稱之爲「重陽」。同時,九九饒長久長壽之義,遂以是日爲「敬老節」重陽習俗之一就是登高,據說漢代最有名的仙人費長房,有一天對他的弟子恒景說:「九月九日,你的家裏將有災難,如果你帶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紅袋盛「茱萸」掛在手臂上,登高飮菊花酒,便能夠避禍消災了...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