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马巷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同安城隍廟宇與文化

    来源期刊:《同安》 第77期  作者:洪樹勛 出版时间:2001-10-01
    关键字: 城隍庙 祭祀 马巷

    明新相继葺修。历代县令上任之前,都要到庙拜见城隍爷祈求庇护,指点迷津,以使任职期间风调雨顺,境内安宁,每年的「城隍诞」,「三巡会」还要带头参加祭拜。民众也希望城隍保佑一方黎民,除暴安良、安居乐业。城关城隍庙废于民国间,其遗址在今同安宾馆。其二在马巷街,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金门通邻胡邦翰呈文甲报将金门衙署移马巷时,就设建城隍庙,至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万友正任马巷通判,遂鸠资倡建于马巷孔沟路头(今同二中靠福厦路一侧),这说明马巷建城隍庙是和马巷设厅分

  • 文章重修马巷城隍庙缘起

    来源期刊:《同安》 第43期  出版时间:1993-05-01
    关键字: 清乾隆四十年 马巷巷声基金会 马巷城隍庙 捐助重修 马巷镇三乡楼

    清乾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马巷建厅置署。按照清朝祀典:「凡有地方官之驻在地,必须有城隍庙、文武庙、及妈祖庙与保生大帝庙,为地方官朔望拈香之所,于是通判万友正倡建城隍庙与武庙于本镇孔沟上。(即今同安二中校址)后因城隍庙乃鬼神之地,与厅署邻近,阴阳相背,实是不伦不类。迨至嘉庆丁卯年间,温公焕亭莅任斯土,捐廉将城隍庙移建于卧龙滨现址,并劝谕士民捐献,续建文武庙于城隍庙之右,至辛未年全部峻工。据载:城煌庙落成之后,神灵极其显赫灵圣,方圆百里居民,皆蒙其荫

  • 文章古刹沧桑 盛世重光——修复马巷城隍庙群记实

    来源期刊:《同安》 第91期  作者:朱振仲 出版时间:2005-08-01
    关键字: 马巷 城隍庙群 修复 天门开

    乾隆建厅署数度沧桑汗青永志马巷始城隍几经风雨盛世重光按清朝祀典「凡有地方官住所地,必须建城隍庙、文武庙、妈祖庙及保生大帝庙,为地方官员朔望拈香之所」。清乾隆四十年,马巷建厅置署(同县行政级),时任马巷通判万友正(字瑞甫云南阿迷人)遂率乡亲创建城隍庙、武帝庙于孔沟上(即今舫中东侧)。嘉庆十二年温凤韶(字焕亭广东顺德人)莅任马巷厅倅(副职)即率先捐廉迁建城隍庙,再建文武庙于三乡卧龙边。为什么要迁建城隍庙,重建文武庙?据载原由有二:其一,城隍庙与厅署邻近

  • 文章馬卷古道史話

    来源期刊:《同安》 第87期  作者:洪樹勛  出版时间:2004-07-01
    关键字: 马巷古道 历史沿革 交通运输

    经济要腾飞,交通是先行官。马巷三面襟海,一面罗山,水陆交通历来比较发达,古路、桥纵横四达,内河外海航行兼具。故明理学名宦林次崖先生推崇马巷说:「七泉之巨郡,南北之要冲」。朱熹簿同时曾亲临舫寿山(马巷原山名)勘察,并发出:「五百年前利不通,五百年后通达利」的谶言。这里古陆道有形成于唐时的小盈岭经沙溪、店头、七里,沈井至西界凤南南山岭干线,有形成于宋代的沈井经马巷五星、朱坑、洪厝至浏五店干线。其时马巷还是一片荒芜之山野,这两条干线的形成,对以后马巷街市的崛

  • 文章懷鄕與思親

    来源期刊:《同安》 第108期  作者:吳品華 出版时间:2009-12-01
    关键字: 怀乡 思亲 灌口陈井 马巷上庄 陈氏家庙

    舜帝游历山因慕亲而作思亲操。晋陆机因思鄕而作怀土赋。唐狄仁杰因久羁江南北望白云而思亲。故总统蒋经国先生,有梅台思亲之文。怀鄕思亲,古今皆然。我一生颠沛坎坷,幼时曾随家父返浙江淳安故里,童年在福建同安成长。灌口陈井和马巷上庄,其鄕情亲恩,令我终生怀念。一、灌口陈井陈井、又称銮井,属同安县灌口区前场鄕。东南伸入马銮湾,扼马銮左右两港湾之咽喉,为海防要地,明清设有守备官衙。左为东湾,由灌口区各河川集流前场,汇入马銮湾。海水随潮汐涨退,涨潮时为前场与厦门之海运

  • 文章马巷舫山书院二三事

    来源期刊:《同安》 第112期  作者:九九叟 陳仲修 出版时间:2010-12-01
    关键字: 马巷 舫山书院 同安 三武街

    马巷舫山书院,址在四甲街通利庙「俗称大宫」在后方,周围广达数十丈,气势雄伟壮观,院前空地空旷,可供数百人集会,前临观音宫水塘,有照墙为界,左至启智学校大门,(该校已于一九三九年九月廿四日被日机炸毁),右在大宫边的柴市,主建筑为开敞式三进大堂,前二进为平房,后进为二层楼房,楼上奉祀文昌帝君,故称「文昌楼」。左右两边空地约与主建筑同大,四周围墙围绕,后面靠墙种有果树数棵,檬果、芭仔、龙眼等。左边有棵百年榕树,右边墙边有鹰爪树三欉,枝叶茂盛,花朵状如鹰爪,花开

  • 文章沧海桑田话马巷

    来源期刊:《同安》 第76期  作者:洪樹勛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马巷 朱熹 集散交易中心 交通枢纽

    一、马巷原名叫踏石马巷早时原是一遍荒芜,杂草丛生的小土岗,名舫寿山,其形如一条大木船,据传马巷是船穴,故称「舫山」。马巷又如一块染布用来「过光」的踏石,西边新街仔内一带又都是家庭染布作坊,到处是「青学」(装染料的地窖)和踏石,因此人们就根据地形命其名曰「踏石」。另一传说是,古时从唐厝港的帆船可直航至现马巷中心小学附近西边的一个叫坝仔下的古渡口,现因泥土淤塞,已变成为小沟道。五十年代建汀溪水库的翁墓渡桥时曾出土木船板,同时岸上遍地都是地基和瓦砾,证明这里

  • 文章简介马巷池王宫兼谈两岸交流

    来源期刊:《同安》 第55期  作者:許培坤  出版时间:1996-04-01
    关键字: 马巷王宫 简介 祝嘏大典 灵应事迹 王爷祖榕 元威堂 龙虎图 德感二天

    植树以后,痲疯病患逐步绝迹。由于有此原因,这些大榕树得到很好的保护。2.「元威堂」的来历:池王的二夫人擅长医术,尤精儿科。初因未立功绩而不能「入宫」,为争取立功,经常化作女郎中,到处行医,救民济世。据传漳州府某官员之幼儿患了奇难病症,百药无效,生命垂危,二夫人上门为其诊治,药到病除,转危为安,主人探问名号,二夫人只答「马巷元威堂」。数天后,主人夫妇特到马巷申谢,跑遍了马巷街,却找不到「元威堂」,经多方探询,才确认就是「元威殿」。因以「元威堂」竖牌为谢礼。时至

  • 文章简介马巷池王宫兼谈两岸交流

    来源期刊:《同安》 第56期  作者:許培坤  出版时间:1996-08-01
    关键字: 马巷池王宫 元威殿诸神简况 扩建祖庙 修建新街 两岸交流

    断落,以此即示周元帅到。2.石府先锋系巷南珩厝埔「风狮」,受日月精华证成正果。明末崇祯八年,皈依池王为先锋(旧宫志有此资料记载,因故事较生动,且崇祯帝留在民间的印象较深刻,所以曾看过宫志的人,还记得是崇祯八年间的事)。3.黄府大将军之来历:是一百多年前,本甲郑某参加马巷「铁枝穴」迁冢,见有特别长大的骸骨,拿起一节指骨耍弄,无意之中放在口袋里,等到迁葬完工后才发觉,已来不及送归原处,只好随便丢放坟场。事后,郑某精神(黄魂附身),日趋严重,因此被禁闭在房间里,最后

  • 文章马巷集鎭变迁史

    来源期刊:《同安》 第24期  作者:陳延庭  出版时间:1988-09-01
    关键字: 马巷集镇简介 交易场所 通判驻地 移民迁居 抢劫械斗 手工业衰退 焕然一新 日趋繁荣

    马巷鎭地处漳、泉、厦这个号称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带,是福、厦、漳、泉的交通要道,也是本省著名的侨鄕集鎭,周围三百六十多个农村,有许多居住海内外的侨胞、侨属。传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朱熹任同安县主簿,路过此地,曾挥笔在路旁的茅店写下“五百年后通利地,五百年前利不通”的题词,表示对此地将来可成为交通便利的集鎭的希望。因此,后人曾于此建立了一座供奉保生大帝(即名医吴本)的通利庙,庙址就在现在地处全鎭中心的供销社大楼。但马巷成为贸易集鎭,却是明代中叶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