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朱熹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詩遊同安

    来源期刊:《同安》 第61期  作者:彭一萬  出版时间:1997-10-01
    关键字: 朱熹 梵天寺 《民安道中》 孔庙 郭沫若

    三、芳型万古垂—朱熹在同安的遗迹宋代彰文化,芳型万古垂。黄花当晚节,志士正游时。善政淳风俗,名言薄俗移。遗将仙苑在,奚只见山碑。这是当代同安诗人杨永建咏梵天寺朱子祠诗,写于一九五七年四月。诗人指出,朱熹作为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在同安主簿任上,政绩显著,他还到处参观、考察,在同安留下许多题刻,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蹟。同安是朱熹初次从政之地,时间前后达四、五年之久,治政、兴教,创办县学,建苏公祠,写了大量诗文,笔者就读了他的有关同安的诗文集,在各种艰难

  • 文章早於南普陀寺三〇〇年的梵天寺

    来源期刊:《同安》 第113期  作者:爱麗斯 出版时间:2011-03-01
    关键字: 梵天寺 同安 南普陀寺 朱熹

    同安人家喻户晓的梵天禅寺位于同安城区东北二里处大轮山麓,创建于随代开皇元年(五八一年),比厦门南普陀寺早三〇〇多年,比泉州开元寺早一〇〇多年,乃八闽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其原名兴教寺,有庵七十二所。宋熙宁二年(一〇六九年)合为一区,赐名「梵天禅寺」。宋朱熹为同安主簿时,常到梵天寺游玩,留下多处摩崖石刻,明代王京建筑的仰止亭、刘裳建的石瞻亭、林希元倡导的紫阳书院等,都是纪念名儒朱熹的重要历史建筑。寺院里还有一座建于宋代(元佑年间即一〇八六—一〇九四年)的婆罗门

  • 文章書香綿遠的文化聖地——南山書院

    来源期刊:《連聲》 第16期  作者:林水梅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南山书院 张振芳 朱熹 文化圣地

    秩序井然。曾君一到书院就赞叹说,朱熹讲学的鹿洞鹅湖也不过如此!他在书院愤发努力,苦攻十年,赴京赶考,果然榜上有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曾君做了朝廷命官,仍念念不忘他的发祥地,回南山书院题联道:十年前讲贯斯庭绿野当轩宝树滋培育兢爽,百里外潜修此地青云得路玉堂清洁待相随。邱君曾君在南山书院执教期间,重视培养书院学风、人文品格、使书院声名大振,人才辈出。从乾隆卅年至光绪卅一年,书院子弟共有三人中举,翰林一人,武进士一人,诰封或驰赠大夫五人。平步仕途十九人中,四品宫廷

  • 文章漫說「朱文公讖」

    来源期刊:《同安》 第58期  作者:顏立水  出版时间:1997-01-01
    关键字: 朱熹 天文 地理 梵天寺 应城山

    朱熹谢世八年后,被宋宁宗赐谥「文」,故世称「朱文公」。同安是朱熹首仕之地,所以许多与朱熹有关的文物古迹或民间传说,都带有「文公」二字。如梵天寺的「文公书院」,应城山的「文公尖」、「文公堤」,马巷万家村的「文公井」等。连妇女出门遮面的纱巾也叫「文公兜」,民间通用的家礼叫「文公家礼」,刘五店出产的文昌鱼也有叫牠「文公鱼」……在民间,朱熹是位被神化了的圣人,他所说的语录则被称为「朱文公谶」。朱熹学识渊博,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又识勘舆,喜好游山览水。所以他的一些

  • 文章南軒詩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121期  作者:鼎新 出版时间:1999-09-30
    关键字: 南轩诗 朱熹 张栻 南轩先生

    节死义之臣」栻对「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栻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已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朱熹称张栻之学曰「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晦翁自是谦虚,亦以见栻为学之宏博。栻父浚,封魏公。高宗尝问浚:卿儿想甚长成?答臣子栻年十四,脱然可与语圣人之道。后七年,南轩入奏,高宗首问魏公起居,又问卿几岁?答臣年二十一,又问卿母安否?对曰久失所恃,帝为愀然久之。有;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之语。

  • 文章滄海桑田話馬巷

    来源期刊:《同安》 第76期  作者:洪樹勛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马巷 朱熹 集散交易中心 交通枢纽

    马巷厅志」沿革卷均明载「踏石」即马家巷。据马巷一些年高资深的前辈,他们也都以为不错,只是「踏石」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二、朱熹签言通利市朱熹主簿同安,下车伊始,即亲临同安各地视察,立意振兴同安,时马巷已是同安重要通道,从小盈岭经店头、沈井、马巷、朱坑、新店到刘五店。朱熹曾路过马巷并登上舫寿山,放眼远眺,发现马巷依山临海,地蕴山川灵气,来脉竞秀,砂水翕从,凤舞于左(鸿渐山),斗印列右(印斗山),青龙(金门山)白虎(厦门山)蹲水口,作下砂之护。感慨地发出「五百

  • 文章略論同安文化與同安精神

    来源期刊:《同安》 第65期  作者:莊添全 出版时间:1998-10-01
    关键字: 同安文化 同安精神 朱熹 洪福增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紫阳(朱熹)过化,海滨邹鲁」的同安,在人们的心里,在那超越时间的长河,闪烁著同安文化,同安精神和同安文明的灵光霞彩。她长人志气,引人遐想,催人奋进,令人思寻—为什么同安文化能孕育那么多奇才骄子;为什么同安精神能驱动一代又一代的同安人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创建那么多丰功伟业。同安文化与同安精神为我们留下「泽被后世,沾溉无尽」的业绩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很需要我们认眞地去探其源、综其妙、取其精、学其本,更値得我们奋发有为地去学习、继承

  • 文章朱熹(朱文公)

    来源期刊:《同安》 第109期  作者:九九老人 陳仲修 出版时间:2010-03-01
    关键字: 朱熹 格物致知 鹅湖之会 理学 白鹿洞书院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〇)本籍安徽婺源,实际上他是生长于福建尤溪县,他的父亲—朱松,曾任司勋吏部郎,因反对秦桧与金兵议和的政策,而被贬为福建省尤溪县尉。朱熹十四岁丧父,遵父命就教于刘屏山、刘百水,后来便成为刘百水的女婿。他十八岁中进士,廿二岁(一一五二)荣任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主簿(事务官),他勤政爱民,极受同民爱载,全县各处名胜多有其题词墨蹟。朱熹卅一岁时,第三次谒见名人李延平,才正式拜李为师,研究人类和社会复杂

  • 文章程法望啓事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63期  出版时间:1993-03-25
    关键字: 程法望 通知启事 福州月刊 筹备事项 朱熹研究会欢迎茶会

    本人一月七日回福州,三月九日返台北,福州月刊出版稽延两月以上,良深歉仄!兹将第六十三期印制一张半,以弥一、二、两月之不足,惟祈 谅宥!此次回乡寻讨先茔之外,并遭遇剧寒及元宵前家乡季节礼俗、交通一票难求之苦。谨将筹办事项胪陈于次:⒈参加福州市朱熹研究会欢迎茶会,接受顾问聘书。⒉选择「福海文敎基金会」会址,购妥福州市(福马路)凤坂村独院五层楼房一座(附福园照片)。⒊洽办文化活动中心(仓前山飞凤山庄六百六十米)建设用地。(设计图及捐地意向书请陈信维先生研办

  • 文章朱熹与南安九日山书院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30期  作者:黃開基 出版时间:1978-02-01
    关键字: 朱熹 九日山书院 南安 金溪 白鹿洞书院

    柳,后筑城,又驻重兵, (以军营叫柳营),有双重意义,所以也叫柳域。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对日抗战开始,县政府毗连晋江县,易受袭击,为长期抗战着想,就疏散迁治到晋江上流西溪(蓝溪)南岸的溪美鎭,遂变成今日南安的新县治所在地。旧城的西南方—金谿,有座九日山相传宋绍兴十七年(公元一一四七年),宋朝理学大师朱熹登进士,授官泉州淸源郡同安县主簿(即今主任秘书的职务),由地方推选优秀学人,充当弟子生员,每天讲授圣贤修己治人的道理,禁止妇女当尼姑或住斋堂(菜堂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