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交通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古田名勝)龍亭大瀑布奇景

    来源期刊:《闽聲》 第47期  出版时间:1971-09-30
    关键字: 瀑布 陈靖姑 文峯 交通

    势若排山倒海的龙亭瀑布古田县在福州西北,有古田溪下流到水口入闽江。旧因其地曾产玉,故名玉田,水陆交通便利,物产富饶,敎育极为发达。昔年留学生甚多,思想开明,信仰自由,到处都是耶苏敎会,有人称为「敎会县」。但县中却出了一位有名的女菩萨,远近闻名,即是陈靖姑。又名临水陈太后及临水夫人,专佑出生婴孩,为妇女膜拜祈求的偶像。福建全省及邻近各省,到处都有祠庙奉祀,或设坛拜祷。淸代乾隆帝亦因皇后生子难产,亲自祈求获得平安,故封赠为太后。县中供奉陈靖姑的顺懿宫,亦称

  • 文章孝義巷外一則

    来源期刊:《闽聲》 第11期  作者:念榕 出版时间:1967-05-01
    关键字: 秦始皇 交通 石桥

    今犹」在,「不见」当初秦始皇。(「」内为不同者)路通万寿桥水部门外路通,有二河,一河有路通桥跨其上,乃南台往竹横前后屿的交通,另一河则需靠摆渡船,方可通行,当年有一鼓山和尚,因往南台公干,当晚急需赶回,时天色将晚,至该河赶渡,该船夫以天晚为辩,不允所求,后和尚发誓,将左臂自行砍断,十方募缘,建造石桥,名为万寿桥,并在桥边建一庵,名为万寿庵,内供弥勒佛,四大金刚,韦陀等,大殿供观音佛祖,使后世人,交通称便,并可在庵前息憩纳凉,获福不浅。(按南台大桥亦名万寿桥

  • 文章福州人的性格

    来源期刊:《闽聲》 第2期  作者:鄭南湖 出版时间:1966-08-01
    关键字: 性格 读书人 交通 习惯

    和环境大有关系。福州四面环山,交通不大便利,风气闭塞,但一向物价低廉,生活安定,所以容易养成这样的性格。廿几卅年前,笔者初出校门,每月收入八十元,在当时这个数目可以养活五口之家和雇「依嫂」「俥夫」了。有人叫去出外做官,首先遭到家里人反对,说:「家有薄产,也不等您赚钱养家,抛鄕离井出外干什么?」如是也就参加那些「吿老」集团,每日除很短时间应付上班外,便是在温泉鄕和小菜舘里渡日了。再闲来无事,便邀集几位知友做「蝴蝶会」和「唱诗钟」了。因此把自己圈在小天地里。自顾自

  • 文章過尙書嶺

    来源期刊:《闽聲》 第5期  作者: 出版时间:1966-11-01
    关键字: 蕃薯钱 小鱼 尚书岭 交通不便

    福淸人上省(来福州),须过回书岭,以前交通不便,步行过岭颇感吃力。福淸人见及省城的亲友后,便形容其伟大说:「过一只尙书岭,番钱食五块,鸡配一头。」其实番饯者不是我们福州人所谓的银元,而是福淸人喜欢吃的蕃薯钱——晒干的番薯片也。鸡者的福淸土音也。而 是盐淹的小鱼。我们常和福淸的朋友开玩笑,说:「福淸哥讲大话」便会引上面的土话来。至于「福淸哥食蕃薯钱」不是有意调笑,而是福淸人对番薯钱有独特的嗜好。南洋融籍富侨,往昔特地由福淸家鄕装运蕃薯钱,以之代米和面包,盖

  • 文章來書讀者

    来源期刊:《闽聲》 第6期  出版时间:1966-12-01
    关键字: 高拜石 交通 童谣 诗坛

    编者先生大鉴:一、顷阅「闽声月刋」第四期,始悉贵会在经费极端困难中,由于理监事们的热心,曁会务人员努力之下,为同鄕谋福利,近更擧办同乐晚会,节目精彩,颇博佳评。读者远居嘉义,闻之肃然起敬。二、恭读「林文忠公日记」,文笔简炼,记事甚详。由此可知过去交通不便,行旅困难,连寄信亦需辗转时日。如以今日交通发达来说,乘坐飞机仅几小时可达,而邮递信件,朝发夕至。三、芝翁高拜石老先生写「九仙祈梦的故事,」读之甚为有趣,名家笔调生花,毕竟不同凡响,读者遥致敬仰之忱。四

  • 文章福州婦女中曲蹄婆三條簪的特色

    来源期刊:《闽聲》 第37期  作者:蘭亭 出版时间:1970-01-31
    关键字: 交通工具 闽江 风俗习惯 自卫武器

    在故鄕福州的街道上,可看到两种装饰很特别的妇女——「曲蹄婆」和「三条簪」,她们都能勤劳操作,自食其力,进而养其家。福州南台台江汎一带的江边,有无数的小船停泊在那里,以供作水上交通工具。原来闽江流经福州,南岸是仓前山,北岸是南台台江汎一带,中间夹着一个小小的中洲岛,有两座大桥横跨江上,万寿桥连系着台江汎与中洲,仓前桥连系着中洲与仓前山。人们往来,多半取道两桥,但也有人喜欢乘坐省钱的小船渡江。同时台江汎与三保、洪山桥一带(闽江上游小轮及帆船停泊之区)的交通

  • 文章福州的人力車(下)

    来源期刊:《闽聲》 第46期  作者:董乃正 出版时间:1971-07-31
    关键字: 人力车 交通工具 公共汽车 脚踏车

    一个在后面推,步伐整齐,很轻松的跑上坡道;下坡时,前面的车夫只要拉住车柄,让车子顺路溜下去,后面的车夫则用力倒拉着车子,使车子不致溜得太快;这样当然不至发生危险,车夫也不十分吃力。这种车夫都穿着号衣,白色的衫裤,镶着红色或蓝色的边,上衣还绣着「×国领事舘」或「××洋行」等字样,益发显得他们的优越。「老鼠拖尾」四轮车「老鼠拖尾」,这是一个很奇特的名称,也是一种很奇特的人力车。在民国二十七年间,福州已是非常普遍的主要交通工具。以前的人力车,除了少数「家车」之外

  • 文章昔時泉州與新加坡貿易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44期  作者:鄭文輝 出版时间:1980-08-01
    关键字: 新加坡 华人 海上交通 龙牙门 泉州贸易

    华人到新加坡经商与拓荒为时已久,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之前四百年,就有福建泉州与新加坡的贸易记载,在元朝末年汪大渊所著的「岛夷志略」一书中,曾提到当时泉州与新加坡通商贸易的情形。中国元朝时代,海上交通频繁,与南洋羣岛贸易发逹,且在泉州、上海、澉浦、温州、广州、杭州、庆元设置有七个市舶司,所以通南海贸易,使臣往来不绝。在这其间,泉州与新加坡的贸易很繁盛,而泉州人也开始在新加坡居留下来,这是中国人在新加坡开始居住的最早记录。据汪大渊于一三四九年来新加坡返国后著

  • 文章興化文獻叢譚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 第8期  作者:士希  出版时间:1969-12-30
    关键字: 建置沿革 地理沿革 交通水利 特产 语言文化

    山海经有「闽在海中」之说,故唐虞之世,自仙游东南至莆田一带,海水直灌,莆田只有广业诸山,出没于海滨一带而已。三代以降,因泥沙冲积,逐渐形成平原,然尙未有居民也。汉武帝时,闽越王郢,避汉兵威而南来,历徒莆田广业里之越王峯,与夫仙游东五里处之鸡子城,此为莆田最古之历史。游洋志据汉书朱买臣传:越王更徒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即今越王峯,内有越王台——所历之地,多有遗迹。皆在山中,而不在平原,足征当时莆仙二邑,尙无平原也。秦汉六朝之世,已有舟楫交通

  • 文章長汀文化與長汀精神

    来源期刊:《長汀會訊》 第18期  作者:段允榮  出版时间:1998-02-01
    关键字: 汀州客家 客家语系 交通地势 节俭务实 信仰自由 衣着朴素 古今名人

    人唸,发音,颇似普通话,例如:「我们都是中国人」,唸起来和普通话没有二样。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分述如下:一、地形:长汀是连接江西省的边陲之地,是闽赣交通要道。汀城四周崇山峻岭,交通颇为不便。二、交通:水上交通,长汀有一条汀江,五十年前,汀江畅通上杭、峰市。外销产品以扣纸,笋干、烟叶、竹木,经潮汕转运海内外。汀江因上游水土不能保持,山林又被砍伐,昔日畅通河流,现在已干涸了,变成一条淤塞的小溪。汀江又是客家的母亲河,去年起,来自海内外客家华侨,前来长汀举行祭祀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