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习惯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尊稱

    来源期刊:《闽聲》 第5期  作者:漁父 出版时间:1966-11-01
    关键字: 典型 尊称 便宜 习惯

    习惯上的尊称,有的大占便宜。当然也有很吃亏的。山顶人下省城,我们叫他「岭表」。岭是高山的意思,表者表兄表弟之谓也。说起来毫无恶意和轻视。「福淸哥」「兴化兄」更是尊称的典型。「连江鸡」和「长乐粿」就有些不雅了。——长乐土音「我」和「鬼」「粿」相似。「台湾仔」虽占便宜,但台湾人也叫我们「福州仔」,两相对抵。把外国人统称「番仔哥」,则未免有前倨而后恭之嫌了。

  • 文章拗九粥

    来源期刊:《闽聲》 第9期  作者: 出版时间:1967-03-01
    关键字: 糯米 芝蔴 食物 习惯

    农历正月廿九日,号称「拗九」,俗例以糯米煮粥、加红糖、花生、芝蔴、红枣、宝圆等。晨间即以上供祖先后,全家合食之。出嫁的女儿,并以此携回娘家孝敬父母。据传说:目莲(佛祖的大弟子)往地狱救母,携去绐母亲的食物,事后都为恶鬼抢夺而去。目莲乃以上述芝蔴等渗入粥中,鬼等初视以其不洁,故未再抢,目莲之母得以果腹,因有此一段神话,所以妇女就以此粥送母,以表孝心。「拗九」,又有过「九」的习惯。闽俗忌九,以为此关不利。所以逢亲友年岁中有九者,如九岁,十九岁,廿九岁等,为

  • 文章湄州在媽祖的故鄕裡一歲可過兩新年

    来源期刊:《闽聲》 第41期  作者:清閣 出版时间:1970-11-30
    关键字: 妈祖 风俗习惯 除夕 元旦

    既不便,医药更是落后,着一个传染一个,又一个接一个地伸腿瞪眼(传闻疫病死后眼睛暴张)向阎王老子报到去了。不久,全村的男女老幼或死或逃,使整个村子鸡犬无存,结果还是九十九村。自此以后,岛民无不认为那是「天意」,后代子孙谁也不敢再勉强行事,倡百村之议了。独一无二风俗习惯湄州还有一项全国独一无二的风俗,即每年有二个除夕和两次元旦。岛民对于一般人的除夕和元旦,虽然也有张贴红联、谢天地祭祖先之擧,那不过是应应景罢了;他们的眞正除夕夜是正月初四,初五才是湄州人的元旦

  • 文章福州人的性格

    来源期刊:《闽聲》 第2期  作者:鄭南湖 出版时间:1966-08-01
    关键字: 性格 读书人 交通 习惯

    地,不大与外界接触。但愿我们现在已经在外的福州人,痛改以前的坏习惯,大家能够互助,团结,共同为救鄕复国而努力。

  • 文章福州婦女中曲蹄婆三條簪的特色

    来源期刊:《闽聲》 第37期  作者:蘭亭 出版时间:1970-01-31
    关键字: 交通工具 闽江 风俗习惯 自卫武器

    绝对没有娶曲蹄婆为妻的。「三条簪」,是福州东门、北门、汤门、井楼门四城郊数十个鄕村中的农妇。因为她们头上梳着螺形的髻,髻中揷着三条七八寸长的扁形银簪,一大截露出髻上,好像揷着三把雪亮的刀,因此福州人叫她们「三条簪」,外地人也有叫她们「三把刀」的。她们的服装永远是一种式样,淸一色的蓝布上衣,长及膝盖,腰间束一条布带,长裤赤足,肤色红润,体格健康。相传「三条簪」是古代妇女自衞的简便武器,这习惯沿袭下来,历久不衰,迨到抗战胜利后,才渐见减少。三簪即三把刀传是自衞

  • 文章放紙鳶

    来源期刊:《闽聲》 第27期  作者: 出版时间:1968-11-15
    关键字: 鸟石山 大庙山 习惯 风筝

    九月军阳,福州人则喜欢「登高」于山,鸟石山和大庙山,有「望上升」的意义存在。唯一和外地人有相同意义的是「放纸鸢」了。民间习惯,登高的同时都相率来放风筝,任风筝飞得高高地,使放线不胜负担而断弦而去,并不加以追寻。据说「纸鸢」谐音「灾殃」。「灾殃」能够飞掉,不是皆大欢喜的吉利事吗。因此有人把风筝放高后,故意弄断放线使风筝断弦而去。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