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传说共返回1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西華縣兩則軼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5期  作者:張樂民 出版时间:1977-05-25
    关键字: 西华县 传说 女娲 奉母城乡

    统治中国一百三十年之久,她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如下:1、制嫁娶之礼:自同姓不婚之制出,于斯民始不渎,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这是古代哲人推算的起源,他们认为有史以来,由一夫一妇而成之家庭更以家族为起点,发展为更大的组织,在未有家庭以前,人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至娲氏制嫁娶之礼后,方有父子之亲、长幼之序,君臣之义,人伦既明,人道乃定,家庭诚然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石,实为中华文化开一新纪元。2

  • 文章百泉風貌繋人思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10期  作者:林藜 出版时间:1974-10-25
    关键字: 百泉 秀丽景色 民间传说

    中州絕勝百門泉,在河南輝縣西北七里的蘇門山中,一名百泉,又名搠刀泉。魏書地形志謂「共有柏門水」卽此。泉南流入新鄕縣界會小丹河,再東流而爲衞河。又元和志謂「百門陂,隋煬帝引之爲永濟渠,名曰御河,又曰百源」。宋邵雍隱於此,故傳其學者稱百源學派。民國三十五年,我因赴任之便,得歸德畫家鄧艮洛、太原金石家馬橋的陪同,共作百門泉之遊。那一天,正是初秋時節,我們一行三人,出輝縣西關,向北望去,葱蘢一片,人言那是太行支脈的蘇門山。在秋陽的照耀下,金光盈眸,沒一會,我們便...

  • 文章洛陽宮室最壯麗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卷 第8期  作者:方誠 出版时间:1972-08-25
    关键字: 宫室遗迹 历史典故 古迹传说

    洛陽文風:史載洛陽人才倍出,文風特盛。漢班超隨母至洛陽,貧無立椎之地,乃投筆從戎,立功絕域,爲開疆拓土的大功臣。賈誼不單是政治家,亦一大文豪。在理學方面宋時二程之學,崛起於伊洛之間,自兩漢以來,均以「註疏訓詁」爲先,缺乏「義理」之闡發與追求。唐宋時期詩詞之學鼎盛,如唐初之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武則天時代東方(虬)、宋(之間),高宗時代之杜(甫)、李(白)、張(說)、裴(度)、賀(知章)、劉(禹錫)、白(居易)等詩中名人,多優遊於此,...

  • 文章國色天香話牡丹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7卷 第1期  作者:戚宜君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牡丹 国花 牡丹传说 趣闻轶事

    的「安基酸」和抗癌物质呢!至于牡丹的花瓣,花粉更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可制作飮料、食品及美容保健品呢!既能在肥沃的园圃中栽培,亦可在穷鄕僻壤里生存,充分体现了牡丹美艳不娇贵的顽强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不仅有富贵之容、祥和之态,而且有坚贞信实,不违时令,宁可抗旨而无所顾惜,虽受「火刑」而益增华彩;尤以「舍命不舍花」的执著态度,以及舍己入药、入食的牺牲精神,在在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踏实「气质」和坚贞「气节」。另有一种传说,牡丹原先系野生

  • 文章豫北寶刹月山寺拾景簡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卷 第9期  作者:張修正  出版时间:1972-09-25
    关键字: 博爱古刹 月山寺十景 神话传说

    豫省西北地區有一博愛縣,縣城位於豫晋邊疆之太行山南麓,城北十里許有一寶刹月山寺,創建於西晋、北魏,重建於唐朝明皇時代,當興建此寺時寶刹之右前方山顚突有寶光閃閃,故又名「寶光寺」山形如半灣明月,故名:明月山,簡稱月山。筆者世居該寺山下之花園村,距寺約三里許,幼年讀小學時,每年要到該寺旅遊二三次,經老師曁 家嚴之講述,略記此寶刹內之十大風景,和興建史實,謹借中原文獻,向諸鄕親讀者簡介槪要:月山寺在淸末民初尙有僧侶四百餘人,寺內住居一百餘人,其餘分住山下各寺庙...

  • 文章洛陽的焚經臺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12期  作者:潔章 出版时间:1974-12-25
    关键字: 洛阳焚经台 文物古迹 焚经台由来 传说

    业已把堆置的干柴与木炭引燃起来。在烈燄腾空,火光冲天,烟雾弥漫中,南北两座土台上的道士与和尙们唸经敲打声,还是继续喧嚣着,未见稍歇,这样延续了三个多时辰,渐渐的左边台上的声音转弱,最后,祇剩下木柴炭火的爆炸声。而右边台上的唸经与钟鼓声,却仍继续着。及至火焰逐渐平息,台下的民众分向两座台上观看,发现左边台上的道士们已烧得尸骨无存,形同木炭,不辨人形;但右边台上的和尙们,则仍捧着佛经如前。于是,佛敎从此便在中国获得信仰,道敎却逐渐没落。这虽只是一种神话式的传说,但焚经

  • 文章古鄢城遺址與甘羅古柏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22期  作者:解丙言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鄢城遗址 甘罗古柏 历史沿革 甘罗 传说

    古鄢城遗址解丙言(整理)古鄢城遗址位于鄢陵县城北9公里彭店鄕古城村,含赵家、古城、前步等村庄。城址是长方形,座南向北,东距鄢尉公路2公里,北临双洎河,南临田岗,西临庄头等村庄。据《国语》等书记载:鄢为姓之国,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为姓,封于郐,在封郐的同时,别封十邑。即:郐、虢、鄢、蔽、补、丹、依等。这时的鄢,即古鄢国。从古鄢城遗址断壁上发现有大量窖穴,陶片以及出土的石铲、石斧、兽骨等大量遗物。证明是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属大汶口文化,证实古鄢城在五千年前己为人

  • 文章初識西嶽華山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23期  作者:姚君豪 出版时间:2011-01-01
    关键字: 华山 慈恩寺 大雁塔 名胜古迹 历史传说

    仁慈之恩,追福而建,并有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总理寺务。西元六百多年,唐高宗为保护玄奘取回的经典,在慈恩寺建一仿印度形式的五层楼塔。后来,武则天下令重建雁塔,将塔增高十层。到玄宗天宝年间,塔又变成了七层。后唐时,对大雁塔又进行了修缮,即现存塔状。现存雁塔为七层方锥形仿木构砖塔,塔高六十四点五公尺,传说菩萨布施日化身为大雁,撞死于塔尖,以教化众僧,因而称大雁塔。慈恩寺占地约三百四十亩,鼎盛时期有三十多间禅院,一千多名僧众,而现在面积不到当时的十分之一,盛况不复当年

  • 文章(尋根溯源)中嶽嵩山

    来源期刊:《豫聲雜誌》 第2期  作者:楊祥麟  出版时间:1999-04-01
    关键字: 嵩山 史料记载 中岳 古史传说

    嵩山古稱外方,詩小雅有「嵩高維嶽,峻極於天」之句,崧與嵩通,故又稱嵩高,其最高峰因亦名曰峻極峰。正義謂:「崧者,山形竦然,故以崧爲高貌。」爾雅謂:「山大而高者曰崧。」註曰:「今中嶽嵩高山,蓋依此名。」其意即謂嵩山之所以名嵩,乃以其高而且大之故。然嵩山海拔一千七百公尺,在我國五嶽中僅居第三,高不及華山,大不及泰山,而得獨名以嵩,或因我先民最初定居地區乃黃河流域之中部,即今之中原地區內,山之高而大者,以嵩山爲最,故詩乃有「崧高維嶽」之頌,是則嵩之爲嵩,亦良有...

  • 文章臨漳銅雀台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6期  作者:郭嗣汾 出版时间:1975-06-25
    关键字: 临漳县 铜雀台 三国传说 曹操墓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铜雀台还有一段风雅韵事。唐诗人杜牧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据传说三国时代有两位美人,是两姊妹,大名大乔,小名小乔。三国志中周瑜传载:「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在平剧甘露寺中的乔玄,就是二乔的父亲,为汉太尉,在东吴称为乔国老。据说曹操挥大军八十三万下江南,其目的一是统一中国

共19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