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3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为政不在多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3卷 第4期  出版时间:2011-10-01
    关键字: 为政

    汉代征聘申公入都(长安)咨问为政之道,他只说:「为政不在多,顾力行如何耳。」武帝以为他的才学不过如此,未曾重用,后因病归乡而终。但他说的那两句话,却载入史册,流传至今。在下循此探求历史上成败兴亡的先例,体会到掌握原则(重要关键)才是成功的要道,长篇大论,只可以当作文章来读,其与治国平天下,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例如西汉的大文豪贾谊,他所写的「治安策」与「过秦论」,的确是好文章,大文章,但对于文景之治,并没有发生多大作用。文帝的功业,主要是靠老子的三宝(慈

  • 文章説河南風土諺(六)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7期  作者:朱介凡 出版时间:1983-07-30
    关键字: 谚语 风俗 方言

    支。抗战期间城陷,游击队蜂起,十支二十支枪,就形成一股势力,为扩充自己,不断的以大吃小。赊店一座春秋楼,半截入到天里头。 赊旗鎭,南阳县东,滨临唐河,俗名赊店。鄕人夸说之。南阳一个王府山,巴巴差差构着天。 构,伸手取物貌,此形容其高。住店不住店,先吃一碗面。 王狄述。南阳客店迎客规矩。要学南阳话,失他得的少不下。 与「延津县口头语」相同。这「失他得的」,我仿佛记得,是句骂人的话。石桥的萝卜,张长的姜,神后的姑娘不用相。石桥、张长、神后,皆方城县的鄕鎭。汉口货,对本

  • 文章説河南風土諺(五)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6期  作者:朱介凡 出版时间:1983-06-30
    关键字: 风俗 谚语 方言

    长夏门外有庄,福善坡头有宅。 宋、张舜民「画墁录」:「洛中耆旧:伊洛水,六十年一泛滥。自祥符(一〇〇八—一〇一六)至熙甯(一〇六八—一〇七七)中,福善坡以北,率被昬垫城下,惟福善坡不及,城外惟长夏门不及,故有语云云,至此乃知水谶不苟云。」这或许只是经验的纪录,而并非事实预测的提示。八关滩,九峭石。 征鸿述。隋唐间,伊阙后山南麓岩石,以及河牀水底岩石,经水浪、山洪冲激,而成棱形峭立,如刀似剑,成为险阻,有此谚之称。从上游经此至洛阳之舟船筏簰,多被撞沉

  • 文章河南的特殊方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10期  作者:唐棣 出版时间:1982-10-30
    关键字: 地方方言 特殊读音 方言研究

    近读「赵元任早年自传」,在该书第三部份「哈佛十年」一段中,谈到他对语学及中国方发生兴趣时,有这样几句话:「我继续硏究中国方,有很多机会,从哈佛和麻州理工学院中国朋友,听到并学习方。一位朋友张云(CHANG YUN)是陕西西安人,他敎我的一段话……最怪的是「书」字,中国大部地区读为SHU,他则读为FU,我们都学着他玩。」其实,还有更多地方的人,不但也像那位张云把「书」读为「FU」,还有更多的字更「怪」的读法,可惜赵博士没有碰到,没有听到。但赵博士

  • 文章高僧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6卷 第4期  作者:釋惟誠 出版时间:2014-10-01
    关键字: 玄奘 法师 高僧 七言古诗 七言律诗

    一、七古诗:窥基大师玄奘法师发宏愿 跋山涉水壮宗支 路途迢递又险恶 不屈不挠雪风吹 道友劝阻无所动 住众送行问归期 手指寺前杨柳树 枝叶朝东是归时 晓行夜宿极辛苦 偕行僧伽造化移 意志坚定不辱命 越过葱岭鬅鬙垂 遥望山头呈青黛 一探究竟及时为 黝黑似绳难辨识 登顶微温行者皮 原是入定修道者 小心清理大个儿 站立肩膀敲引磬 出定张眼畅心脾 尘垢冰雪纷坠落 东张西望问是谁 急忙回报是玄奘 印度取经寸心驰 敢问大德是何者 前佛迦叶末法期 自己修道证罗汉 无

  • 文章呂坤傳畧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2卷 第4期  作者:王武雄 出版时间:1980-04-25
    关键字: 吕坤 箴言 人物传记

    余始字顺,叔既病余扰而改字叔简」[1],乃作箴:「心简思思简妄是曰意简,简发,发简繁是曰语简,身简动动简揉杂是曰事简,见简好好简溺是曰欲简,简所当简,不简所当不简,是曰知务之简。」[2]先生又自号新吾:「有天地时便有吾,则吾者,旧吾也。自吾生,而旧者新矣,身新而洁心,居新身而未变。是新吾乃旧吾也。情窦开而吾身与吾心俱染矣。日开则日染矣,至深日积忘其为染,遂若本来时嗟嗟,兹不知其为何如人,以为旧耶,非吾旧时旧矣;以为新耶,非吾新时新矣。余将去新后之旧,还

  • 文章話説鄉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3期  作者:史延祚 出版时间:1993-07-01
    关键字: 家乡话 习俗 方言 回忆 口音

    为什么我的命题叫鄕音?我读唐诗三百首中七绝句有贺知章回鄕偶书的诗,,其中有一句:「鄕音无改鬓毛衰」,什么叫鄕音,简单的解释,就是家鄕话,还有乐府中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鄕」,说话口音相同,乐于交谈,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中华民国历史上有一段这样的故事,所谓常讲家鄕话成功的一位伟人,铁军张发奎将军,是广东人,他带的部队,都是广东同鄕,当开全军同乐会时,他到士兵面前,同样喝酒猜拳,并说家鄕话,「丢那妈」干一杯,表示亲切

  • 文章説河南風土諺(四)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5期  作者:朱介凡 出版时间:1983-05-30
    关键字: 风俗 谚语 县志 方言

    看河纪程」:「百门泉,源出苏门山下,泉通百道,故名。一名衞源,以衞河发源于此。虽以百门名,然实踰千万,不可胜数。自山麓平地遍涌石窦中,仰出累累如珠,汇为巨陂,方广数顷,渊涵澄澈,净无尘滓,上有威惠王祠,名淸晖。外有灵源、涌金、喷玉、秾翠、洗亭,亭有古今名贤甚多。」「百泉药王庙会」,应是个大可纪述的题目,实比北平的「妙峯山为过之。异日或能从见其盛,且或可有医药界与民俗学者详记其盛事。延津县口头语,×娘×娘都在理。谓其骂人语,已成口白也。这是语上一个有趣

  • 文章大漢中原語探索奇聞簡述(續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1期  作者:魏向明 出版时间:1983-01-30
    关键字: 语言 俗语 发音 西文 文字

    诸位鄕长鄕亲公鉴:这是本题第三次之刋出,犹忆首次刋出前颇费周折,幸仰 高代表应公鄕长卓识关顾提携推荐,方始刋出,诚当虔诚鸣谢特志不忘,又第二次于客岁冬月刋出后,以诸多艰巨困扰一直未克续行陈述奉闻,祈多见谅,现乘暑假之闲,拟再略呈微心声,特别是中原传俗语,于生活习用语之基本「语元」其与诸西欧日尔曼语之传习「语元」的对照上,经探讨所获之微妙趣闻数则列擧如下:敬请诸爱好鄕音之贤者 长者及诸练达识者 同予鉴赏㈠「号角」之「号」:五十六年夏我曾请敎一挪威女敎士

  • 文章安陽土話拾零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2期  作者:扈先德 出版时间:1986-01-01
    关键字: 安阳土话 家乡方言 合音 土音

    弱冠离家,负笈南京,抗日军兴,于役军中,八年转战,继又播迁台湾,背井离鄕,屈指已五十年矣。家鄕土话,几已遗忘迨尽,来美之后,偶遇一二同鄕人,谈之间,洞感安阳土话之声调,异常亲切,勾起无限回忆。乃就儿时记忆之所及,得词十余,但大多有音无字,勉辅以注音符号,而列擧如下表,错误之处,在所难免。盖希能就敎于同鄕诸先进,以收抛砖引玉之效也。以上所擧,大部为名词,及少数形容词,如脏、很等。皆像日常用语所常见者,此外,在我们的土话中,也有用字或用词极斯文的一面,例如

共38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