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清朝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談阮元廣東通志及民國以來續修工作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3卷 第3期  作者:祝秀俠 出版时间:1983-09-30
    关键字: 广东通志 阮元 明朝 清朝 民国

    一、明代的廣東通志百粤以地處南離,崎嶇嶺表,明代以前,在歷史上尙無顯著地位。故省志之編纂,至明代始有之。在明代最先纂成者爲嘉靖十四年,奉化戴璟所主編之廣東通志初編。凡四十卷。次爲黃文裕公佐所纂修之廣東通志。成書於嘉靖三十六年。共七十卷。再則爲南海郭棐所修之廣東通志。成書於萬曆二十九年。凡七十二卷。戴志在百年前已罕覩,阮元謂爲殘佚。志書目錄中,已不見著錄。惟徐信符南州書樓存一孤本。黃志以泰泉先生卓然大家,博極羣書,所修粤志,當有可采。至於郭棐爲湛甘泉弟子,...

  • 文章鐵面御史楊纘緒丢官記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7卷 第3期  作者:黃志環  出版时间:2009-07-31
    关键字: 清朝 铁面御史 杨缵绪 丢官记

    清代,大埔縣百侯侯南村,有名標青史的「一腹三翰林」傳奇人物。這個「三翰林」的老大叫楊纘緒,自康熙辛丑(1721年)中進士,欽選翰林院庶吉士後,因曾任陝西按察使,所以當地人稱他「按察公」。據歷史資料記載,按察公一生爲官,愛民如子,秉公斷案,不刑訊逼供,有「案廢錫蛇」[1]之美譽,且決不殺無辜。尤爲可敬的是,他在監察御史任內,正色立朝,不避權貴,「寧丢烏紗帽,律令不可違」,故又有「鐵面御史」之稱。這樣一個剛正不阿、執法如山,爲民所擁戴的好官,因參與會審焦弘勳案,遭...

  • 文章李虎炳祖居述證

    来源期刊:《台北市五华同鄉会会刊》 第1期  作者:李耀羣 出版时间:1991-11-01
    关键字: 李虎炳 清朝举人 人物故事

    李虎炳於淸乾隆十五年庚午科中式文擧,長樂縣志第一册內選擧表僅列其名而無傳。因其爲筆者旁支遠祖,願就所知,簡略述證之。筆者祖居黎塘村(原屬橫陂區葉湖鄕),開基祖維芳公係始祖敏公第十三代裔孫。虎炳公係第十八世,與筆者直系十八世祖訓大公爲堂兄弟。(虎炳公家名文大)筆者爲第二十四世,相距七代。我村有一座老舊大屋,門懸「文魁」扁額,爲虎炳公中式後所置立。筆者於民國二十八年冬離鄕時,尙稱完好。虎炳公直系裔孫,後遷居於水寨玉茶村竹山下,「距黎塘村八華里)。據傳係虎炳公...

  • 文章清代宦遊臺灣的鄉先賢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3期  作者:天廬 出版时间:1976-12-01
    关键字: 大埔先贤 清朝官员 开发台湾 历史事迹

    一、前言臺北市大埔同鄕會於民國六十年十月,影印民國大埔縣志及民國六十一年十月大埔會刊第九期刊出張應天兄鄕賢開拓臺灣臺中等地的懷念以後,筆者就曾發願寫一篇有關我大埔先賢宦遊臺湾的文字。因爲:㈠有關這些資料,我涉獵不多;㈡,我雖已退休,原可以殘年從事撰述,但因爲人事稽延,性又懶散,所獲得的資料也不甚充分。所以至今尙未寫成。現値大埔會刊第十三期卽將出版,爲免掩沒我埔先賢宦遊臺灣初步資料,草率整理成篇,以就正於各位同鄕。根據大埔縣志列傳及人物志,淸代宦遊臺灣的先...

  • 文章明淸兩代官制表(下)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3期  出版时间:1976-12-01
    关键字: 清朝官制表 史料 历史研究

  • 文章清代大埔縣進士題名錄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20期  作者:吳碧光 出版时间:1984-02-12
    关键字: 大埔县 清朝进士 史料名单

    淸代考試制度,分爲四級;道考、鄕試、會試、殿試四類。然道考並非直接可以參加,必須由州縣官主考,分兩次擧行,一共五場,在五場中考取後,才能參加道考,道考由行政區擧行,但一般習慣稱仍謂:「道考」,在道考中考取的便是「秀才」。再要嚴格的考試,考列一等的前幾名,可以補「廩生」,才是正式的弟子員。廩生除可以長期給與廩穀外,還可以爲下屆秀才作廩保,收受新科秀才的謝金。但州縣學的廩生,有規定的名額,名額外「增廣生」,如果歲考列二等,還可保有「附生」頭銜,考三等的,不但...

  • 文章清朝陕西巡抚司徒照事略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0卷 第1期  作者:譚守信 出版时间:1990-03-31
    关键字: 司徒照 清朝陕西巡抚 人物传记 殿试试卷

    司徒照字子臨,一字芝鄰,開平縣赤坎滘堤人,賦性聰穎,學有淵源,由監生中式,順天鄕試舉人,道光己丑進士,點翰林院庶吉士,壬辰散館,改刑部主事,辛卯順天鄕試,同考官所得士周玉麟、張廣居、鍾啟峋,左瑛等皆一時知名,旋登進士入詞林。累官刑部江蘇司員外郞,四川司郞中、刑部提牢廳,每屆秋審,外省文書沓至,常勘覆再三,輒夜分不寐,以故冤嶽多平反。簡放山東武定府知府,濟南府知府,濟東泰武臨道、兼臨淸鈔關監督,山東按察使,山東鹽運使、四川按察使、陝西省布政使,奉旨署理陝西...

  • 文章廣東西路事件與客家人的西遷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广东西路事件 客家人西迁 历史原因 清朝统治时期

    后代发生联系,以孤困郑氏,清政府下令,从山东到广东沿海之居民,必须内迁五十里,并禁止渔船、商船出海。迁界时不能搬走的东西与房子一起烧毁;拒不迁走或重返界外之人一律处死。迁界实施后,百姓有田不能耕,有鱼不能捕,以致少壮散于四方,老弱死于各地,境况极为悲惨。沿海土地荒芜,政府财政枯竭,迁界运动闽、粤两省受害最深。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三年)施瑯率海陆军攻克台湾,郑氏后代归顺清朝。台湾平定后的次年,清朝即明令复界。由于迁界时许多家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能迁的原籍者,不到

  • 文章大眼雞紅頭飄洋過海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客家人迁徙 迁居台湾 历史记载 红头船 清朝时期

    埔人遷居台灣始於明末清初,據記載,明末時有不少原籍大埔的起義軍,跟隨鄭成功到了台灣。清初許多不服滿清統治的埔人,也紛紛遷渡台灣,致使大埔全縣人口,從明崇禎五年(一六三二年)的四萬多人,到清順治八年(一六五九年)減少到一萬兩千多人。廿年間減少了近三萬人。這三萬人口中,可能有一半遷居台灣,另一部份可能遷潮汕各縣及南洋一帶。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海禁大開,允許男女到台灣開墾荒地,許多廣東客家人便渡過海峽去開發台灣。眾多的前輩在二百多年前是如何飄洋過海到台灣...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