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治水槪述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8期  作者:本社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壶口瀑布 大禹庙

    治水的重要性古代人为改善生活,常是从高原地带向河流冲积地带及有水可用的地方移动,夏王朝就是经过黄帝至尧舜诸代人的移动来到黄河中流的山西西南地墟上。他们和世界上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一样,是在不断与水害作奋斗,战胜水患,获得水利前进的。从唐尧虞舜至大时,水患严重威胁着人民生活,当务之急,是治理洪水。帝尧至夏就肩负著治水的任务,大治水闻名天下。《孟子·滕文公》中记:「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氾滥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顾颉刚先生

  • 文章事略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8期  作者:胡春霖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大禹治水 生平功绩 善政养民

    以平水土有功,受舜禅,践天子位,定都于安邑,安邑,即今山西安邑县也。闻善言则拜,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当舜举而使续父鲧之业,乃擢伯益后稷为辅,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行山表木。兴徒敷土,即大起民夫,协力治水。行山表木,即测得水准,详为标志。由此定高山大川,而五岳四渎,遂永留山川纲纪矣。初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

  • 文章会稽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8期  作者:溫寰東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绍兴 风景名胜 游记

    附录新闻二则以供海内外学者参考。一、都安邑(山西)为历史学家所共识,但近日有陕西韩城玻底村刘向东先生却提出该村系都遗址,因韩城有山,残留「夫庙」「后土庙重修纪念碑」等据此推断生于县城,亦为建都之处。」有待历史学家予以考证。二、国家「九五」重大科硏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硏究成果,由二百位专家经五年硏究,以商代始年上推四七一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二〇七〇年。基本落在夏初、遗址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二一三二年—前二〇三〇年)范围内。如是

  • 文章夏县王城遗址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8期  作者:董稷強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王城遗址 风景简介 文物价值 民间传说

    夏县城西北八公里,便是王城遗址。王都城的创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我国较早的王朝都城之一。它西北与涑水河遥遥相望,西南有驰名中外的运城盐池;中条南屛,鸣条北枕,处于黄河冲积平原之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记》、《水经注》等记载,夏曾在此建都,因而名曰「王城」。城址在今王鄕,地势略呈北高南低倾斜状,分为大、中、小三城。大城面积广阔,部分建在峨眉岭上。城垣西接司马村,南垣至秦寺村。城内北有郭里村,西有庙后辛庄,南有王村,即由王皇城演变

  • 文章公务员的千古楷模 大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0期  作者:林滿秋 出版时间:1997-07-01
    关键字: 大禹治水 千古楷模 传说 故事 敬业精神

    在中国尧时代,洪水氾滥,淹没农田、房舍,冲走牛羊、家财,使人民痛苦不堪。派鲧去治水,鲧用围堵的方式,与洪水奋斗了很多年,最后还是失败。于是,舜又派鲧的儿子大去治水。“洪水是挡不了的,把水挡起来就像把猛兽关在家里,它能不吃人吗?所以,我们必须把猛兽赶走!”大和同伴热烈讨论,最后决定用疏导的方式来治理洪水。他为了治水,远离家门,有时上山勘察地形,有时沿着河察看水质,饱受风吹日晒,却从来不叫苦。他还曾经三过家门,都无暇进去探望。与洪水博斗了十三年之后,大

  • 文章穆穆堯舜華夏之光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1期  作者:羅强智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中国文化渊源 考古发现 尧帝 舜帝

    工具,初为石器,次为铜器,再次为铁器。当时人类,独居于近水的山洞,所过的是狩猎生活,先与天争,后与兽争,继而步入了畜牧与农业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已经有了文字,才进入历史的时期,已知道用火,由生食而进入熟食,迫退野兽,而予自卫。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为各部落的共主。自从纪元前三千年至纪元前二三三三年,其间历经六六七年,我们祖先的事迹多无可考,世系亦不可能十分肯定。到了尧帝及舜帝与帝,由于春秋与战国学者的推崇,以及儒、墨两家的称述,关于先王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