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昆明大观楼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昆明大观楼长联之补诠及怀念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5期  作者:李子幹 出版时间:1975-12-25
    关键字: 昆明大观楼 楹联 词文诠释 追忆大观楼

    昆明大观楼长联,笔者于六十三年六月,曾写「订正」一文,登载于大华晚报,其后云南文献第四期,又复转载,笔者曾将此文,向香港同鄕叶老先生辛恭请敎,后接叶老先生覆函云,事有巧合,有名徐克弱者,于六十一年曾到升明观光,并将此长联摄影,于六十三年八月,撰文敍述此联,并制成图片,登载香港某报,承叶老将此图片,剪下寄赠,经与拙作比对,并无一字错误,足可澄淸此联原文之正确,现此图片,当愼重保存,以作日后之参考。关于此联,尙有一段沧桑史及小插曲,亦承叶老吿知如下:此联系

  • 文章昆明大观楼长联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4期  作者:周爾新 出版时间:1974-12-25
    关键字: 昆明大观楼 修建历史 歌咏诗联 文章勘误

    编者按:本刋第三期刋有周尔新先生所写「忆昆明湖」一文,文内曾引载大观楼长联,因长联字句中有刋印错误之处,乃有具名「余澄」者来函指责,后来周君于今年四月在旅游杂志及春秋杂志发「话昆明大观楼长联」藉以答复余君质疑,仍有未尽之处。因李子干先生对大观楼长联平素深具硏究,秉承张莼老及段筱老二公意旨,于六月间再在大华晚报发表「昆明大观楼长联之订正」。此二文对于本省较富名气之大观楼名胜及流传海内外不朽之长联,均有极深入之硏究,此实一大幸会,特将两文同时转载,以飨读者。

  • 文章昆明行脚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8期  作者:溫懷粦  出版时间:1998-12-25
    关键字: 昆明 滇池 西山 明永历帝父子殉国碑 大观楼

    斜阳不胜感慨!㈣大观楼——万里云山一水楼昆明大观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五、二十六年间,位于滇池岸边。光绪九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民国七年云南都督唐继尧将之修辟为公园,为一享誉中外的观光胜地。一九八六年十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华,曾到昆明游览大观楼并植树纪念。大观楼映带西山滇池山水之美,益以海内第一长联或古今第一长联之精构,闻名海内为三美并的特色,脍炙人口。长联计一八〇字,系乾隆中(约一七六五年)寒士孙髯翁游历时所撰,传颂海内驰誉遐迩,词句对仗工整,字凝句练

  • 文章錦繡江南之一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2期  作者:羅強智 出版时间:2008-07-01
    关键字: 昆明游览 大观楼 石林 西山绝壁

    四月二十三日至昆明,感到这个北纬三十一度的高原城市,受太平洋季风影响,其平均温度在十四至十八度之间,冬既温暖,夏复凉爽,深感这个标高海拔二千公尺的昆明市,并非地理课本中所述的云贵高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之槪念。因为高原上既受太平洋季风吹袭,复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每年四至十月是雨季,十一月至翌年三月是旱季。乘车游行街道,树木荫森,花卉满街遍布,因此人皆称昆明为「春城」。诚有来也。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亭台楼阁大观楼首站先参睹大观楼,该楼系明末

  • 文章中秋忆昆明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4期  作者:李淑英 出版时间:1984-12-25
    关键字: 昆明 中秋思乡 名胜古迹 大观楼 滇池

    宽可容数千人,深不可测,入洞百十步,山泉下滴,潮湿阴暗,支洞无数,大者宽数丈,小者仅容一人,洞内多蝙蝠,靑年胆壮者,常持火把照明结伴探幽,但多因洞内湿暗,蝙蝠被激动羣飞所散发之恐布气氛所震撼,每多半途而废。大观楼,位于洱海北端偏东,乘马车出大西门经环河路,大观路可达。林荫大道,高级路面,蹄声得得,车行款款,未览胜景,心境已先感怡悦;月夜漫游,更具情趣。另径可于城西河渠乘小舟经环河路直达昆明湖畔大观楼下,环河水淸见底,游鱼历历可数,两岸垂柳,淸风摇曳

  • 文章昆明大观楼长联试译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3期  作者:李道顯 出版时间:1993-12-25
    关键字: 昆明大观楼长联 原文 译文 风景名胜 人物感怀

    的寒霜。」㈢后记此联号称「古今第一长联」上联描绘大观楼所见之滇池景色。下联追叙历朝开拓云南之历史事蹟。作者孙髯,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寄籍云南昆明。博学多才,能诗善昼,澹泊名利,终生未作过官,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晚年贫困潦倒,隐居昆明圆通寺咒蛟台以卜易为生,自号「蛟台老人」。髯翁因常年寄居昆明,生于斯,长于斯,故对昆明湖之山光水色,耳熟能详。又因能诗善昼,博学多才,故能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透过断石残碑的具体形象,融会在转眼即逝的苍烟暮霭之中,徒留下满枕寒霜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