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故乡风俗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故鄉風物——歲時節令篇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3期  作者:李玉璽 出版时间:1984-01-01
    关键字: 故乡风俗 节日习俗 相关传说

    故鄕昔陽縣是山西最東邊,太行山上一箇偏僻而貧瘠的小縣,東與河北邢台、贊皇爲鄰,北面靠近平定、娘子關。西與壽陽爲鄰,南與和順爲界。民國以來全國通行陽曆,而民間習俗仍以傳統之陰曆爲主,故所敍歲時節令,仍以農曆爲準。且都是民國初年至三十年間的習俗,如今這些習俗,恐已成了歷史名詞。因記之以懷古之幽情。正月初一日——元旦庭燎——除夕三更,人一起來,就在院中點起松柏疙瘩火,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庭燎。一方面象徵興旺的氣象,一方面用以避邪。據說,除夕夜裏,天上有九頭鳥飛過,...

  • 文章故鄉的吃食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3期  作者:華塘 出版时间:1984-01-01
    关键字: 故乡风俗 故乡吃食 相关简介

    離開故鄕越久,越想故鄕的吃食,每一念及,眞是垂涎三尺。黃酒先說酒吧!我不嗜酒,甚麼茅台、大麴,甚麼白蘭地、威士忌,我都不感興趣。有些場合,不能不飮幾杯,完全拿上喝中藥的精神,一咕嚕灌下去。可是對於山西黃酒,那就不同了。山西黃酒的那種醇、香、甜,美不勝收,引人入勝,爲酒中妙品,已經四十年沒有沾唇了。山西黃酒由小米糯米(黍)釀成,叫做「乾榨黃酒」,飮用時,必須煮開,喝熱的。北方冬天早上,格外寒冷,從屋外囘來,飮上兩杯黃酒,全身發熱,寒意盡失。黃酒的唯一缺點,...

  • 文章故鄕的棉花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2期  作者:劉毓康 出版时间:1978-02-25
    关键字: 故乡风俗 怀念母亲 纺织技术 棉花纺织

    一 前言我世居豫北延津縣老岸鄕所轄的郭里村,緊毗滑縣邊境,這個地方,除產五穀雜糧外,且盛產棉花,但棉花的種類繁多,以顏色來分,可分爲白棉、紫棉與墨棉。白棉產量較多,而紫棉與墨棉只是點綴;紫棉又名「紫花」,可用以織成土黃色的布疋,永不褪色;墨棉只是試種,尙未普及農村,謹憑記憶所及,謹將故鄕盛產棉花之事,作一個懷鄕思親的囘憶:「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但今在台灣有幾人能知往昔慈母的辛酸?現在的婦女們,生活在天堂,不管有多少兒女,絕不會爲孩子們或丈夫的衣着煩...

  • 文章憶兒時話梓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8期  作者:王維倫 出版时间:1978-08-25
    关键字: 故乡风俗 人物回忆 田园风情

    「有其父必有其子」,這是內人常常譏諷我的口頭譂。事實使我無法否認,么兒小三這孩子的確是夠淘氣的,曾幾何時又把土地爺的兩位使者——小鬼判官給滴流出來下小橙了!當他母親發現時,早嚇得面色蒼白,而他却在「朴作敎刑」打手心在責罰呢!其母來不及對他訓斥,連忙捧着兩個小泥人,必恭必敬的帶着香紙向土地爺請罪而去,惟恐把土地老頭給惹火了,怪罪下來,可不是好玩的!由這檔子鷄毛蒜皮事,頓覺童年夢境又加浮現,敎我不得不承認孩子已經繼承了我的衣鉢。想當年捉蟲爬樹餵小鳥的事,儘管...

  • 文章抗戰期間一般貧民生活瑣憶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9期  作者:潘震宇  出版时间:1985-02-01
    关键字: 故乡风俗 丰县 故乡物产 抗日战争

    我國在抗戰期間,人民生活均極艱苦,當時農作雖可照常耕種經營,却時有旱澇天災,影響收成,農村工業全無。經營商業,又因交通梗塞,而物資缺乏,一些生活上的點滴所需,必須自行設法籌謀,刻苦渡過。尤以一般貧民爲甚。筆者自幼生長在貧家,對當時之艱苦情形,體會特深,玆將過去一些生活上的瑣細。予以憶述,聊作談助。嬰兒的養育嬰兒出生後,一般家庭均餵食母乳,富有者,亦有僱用奶媽,食奶媽之乳,並藉以照顧嬰兒,然一般家庭中有的母乳並不夠吃,僱用奶媽又無經濟能力,當時又沒有牛奶補...

  • 文章舊年談舊俗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9期  作者:劉昭祥  出版时间:1985-02-01
    关键字: 春节 故乡风俗 元宵节 除夕 丰县

    一、談舊年一年容易又秋風,年,一年一年的飛逝,脚步從不稍事停留,眼看着壁上懸掛的日歷,體型逐漸的瘦削下去,已意識到這一年又將飛逝過去。及至換上新厚的一本時,舊歷年的脚步就很快的走近了。託身異鄕的我們,儘管大家都已建立起來一個溫暖的家;對於老家的懷念,仍不時撩起。想到此間雖好,究不是我們所眷戀的兒時的家啊;那個遠在天邊的家,雖已支離破碎,面目全非,已不同於往昔,可是每一想到,仍揮不去我們對他的那份懷念,尤其在一年一度舊歷年來臨的時候。揮不去的滿懷鄕愁,揮不...

  • 文章丹陽的年景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1期  作者:夏敬庸  出版时间:1977-02-15
    关键字: 丹阳市 年景 故乡风俗

    我原籍南京,自從民國三十四年臘月,隨外子由湖南囘到原籍丹陽,在丹陽住了三年多,過了三個年,所以對於丹陽的年景,已能知其大槪。茲値春節將臨,爰就記憶所及,略述槪要,就敎於諸位鄕長:我們要說年景,遠的要從冬至或臘八說起,近的要從臘月二十三四送灶說起。按照丹陽的習慣,送灶的日子,在官家是臘月二十三日,民家則爲二十四日,所謂官三民四。聽年老的一輩說,在前淸時代,每到臘月十幾(有的從臘八起),便有窮苦的人,穿上紅色戯衣,戴了紗帽,手執破芭蕉扇,到人家門口跳舞,名曰...

  • 文章千里來尋老地方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5卷 第1~4期  作者:孔繁秀  出版时间:2013-12-01
    关键字: 返乡 访母校 春节忆昔 故乡风俗

    ●返鄕台徐直航似康莊,千里來尋老地方。昔時髒亂孔圩子,今日繁華叫嶂嵢。土牆草房都不見,青磚瓦房現眼前。生活富裕皆歡喜,日子好過展笑顏。●訪母校—海師老教室前留身影,木香樹下綠草香。少年時代相共讀,老大歸來共舉觴。●春節憶昔春節憶昔,宰羊殺雞。閤家團聚,就在除夕。大人小孩,換上新衣。芳鄰見面,互道大吉。祖宗牌前,叩頭作揖。青年豪賭,老人博奕。通宵達旦,川流不息。熱鬧非凡,直到初七。

  • 文章伊廬山邵家——願窮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9卷 第1期  作者:衣魚  出版时间:1987-03-01
    关键字: 区域文化 故乡风俗 伊庐山邵家 乡野趣闻

    我們家鄕有許多俏皮話,頗爲有趣,例如:「大柴墅豆沬子—現成的;大伊山瓦房—一路斜;龍王蕩攆強盜—脚趕脚;張店鑼鼓—各打各的」。都相當富有幽默感,而伊廬山邵家—願窮,也是頗有趣味的一句俏皮話,而這句俏皮話,是一則傳奇的故事,雖是無稽之談,倒是有這樣的人家在,若干年來的傳說,經過人們加以渲染,故事就有些神奇了,現在姑述於后,以供同鄕們一笑。伊廬山的西北部有一個小山脚與主山相連,名叫牛頭山,山的西邊有幾戶人家都姓邵,所以叫做小邵莊,莊上爲首的邵老頭子,家有幾十...

  • 文章回憶富人過年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8卷 第4期  作者:庸民  出版时间:1986-12-01
    关键字: 贫富差距 故乡风俗 乡野趣事 灌云历史

    「富人一席酒、窮漢半年糧」,「朱門酒肉臭食,平常待客,俱是洋菸洋酒,菜餚亦皆由香港運、路有餓殍者」,試觀以上二則警語,豪門暴殄天來應時物品,如松江鱸、洋澄蟹、金華腿等等,平物,使人感慨萬千!以今日豪門而言,非泊來品不時如此,過年那更不問可知。台灣二十年前肉價,每斤六十元、肝一百元、油八十元,最近赤肉才六十元、肝跌至二十元、油亦二十元,這是怕「膽固醇」所致,多數已改食印度紅花子油,現在營養學專家又說以「綠藻」營養最高。回溯六十年前,家鄕地主過年情形不妨在此...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