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投笔从戎共返回1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一代儒將梁漢明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9卷 第3期  作者:梁中英  出版时间:2001-07-31
    关键字: 梁汉明 军人 儒将 投笔从戎

    感时诗:「再欲请缨不投笔,还其挥洒扫千军。伟哉总体争成败,责在兴亡敢后人。」随后指出罗著新作中,数见「投笔从戎」之句,不若改为「挟笔从戎」更为切当。可见汉明将军一直以「挟笔从戎」自豪,他自况诗云:「皎洁心情秋夜月,纵横意气海天龙。」「虽经怒发千丝白,未许雄心半点灰。」道尽儒将胸怀。他率部在湖南岳阳抗击日军,我方损失惨重。事后,他在天岳关黄龙山建无名英雄纪念碑,碑上亲书「灵护天岳,气壮黄龙」八字。又建无名英雄纪念祠,亲题「烈士有绩,有所纪绩;英雄无名,无以能名

  • 文章李故備役上校文樸事略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第2卷 第3期  作者:本刋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6-06-20
    关键字: 李文朴 往事 追忆 投笔从戎

    文朴先生字剑虹,湖南湘鄕县人,生于民国十二年十二月九日,世居县之西郊泉塘,先世忠厚传家,勤俭诚朴,绵延数代,累有积聚,成小康之家。尊翁宝义公,性嗜经史,国学造诣深博,母杨太夫人,贤淑温良,邻里钦敬,仅育先生一人,独子单传,幼即聪慧,卓尔迈羣,秉承严谨之庭训,颇知发奋自重,六岁启蒙,继升湘鄕攸敍中学,民廿九年毕业,原拟继续升学,惟値日寇侵华,国难方殷,靑年学子,岂能坐视,本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古训,乃毅然投笔从戎,初投效七十四军五八师任记室,随军

  • 文章就讀戰時國立第五中學的回顧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76、77期  作者:孟明 出版时间:2011-01-01
    关键字: 个人回忆 求学经历 投笔从戎 抗日战争

    急存亡之秋,我义无反顾,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响应蒋委员长「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投笔从戎,报名参加风起云涌的从军行列。就我班上有三分之二同学,报名参加,临行前夕,记得亲爱的级任老师;教我几何学一位女老师,忘了芳名,她亲手做了好多猪油肠,流着泪说孩子们勇敢的去吧,连校部主任同教职员和在校学生列队,送别了我们从军的两百多位同学,踏上征途,向接待委员会报到,别了哺育我们成长的恩师,永远忘不了的国立五中礼县分校。

  • 文章朱故國大代表遠謀生平事略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90期  作者:治喪委員會 出版时间:2000-10-10
    关键字: 朱远谋 出身名门 投笔从戎 家庭介绍 讣告

    先生生于民国元年四月十二日,广西桂林市人,父行芳公,系书香传家,硏习医科与法政,曾任医师、律师、并做过 国父的秘书,母廖氏,出身名门,治家有方,育姐姐二人,兄弟五人,先生在兄弟中排行第二,自幼天赋聪颖,继承父志,经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很顺利考入朝阳大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法律系,奠定了为国为民服务的学历基础。先生在抗战之前,响应政府救国的号召,决定投笔从戎,至抗战胜利,因功升任上校侦探处长,胜利后复员,至朝阳大学任敎,任训导主任,来台后兼任政战学校敎授

  • 文章思鄉、愛鄉、服務同鄉憶述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86期  作者:宋獻瓊 出版时间:1999-10-01
    关键字: 同乡忆述 投笔从戎 献琼中学 发展历程

    作者簡介:作者時年七十八歲,廣西省橫縣人,陸軍官校十八期畢業,現任台灣苗栗縣廣西同鄕會理事長、台灣地區廣西同鄕會聯會秘書長、廣西南寧私立瓊林中學創辦人。

  • 文章連之詩稿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3卷 第1、2期  作者:潘連之  出版时间:2011-06-01
    关键字: 忆老友 家乡变革 投笔从戎 回乡探亲

    夫妻爱人吟。当朝布粮均用票,访友路条方通行。孔孟文化过去式,古代字体变简形。●忆往投笔从戎远征军,报效国家意志坚。一路坎坷道不尽,脱下戎装变荣民。家庭生活虽无虑,记忆体力不从心。邀约好友忆往事,忘掉艰苦那段情。●故鄕的景象古今灌水永东流,村舍道路变原形。衣着风俗如故旧,壮男打工妇耕田。鄕亲衰老名永存,后嗣难认叫小名。回鄕探亲称台胞,相拥互诉离别情。

  • 文章久別重聚之感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35期  作者:劉道庵 出版时间:2014-05-15
    关键字: 老同学重逢 杨朱二学长 投笔从戎 遣怀诗两首

    活优裕,心情愉快安逸,看来似较年青。又其家教有方,子女皆各展骥足,出人头地。长男为心脏科名医,为患者装支架,手术精湛,视病犹亲,求医者众,医病救人,功德无量。长女为人贤淑,持家勤俭,服务热忱,工作认真,卓有成就,令人赞美。虽然朱学长年龄稍长,已届九十遐龄,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犹忆民国卅八年(一九四九年)国共内战面临紧要关头,我们毅然投笔从戎,为救国救民。历经多次血战,在枪林雨中奋勇作战,卫国保台,牺牲奋斗,矢志不懈,可谓俯仰无愧。战争是非常残酷,它不仅劳民伤财,更造成

  • 文章洪光新鄕長的愛心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6卷 第2期  作者:成榘  出版时间:1994-06-01
    关键字: 洪光新 抗日战争 投笔从戎 板浦中学 地方文献

    住在故鄕板浦鎭荷花池边一位洪光新鄕长,抗战时期,在青年从军报国号召下,投笔从戎,参加了军旅,死守连云港大桅尖阵地与日军作战,不幸负伤,生命得以保住,但右臂全部锯掉,成了荣军代表,曾蒙邓文仪先生召见,倍受奖励。一九九四年四月十日板浦中学,七十年校庆,洪鄕长也是校友之一,在会场中托曹恩隆鄕长带来一信,致海州文献杂志转达旅台鄕亲,来信抄录如下:「亲爱鄕亲们,杜甫有诗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你们能接到家鄕子弟兵,抗日成残左手信,纵然不当钱,亦必为慰亦为幸

  • 文章戎馬生涯數十春(一)——考試、受訓、經歷的回憶——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57期  作者:劉謙怡 出版时间:1992-07-10
    关键字: 戎马生涯 往事回忆 童年家乡 投笔从戎 军队受训 剿灭土匪

    管你省长、博士,遇着兵也是有理说不清啊!那时,贵县祇有一所县立中学,每逢寒暑假,我们南岸的学生家长,为保护自己子弟安全,集合多人携枪护送至罗汨湾,因当时土匪横行,常在八塘附近之马草坡一带,抢劫商旅。甚至村庄亦遭洗劫,所谓萑苻不靖,民不聊生,可为我家乡景况的写照,也是我童年时代所过生活的景况。离乡赴邕投笔从戎家乡农业,以种稻为主,一年两种两收,即春种夏收,夏种秋收。风调两顺之年,尚可温饱,其时,地方上全无水利设施,完全靠天吃饭,如遇天旱,一般农民,即无收入

  • 文章秦鳳陽先生事略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59期  作者:治喪委員會 出版时间:1993-01-10
    关键字: 秦凤阳 生平事略 投笔从戎 广西文献委员会 溘然长逝

    凤阳先生,号阳明,民国八年十二月二日,生于广西省贵县樟木墟龙口村,世代耕读传家,与人无争。先翁壁中公,警政学校毕业,服务桑梓,公正勤廉,甚著循声。母氏严,娴女仪,操持家务,敦亲睦邻,向为鄕里所推许。先生自幼颖悟,毕业于省立第十二中学,适抗日战起,日军自钦州湾登陆,直扑南宁,桂省健儿,纷纷响应,请缨杀敌,先生亦不后人,投笔从戎,考入宪兵学校,接受严格军事训练,于三十二年春结业,先后奉派于宪兵第十七、第三、第七团及宪兵独立营服勤,随远征军转战于印度、缅甸

共19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