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古文共返回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常州文學之回顧(八)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72期  作者:顧實惕勝  出版时间:1974-09-15
    关键字: 常州文学 董祜诚 阳湖古文 桐城古文

    渊观象赋补注,诗赋杂文稿若干,卒年四十一。愚玆所述,于常州人,例不及生存者。屠寄子景山先生,为吾侪前辈,今已作古。所著蒙兀儿史,实出柯邵忞新元史之上。故愚挽景山,有为常州学派别开生面之句。惜原著末竟而殁。深望其哲嗣,能早日续成之。常州文学,必首数阳湖古文派。当淸初有得乎古文风气之先者,邵长蘅,字子湘,武进人,少称奇童,后乃肆力古文,有盛名,王士祯称荆川后一人。卒年六十有八。惟其文魄力过小,器局尙狭,远不如阳湖古文派。阳湖古文派,与桐城古文派有渊源关系,玆

  • 文章常州文學之回顧(九)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73期  作者:顧實惕勝  出版时间:1974-10-15
    关键字: 常州文学 恽敬 阳湖古文 桐城古文 常州文学回顾

    恽敬,字子居。阳湖恽氏,以节义文章望江右。明季逊庵(恽日初),传蕺山学,以贞隐终。香山、南田诸老,蝉蜕鸿蜚,及敬而以著述汇一之。敬幼负异才,持论好出独见,与张惠言友善,商榷经义,治古文,后官富阳知县,及守南昌府,以忤上官罢职,益务为文自壮。张惠言之殁于京师也,敬闻之慨然曰,古文自元明以来,渐失其传,吾向不多作者,有以皋文在也。今皋文死,吾当并力为之。又尝自谓:「吾文皆司马子长出,子长以下无北面者。」此可见当时阳湖古文家之目无桐城人矣。卒于嘉庆二十二年,年

  • 文章讀「山陰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0卷 第2期  作者:江生  出版时间:1978-02-06
    关键字: 孔稚珪 《古文观止》 《北山移文》 空洞文章

    古文观止共收文二二二篇,有周文五六篇,秦文一七,汉文三一,唐文四三,宋文五一,明文一八。其中六朝文只有六笃,比任何朝代都少。可说六朝无古文。但六朝前后历时三三六年,超过前汉的二一二年,后汉的一九六年,唐二九〇年,宋三一七年,明二七六年。六朝历时很长,但被采收的文最少,这是値得怀疑而追究的。而且六朝文中这四个作者,其中李宓、王右军、陶渊明都是晋人,作品都近似古文。只有孔稚珪一人,是南齐的土著,浙江山阴人(今绍兴)。他的北山移文,在古文观止中,绝对不是古文

  • 文章鄉先輩錢名山先生的詩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42期  作者:張之元  出版时间:1988-12-01
    关键字: 钱名山 文风极盛 精通古文 诗歌

    故鄕武进,一向文风极盛,人才辈出,代有宿儒。鄕先辈钱名山老先生,不仅精通古文,抑且擅长书法,学问渊博,遐迩闻名。名山老先生之公子小山先生及叔平先生,国学基础亦甚为深厚,记得笔者幼时毕业于城区局前街小学(从前叫武阳公学,因为学校位于化龙巷和局前街交会处,昔日武进县和阳湖县是以化龙巷为分界,故学校取名为「武阳」。)后,随即进入省立常州中学,每年漫长的暑假,必从叔平先生进修国学,学习古文、诗词,得益良多,时隔近半个世纪,当时背诵之文章,至今犹能琅琅上口

共4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