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儿时回忆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沭陽諺語彙覽》續篇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7~38卷 1~4  作者:徐公超 孔繁秀  出版时间:2016-12-01
    关键字: 谚语 儿时回忆 学者观点 乡音乡情

    △偷雞不成蝕把米。△三九四九凍死狗。△人不知,鬼不覺。△紅配綠,看不足。(沭陽方音:綠足押韻)。△不怕慢,就怕站。△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豬八戒扛耙,上下不夠手。△只聽樓板響,不見人下來。△馬不知臉長。△醜人多作怪。△癡人頂重髮。△萬事起頭難。△讀書不健康,學問棺材裝。△養子不讀書,不如養隻豬。△五狼神。(人若同時遇上五隻狼,必然無命。)△不到黃河心不死。△大哥不說二哥,兩個哥哥差不多。△人要衣妝,福要金妝。△嘴上無毛,說...

  • 文章憶兒時昆明年景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6期  作者:李淑英  出版时间:1996-12-25
    关键字: 昆明 年景 儿时回忆 风土习俗

    每逢年節倍思親。我一生遺憾的是:爲人子女,沒有對生我、育我的父母,盡一天做子女的責任。更不要說孝道。流落異鄕五十年。思親思得淚如汗;念鄕念得滿頭霜。雖已開放探親,但子欲養而親不在。返鄕已無家可歸,無親可探。一切都隨著時代的動亂,蒙上歷史慘酷的傷痕。時光飛逝,民國八十五年的最後一月,即將到來。在珍惜和期待中,憶起了六十年前故鄕—昆明—的年景。生活在農業社會的昆明人,生活習俗,仍沉浸在傳統優美文化中,過著安詳誠樸,與世無爭、自得其樂的生活。中國人重視過年,一...

  • 文章懷念吃巴巴的日子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1期  作者:熊光勛 出版时间:1981-12-25
    关键字: 巴巴 制作工艺 传统习俗 儿时回忆 思乡

    自從離開故鄕,就沒有吃過巴巴。每當看見小攤上賣粟薯(糯米作的外皮粘糖拌黄豆粉),腦海裏縈繞着家鄕吃巴巴的情形。在農曆十月初一,是祭牛王酬勞耕牛的傳統節日,在這歷代相傳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在忙着打巴巴供奉牛王,藉以酬勞一年來辛苦的耕牛。還要把巴巴粘在牛角尖上,牽在井邊讓看看角上有巴巴的影子。作巴巴的方法很簡單,糯米下水淘淸潔,將水分濾乾,然後倒在蒸籠裏蒸。打老遠就嗅到一股香噴噴的味道,生米己經煮成熟飯,倒在臼裏樁,樁爛得像棉絮,倒出來揉成一個一個的圓巴巴。首...

  • 文章記憶中的小學放學歌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7~38卷 1~4  作者:程翼雲  出版时间:2016-12-01
    关键字: 小学放学歌 儿时回忆 人物怀念

    暇時翻閱《海州文獻》,在二十九卷一、二期合刊第八十六頁看到徐公超先生回憶幼時「小學放學歌」,而最後一句歌詞他已記不全了,希望補齊。不禁使我又回想起八十年前的兒童時代。那時我只有七、八歲,就讀於沭陽東城門外承暉門小學,每天下午放學時都要在操場列隊唱「放學歌」,因為天天唱,至今對歌曲仍記憶猶新。但那時因為幼小,正和徐先生一樣對歌詞並不完全理解,唱得出,寫不出。幾年前廣生兄從故鄉來寧,下榻我處,他是我小學時的同齡同班同坐位的同學,老友相逢,有談不完的話,談故鄉...

  • 文章我這個人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39期  作者:王琰如  出版时间:2005-05-25
    关键字: 高永祖 优待 坎坷人生 儿时回忆 不幸遭遇

    五十年代台灣文學界是女作家時代,她們國學根抵深厚,用字遣詞,還能保留五四時代許多大師白話文的風格,影響了當時年輕一代大中學生。王女士亦功不可沒。由於黃家三子一女目前只有一女在台,喪事從簡。編者先找出三年前她的一篇舊稿刊出,以顯示她青少時期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