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民间艺术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發揚秦腔藝術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8期  作者:張佐鵬  出版时间:1986-10-31
    关键字: 秦腔艺术 民间艺术 秦腔剧团 演出剧目 剧团人员

    秦腔之艺术成就,在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活动,至今盛行不衰,将近四亿我国同胞,均以此为唯一休闲活动,影响深远,自不待言,目前在台湾在一些热心同鄕倡导下,每年均有多次精彩演出,且靑少年新人陆续加入,演技日新又新,令人感奋,目前活动情形大致如下:秦腔剧团在陕西同鄕会支持下,为恭祝先总统 蒋公百年诞辰,预定十二月中旬演出剧目有大拜寿中之「打金枝」由王银丽、王莺华、葛德芬、姜玛琍演出,另有「斩秦英」由常中蓉、王银丽、张素琴、周陆麟演出

  • 文章賀秦腔敎練張瑞岐榮獲「薪傳奬」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5期  作者:張佐鵬  出版时间:1986-01-01
    关键字: 秦腔 张瑞崎 获奖报道 “薪传奖” 民间艺术

    剧艺术之被重视,张瑞岐个人获此殊荣,此系热心秦腔同仁以及西北同鄕全体之光荣,谨向秦腔各团体,多年努力之同仁及热心支持者,与张瑞岐本人,致最诚恳之贺忱。秦腔为西北民问艺术,在大陆、陕、甘、靑、宁、新,各省,及晋、察、绥、蒙古、西藏等地均盛大流行,是我国最古老之民间艺术,亦是我国各省地方戏之前身,其特点,是曲调高亢激昂,唱做表情逼眞,曲词通俗易懂,古典声调,悦耳感人,有听者为之动容之魅力,其所演之故事,均以忠、孝、节义为内容,对敎化人心,移风易俗,收很大效果,故能受

  • 文章漢聲百期 剪紙上場“剪花娘子”庫淑蘭月底紙藝大展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3期  作者:文爲群  出版时间:1997-10-30
    关键字: 《汉声》 库淑兰 “剪纸娘子” 民间艺术 工艺美术

    妇女代表参观。「剪花娘子库淑兰大展」将于三月廿九日至四月六日在敦南诚品店展,出四月二日「汉声」还邀请当初发掘库淑兰的大陆学者文为群与本地学者,从库淑兰的剪纸艺术来探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地点是诚品教南店视听室。

  • 文章川劇公演報告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51期  作者:總幹事范宇平 出版时间:1975-03-01
    关键字: 川剧 公演报告 民间艺术 演出收支 同乡会属

    今天晚上,我們參加大陸地方戲劇公演,復興我們中華優美的文化,保存我們民族的遺產,民間的藝術,使它綿延不絕,進而發揚光大。誠然也是在與衆同樂,但願我們觀賞鄕音,回憶情景,怎麼也忘不了我們的家鄕,錦繡的河山。臺灣雖然好,但非久居之地,我們堅定意志,終必光復家邦。這次川劇演出,名義上是玉壘業餘川劇團,實際上是各個川劇團社聯合演出,包括了「大同」,「中興」,「天龍」等三個新老業餘川劇團,以及同鄕會屬的川劇玩友聯誼社,眞是精英薈萃。由於演員衆多,恕不在此一一介紹;...

  • 文章大埔荣称『民族民间艺术之鄕』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1期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大埔县 “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大埔文化 汉乐

    被称为「山中山」的大埔县日前举行了「客风·出水莲——广东汉乐大型音乐会」,广东省文化厅同时授予该县「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大埔是广东汉乐的「娘家」,是享誉海内外的「汉乐之乡」。汉乐从中原流传至大埔,有「中州古韵」、「客家音乐」等称谓。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一五五七年)大埔最早的县志记载:「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大埔民间汉乐活动一直盛行,汉乐演奏点遍布城乡,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节,茶余饭后,汉乐爱好者们聚集在一个个演奏点中,尽兴演奏弹唱,自娱自乐。可见广东

  • 文章雲南打歌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40期  作者:劉瓊芬 出版时间:2010-12-25
    关键字: 云南打歌 民间艺术 舞蹈 传统节日

    住桃園的一批老鄉,組成了一個藝術性質的舞蹈團,就是所謂的「雲南打歌」,當然不是「打」,而是「舞」的,其姿勢美妙、韻律協調,充份顯示了人們的歡樂愉快、充滿了自信,給予周圍的人們,在精神上深入意境。這是個完全自動自發的民間藝術團體,每個人都無條件的犧牲奉獻了時間和精力、全力發揮智慧,協同合作,舞藝精湛,遠近馳名。本團先後接受邀,前往總統府、士林官邸、中央電視臺、中壢地區學校及民間,義務表演,深獲好評。內又如春節、潑水節、中秋節均有表演。為推陳創新,服裝、節奏...

  • 文章記同鄉畫家席德進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81期  作者:王聯奎 出版时间:1982-01-01
    关键字: 席德进 同乡画家 台湾画坛 台湾民间艺术 张大千

    前更为成熟和丰富。席德进虽然深受西洋绘画艺术的薰陶,但他仍然十分重视国画的民族传统。他常说:「我们的艺术不在外国人眼中,我有为所有中国人绘画的义务和责任。」民国五十五年,他从巴黎返回台湾之后,经常深入到台湾中南部鄕鎭,遍访当地古蹟、庙宇、古厝,一面研究,一面拍照,一面写生。他对中国的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有狂热的感情,凡是古老的民间服装、用具、民间建筑样式、佛像塑雕、布袋戏木偶像等等,都在他收集之列,进而表现在画中。他的绘画无论是人物或风景,都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