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庸共返回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庸本义绪论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3期  作者:杜爲 出版时间:1984-01-01
    关键字: 中庸本义 唯物之学 唯心之学 中庸之学 相关民族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能乎,民鲜能久乎。」——论语、雍也。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礼记中庸第二章。今日世界之乱极矣,人类已陷于毁灭之边缘而不知返,故有识之士,莫不苦心焦虑,寻求拨乱反治之道,以挽救濒临世界末日之人类浩刼。然拨乱反治之道何在?求之于唯心之学乎?抑求之于唯物之学乎?夫唯物之学为追求物质功能利用之学也。物质之利用益繁,使人类之物欲日增,官感外驰为物所役而遗内,乃乱

  • 文章出席中韩学术会议讨论中庸之道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周世輔  出版时间:1978-10-15
    关键字: 中韩传统思想学术大会 中庸之道 访问实录 会议纪要

    会,系由哲学思想分科两代表分别宣读论文:韩国方面,由李乙浩敎授宣读,题为「韩国传统思想的现代理解」。中国方面,乃由世辅本人宣读,题为「中庸之道与现代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之现代的理解)。参加讨论者计有:⑴汉城大学敎授崔昌圭、高丽大学敎授崔东熙、圆光大学敎授柳炳德,对於哲学问题,发表意见甚多。二十九日上午擧行第三次会,系由伦理思想分科两代表分别宣读论文:韩国方面,由张基槿敎授宣读,题为「韩国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中国方面,由谷凤翔先生宣读,题为「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与

  • 文章中庸本义绪论(续)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4期  作者:杜為 出版时间:1984-07-01
    关键字: 中庸本义 相关历史 中华文化 唯心之学 西洋民族

    故能正德也。「合物我」为一,故能利用、厚生也。以仁统知,以知辅仁,故能「惟和」也。仁者,天地发生万物之心也;知者,利仁也;既仁且知,体用一如,可以光大、悠久。此中庸之道也,我先民已用之以为人生哲学之本。溯吾中国五千年,尧舜二圣,即行中庸之道矣。尧禅舜曰:「允执厥中。」舜禅禹亦曰:「允执厥中。」如何执中?舜诠释之曰:「我叩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两端者何?孔子诠释之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已乎,民鲜能久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案知者多诈,易于取巧;愚者迂

  • 文章(專載)儒家思想中的和平統一觀及其前瞻影響

    来源期刊:《山東同鄉會會刊》 第6期  作者:蕭煉人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儒学融入世界 三纲八目 以德服人 和平统一观 中庸大道

    亘古如长夜。」思之澟然肃然——霸天下、王天下、与中庸之道儒家思想如前所述,则其一贯秉持之和平统一观,自必有其崇高理想,与下手次第;谨继言之。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即经常能作到)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四章)是为「孔门传授心法之著作」(程颐)大儒朱熹,尤尊崇之为「忧深言切,虑远说详——皆实学也——」故凡事既须作到「不偏不倚:亦须作到持之以恒。」否则,过犹不及,岂能恰到好处:「致中和(即中庸)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兹谨以管仲

共4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