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交通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重建大武漢方案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9期  作者:湖北省、漢口市設計委員  出版时间:1973-10-10
    关键字: 武汉 财政 金融 建设 交通

    武昌线。计划铁路,纵横如网。虽一时不易修筑完成。但已筑成者:有平汉路、粤汉路、构成南北交通之大动脉。正修筑者:有川汉路及武汉南昌路。已勘测者:有汉口至西安之线,沙市至常德之线。则东西交通之大动脉,又以武汉为枢纽。是武汉成为全国铁路网之核心都市,不难逐步实现。二、公路:公路分国道与省路其要线有五:㈠由武昌往东,经葛店到鄂城大冶阳新以入赣省之公路。(图内EI)㈡由武昌往南,经纸坊到咸宁、崇阳、通城以入湘之公路。(图内E2)㈢由汉口往北,经横店到黄陂麻城以入豫省之

  • 文章重建大武漢方案(五)第十章公用事業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32期  作者:湖北省、漢口市設計委員集體創作  出版时间:1974-07-10
    关键字: 城市建设 交通 水电 轮渡

    第一节 公共汽车一、公用局督办市内舟车交通,及水电供应事宜,必要时得设车船管理所,以专责成。二、市内公共汽车,由人民办理,政府监督,或由市政府直接经营办理,在市区内行驶,与外来本市之公共汽车、火车、飞机,作连接之运输,便利客货。其路线如左:㈠汉口区:汉口市内之公共汽车,分五路行驶:第一路:沿河、沿江、公共汽车线,其起点自汉口水厂起(接通应城公路公共汽车)沿襄河,经桥口、武圣庙、集家嘴、龙王庙,进入沿江马路,经江汉关、五码头、分金炉下太古码头,直达碪家矶与

  • 文章武漢從塌陷中崛起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56期  作者:仇佩芬 出版时间:2005-07-10
    关键字: 武汉发展 交通 经济发展

    華中商業的重鎭也是唯一金融中心 沒趕上沿海開放也未畫入西部開發

  • 文章抗戰勝利後一年的湖北(四)四、湖北概況之二 五、農業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4期  作者:涂翔宇  出版时间:1972-07-10
    关键字: 农业成产 农业劳力 交通 教育文化 司法

    亚细亚及德士古等。湘鄂赣区接收产业,经督导复工者,以华中水电公司汉口分处为最早,余如第一纱厂,既济水电公司,武汁水电厂,大冶电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平安酱油厂,及内迁工厂十余单位。七、交通一、水运方面 交通部接收之船只,在汉口区为五〇九〇吨,滞留在宜昌汉口间之复员人员数以万计,一年间经汉口东运者,计木船八一六〇人,商船二五二四六人,登陆艇一八〇〇〇人。二、陆运方面——自从厂人投降后,收复区各线铁路多被**破坏,并阻挠修复。例如平汉路元氏至安阳段,**刘伯承竟

  • 文章以港興城 借船出海——陽邏開發區經濟發展管窺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10期  作者:蔡天相  出版时间:1994-01-10
    关键字: 阳逻 阳逻经济开发区 交通水利

    六一.七五米,最小测点水深二〇.二五米,其中阳逻江段十四公里水域最深,常年可停靠五〇〇〇吨级大轮,涨水季节可停靠万吨巨轮。而且,沿岸「呑山抱水」,山水相接,绵延百里,腹地广阔。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面标高五〇—六〇米,南部地面标高三〇—四〇米,坡势平缓,错落有致。隔江与武昌、靑山、鄂州、黄石相呼应,组成武汉「金三角」。长江中游上自巴东下至九江,沿途七十多座中小城鎭,阳逻是第一深水良港。阳逻交通发达,具有水陆空全方位立体交通运输优势。水路:「上连汉沔」,「递乎

  • 文章荆江地區經濟開發史概述(四)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39期  作者:朱翰昆  出版时间:2001-04-10
    关键字: 湖北省荆州市 经济开发史 水利交通优势

    记》);沙头市以下江宽浪大,非双身方舟避风不可涉,用的是船体宽平、船头方宽、立樯鼓风而进的吴船(《家语》及苏轼的《荆州诗》),因此东西水运必于此换船。江运外,南北还有内河航运和陆上交通,也以沙头市为纽带。早在西晋初杜预开杨口,使夏水南入江而达洞庭沅湘,杨水北经大漕河(荆襄河)长湖入汉水而通襄、邓、洛阳,水陆交会使江陵府既是附近土特产集散地,又是东西南北物资转运贸易的所在,加之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促使了沙头市的发展。隋唐五代以迄两宋,沙头市既逐渐成了江陵府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