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小学共返回24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白髮憶童玩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9卷 第6期  作者:王杲 出版时间:1993-12-01
    关键字: 童年 玩具 小学

    给我一些小布头,教我剪衣服,爹教我画人头,所以我的卡姑娘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也有少的,是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到了上小学后,与同学们乘上课前与下课后的时间,玩各种简单的玩具,如皮球、毽子、铁环以及磨得光滑圆润的杏子核,同台湾小孩玩的沙包一样,抛上、检起、接住,有很多的变化过程。大家玩得非常高兴,上课铃响,才急急忙忙收起来。冬天还拿鸡毛当玩具呢!寒冷的冬天,大家都喜欢晒太阳,小孩们在暖暖的阳光下,小手握住公鸡五彩缤纷的羽毛,放在凳子或墙壁上,慢慢地用手掌顺着

  • 文章續談溫州未來不是夢(11)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8卷 第5期  作者:蔡似靜 出版时间:1992-10-01
    关键字: 温州 朱自清 杭州 小学

    夢裡乾坤大,思鄉日月長。水是故鄉甜,夢是故鄉香。

  • 文章瑣憶續記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 第19期  作者:李春陔  出版时间:1992-01-01
    关键字: 湘乡 陶龕小学 琐忆

    我于民国廿一年下期至民国廿三年上期负笈陶龛小学,读的廿三班,当时同班同学有堂兄德邻、罗庆延、罗光美、谢菊英等,距今已达六十年了。现逢母校九十年校庆,特就追忆所及,纪录数则,以为纪念。陶龛小学的命名,是为纪念陶龛先生。罗辀重先生的祖父信南公,为饱学之士,清咸同年间,隐居白鹭湾之白道庵,平生最仰慕陶渊明的为人。据说他喜欢坐在家中正厅的神龛下面朗诵陶诗,所以自号「陶龛居士」,当然,他自己也是一位诗人。我脑海里长期记得他一首七绝诗云:「粗茶淡饭大布衣,安贫乐道

  • 文章名山書論(續完)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28期  出版时间:1979-04-15
    关键字: 小学

    之,见之累累,谅识者共嗤为谬甚。每刻一印,其笔划所起所住及折转等处,最能显其丰神。苟若失当,亦易失劲趣,前人多以臃肿、燕尾、评之,诚作者不可不愼。盖神韵流动,庄重典雅,全在此处,非经多刻者,辄不能臻善臻美也。若点划失所,如美人伤目,强夫折肱,病之莫甚,学治印者可不愼欤?作前须学小学,深悉字源,绝对不可杜撰,反被识者所讥,故篆不诣不得言篆,且临篆时大宜留心笔势。今有一法,即临篆于印面后,可移于镜中对之,视其是否适当,否则从新书之,俾刻时佐助。此法甚为妥当,作

  • 文章記一次不平凡的聚會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16期  作者:徐伯達 出版时间:1979-06-01
    关键字: 同学 小学 聚餐

    四月十五日上午,在台北市衡阳路大三元餐厅三楼,我们这一羣分手将近四十七年的我靑田县立中心小学民国二十一年毕业同学在台初次聚会,出席参加的计有张珊兰、项素娥、夏曼云三位女同学,包福生、吴勋、金冠民、李明、周逢熙、周梦麟、夏志立、郭志洪、陈正光、陈延龄、项毓南、张松涛、叶楚卿、黄遇雄及笔者等十五位男同学,因病或因事未能出席者仅有郭桂馨及杨雅南二位。此次聚会中复获悉尙有王式昭、王施恩、陈惊奇、叶茂元等四位同学现均在台。因之,我们同一班在台同学人数,共达二十二

  • 文章忆黄县(六)——村中小学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3卷 第2期  作者:朱良耕  出版时间:1987-09-20
    关键字: 黄县 小学 先生

    吾黄敎育普及,村中大多设有小学,例如:莱山前七个村,村与村相距半里或一华里,住户四十余至七、八十,五个村有小学,余二村至附近村小读书,其形成,首由村中之族长及热心人士三、五人以上会商,书房(敎室)之位置,请先生(老师)筹经费「先生之薪水及学校之杂费)等事宜。书房选村中没有隔间之房屋,一栋或两栋(一栋三间半,半间用小〇隔开,内建一炕,为先生之卧室,余三间统通),没房租,屋主只得到学生之大小便,以为农作物之肥料。先生之薪水,以村之大小,学生多寡及村中经济情形

  • 文章讀書生活瑣憶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1期  作者:劉守法  出版时间:1987-01-01
    关键字: 私塾 小学 中学 高中 军训

    咬牙心痛的情形下,有这么多人外出求学,确是难得,这大槪是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激励吧。记得当民国十二、三年间,我村还有一所小学,我曾读了几个月的一年级,因为军阀互相杀伐,扰攘不堪,土匪打家刧舍,东掠西抢,迫不得已,学校停办了,依稀记得,校舍是在坤元叔祖的西院,学生合一、二、三、四年级大约五、六十人,校长是叔祖叔箴公,(现在台季洪叔祖的三胞兄)老师一位姓谢,(好像名俭斋)一位姓常,时间既短,年龄又小,只不过在学校充数而已,没学到什么。学校停办后,总不能

  • 文章涧头小学校友聚会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2卷 第4期  出版时间:1997-03-20
    关键字: 涧头小学 校友聚会

    山东来台同乡经常以不同的名义聚会,或以全省同乡为名,或以一县同乡为名,或以中学校友、小学校友为名,不一而居。山东峄县涧头镇中心小学同学,来台者二、三十人,亦常不定期聚会,并曾连续三年,每年捐给涧头小学奖学金一千二百美元。近月在台北聚会两次,一次十余人参加,一次二十余人参加,闲话家常,亲切热闹。本期封面之照片,系刑事警察局局长张友文先生退休聚会时所摄。

  • 文章厚重的「黃金板」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77期  作者:葉元章 出版时间:2000-08-10
    关键字: 童年 小学 戒尺 黄金板

    人的一生中,童年,总是最値得回忆的。「回忆儿时,高歌嬉戏,光景宛如昨」。这对每个大多数人都不会例外。不过,就每个人来说,无论是多么幸福,多么欢乐的童年,总也不可能没有眼泪。我的童年之泪,不是来自缺吃少穿,也不是来自其它什么不顺心的事,而是来自那一块又厚又重的「黄金板」。我八岁上学。虽说那时已是北伐胜利后的三十年代初了。虽说上的是鎭海北鄕有名的新式学校——轫初小学,但旧的一套仍未废除。小学生入学第一天,要拜孔夫子像,要向老师(那时叫先生)作揖(后来才改为

  • 文章忆母校弦歌小学兼怀良师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 第25期  作者:李又綱  出版时间:1997-12-25
    关键字: 弦歌小学 良师 追忆

    弦歌小学成立于逊清宣统二年,时値康梁变法维新,倡议废科举,兴新学之后,国内新学思潮,日趋热烈,惜皆限于大都会地区,吾乡地处僻壤,风气较为保守落后,仍留连于蒙馆私塾阶段,乡村子弟,接受教育,仍以读古书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幼学琼林,以及五经四书、唐诗宋词为主,而无法接受新式教育,当时地方老一辈通达仕伸及知识份子,有见于此,为因应时代潮流,有意倡办新学,但限于校址难觅及开办经费困难,乃由张寅曦、张海涵、张问簧、王端明等前辈发起,将金石桥附近之周氏

共243条记录 1/25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