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高陂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高陂的「忆子粄」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21期  作者:張達騰 出版时间:1985-02-12
    关键字: 高陂 忆子粄 思念故乡

    洛杉矶等地的唐人街,爱上中国馆子,仍然深爱家乡口味,这也许是乡土情怀的写照与诠释吧!凡是天涯游子,基于怀旧的心理,因此,常从那处寻到了自己的根。于我来说,亦不例外,虽然,离别乡井,倏然三十六载,历经多少风霜雨露,许多曾经喜爱的东西,都随岁月流过而失散了;唯有故乡—高陂的名产「忆子粄」,它给我的柔软香甜,却永远留在我的心底,它给我的温馨,犹如昨夜。高陂是吾邑南面的大门,韩江中流的重镇,甚多经贸越南、泰国、沙劳越的乡侨,一年四季,川流不息,返里省亲,必先经过高陂

  • 文章高陂瓷业沧桑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7期  作者:吳尚庚 出版时间:1980-12-30
    关键字: 高陂 制瓷业 历史发展

    广东省韩江中游、大埔县属的高陂鎭内十三鄕,都是丛山峻岭,极少可耕种的土地。居民除垦山种竹,运销潮州,汕头以外;另一收入,则为挖土制瓷,换取米粮及日用必需。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喜讯传到高陂,全鎭三百余家瓷器商店,买尽了鎭内所有的炮仗,店有多高,便挂多长的烧啊!烧啊!通宵达旦,狂欢三昼夜不止。店老板自谓:「昨天店里堆的是泥巴,今天都成了金元宝,你说高兴不高兴?」眞的!瓷器有销路的时候,一船一船送往潮汕,满载花花绿绿的衣料、尖尖白白的暹罗大米运回来,带给高陂

  • 文章罗永喜棍战高陂一条街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5期  作者:羅雪平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罗永喜 高陂 南少林 历史轶闻

    来到四十里外的高陂镇,心想木炭有个好价钱。「哥呀!这两担木炭能卖上几个钱?」弟弟放下扁担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听说上墟一担四个银圆,看看今天行情再说。罗永喜边说边用毛巾在背上擦汗。「早上离家时,爸爸说把木炭卖了家中等着要粮要盐,别忘啦!」罗永喜正要回话,身旁站着一位头大颈大身大肚大的中年男子手拍罗永喜的肩膀,说:「喂,老弟,这些木炭要卖吗?一担卖多少钱?」「是,是要卖的。上墟时一担卖四个银圆,今墟一样的价钱,怎么样?」「行!」那个老板模样的中年男子用手摸摸木炭

  • 文章高陂瓷器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卷 第4期  作者:黃軍書 出版时间:1972-12-31
    关键字: 大埔高陂瓷 窑厂分布 制作工艺 运销状况

    中国的陶瓷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微,外人至以China为瓷器之代名词。而古瓷名窑,代有珍品,近代以江西景德鎭所产者弋名最盛,而广东大埔之高陂亦有名于时,但在高陂的瓷器工业,究竟创始于何时,尙无法确定。就现有大埔文献所知,可能是在唐宋以后,尤其是宋室南迁,陶瓷制作技术,亦随着传流到了高陂。按地理环境而论,近因似系渊源于江西景德鎭,因为广东大埔客族,多于宋代由江西南迁,制瓷技术,亦因此传入高陂盛产瓷土之区。就制品而论,则以白瓷为主,亦有少数靑瓷

  • 文章风彩甚都的大埔高陂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6期  作者:田辛墾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大埔高陂瓷 彩绘瓷器 制瓷工艺 廖逊我 改良发展

    玉一般白,纸一般薄;磬一般响,镜一般亮……这是一位新西兰友人对中国薄胎瓷的赞语。大埔高陂烧制陶瓷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据出土陶瓷碎片考证,溯自宋代,高陂就已有了青瓷生产,产品有盘、碗、盏、碟、罐和双耳花瓶等。这些产品,里外施釉,浑厚匀称,润若油脂,亮似冰玉,已有相当高超的技艺了。但长期以来,却停留在单调的色彩和粗重的造型上,跟不上时代进步的发展要求。三十年代,在上海攻读陶瓷学的大埔人陆续还乡,他们提倡改进陶瓷制作工艺,特别是在产品造型和釉色画面的改良上

  • 文章高陂区属人事调查录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6期  作者:劉禹輪 出版时间:1979-12-01
    关键字: 高陂地区 人员信息 名单名录

    吾埔行政区,北伐前划分为三区,高陂属第三区(注:后又分为五区、八区),全区共十三鄕,人口男女合计近十万人,(系据三、四十年前统计),以韩江河流为分水岭,计东部十鄕,西部三鄕,民国以前,一般文化水准不高,邑人甚而有谓高陂乃文化沙漠之称,事实上又是怎样呢?擧例说来,淸末,政府开办户政,派员至陂市钉门牌,鄕人误认官府要抽人头税,以讹传讹,终引起东部若干鄕纷纷反对,于是一唱百和,各鄕民众出尽藤牌刀棍,纷纷到陂市,跟官兵混战一场,双方互有死伤,卒由县衙派勇前来弹压

  • 文章高陂龙江寺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5期  作者:謝如劍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高陂 龙江寺 佛家文化 历史建筑

    绮丽风光此见闻,龙江焕彩播氤氲。前观韩水翻波浪,后倚青山布霭云。俊彦高功宏庙建,众生大觉甘霖熏。禅门振革开新宇,三宝慈悲拔萃群。广东大埔县高陂镇龙江寺殿堂楼宇庄严华丽,雕梁画栋,双龙戏珠,容颜焕彩,为客家民族形式一厅两横建筑,左右有钟鼓楼;它地处「白玉城」,背倚青山,面临韩水,有韩江高陂大桥横跨两岸,周围林木滴翠,倒影蹁跹,帆影渔歌,风光旖旎,既是人们信佛朝圣的好去处,又是旅游观光的好景点。寺观焕彩佛心见龙江寺始建于清朝初年,由陂村庵边迁来至今已经历三

  • 文章客家古鎮初印象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50期  作者:曾佑平 出版时间:2014-02-01
    关键字: 高陂古镇 返乡游览 回忆外公 往事追述 思怀亲人

    蛇年正月初二,风清气爽,天公作美,小媳妇们大多按风俗回娘家省亲,而岳父大人一大早就邀愚婿我一同前往故土「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一带去拜会荣归故里的客家籍将领黄声云将军。途经高陂古镇上,置身于此,亲眼看到这个热闹非凡的客家小镇,我不免心生感慨。对于这个古镇,我慕名已久,当年这里曾是与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东潮州、佛山南海等齐名的中国瓷器名都之一,宋代以前此地就出产陶瓷,其盛产的「白玉瓷」更是国内一绝,蜚声海内外,故而此镇也得美名「白玉

  • 文章同盟会在大埔高陂的反清义举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林其惠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同盟会 大埔高陂 反清起义 拳馆 帮会组织

    一九一0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已在全国各地和海外积极发展组织,在先已一连串进行革命起义。广东在黄兴主持下,也在全省各地发展同盟会。当时由林修民(广州起义烈士)、谢逸桥、姚雨平等在梅县松口,通过体育会名义,吸收同盟会会员,并以此为中心,在粤东地区发展同盟会。以拳馆形式,从中发展帮会组织,在历史上已屡见不鲜,如白莲教、义和拳都是由此而兴起。当时有张友松在高陂成立拳馆;廖阿顶、林世基在乌槎设拳馆,从中发展同盟会员。一些同盟会员中的爱国华侨于回乡之便也大力

  • 文章船山竹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20期  作者:張應天 出版时间:1984-02-12
    关键字: 大埔县高陂镇船山村 竹子特产 经济与使用价值

    的风格,高雅的节操,是君子象征;有坚强的毅力,磅礴的气势,是勇者风格。所以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喜欢它,与松、梅同称为「岁寒三友」;士之俊逸者,引伸为「竹林七贤」,「竹溪六逸」以示标致。诗词歌赋予以赞美者,更充满简册。著名文人苏东坡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便可作为显例了。大埔山多田少,出产以竹木为大宗,竹之生殖力,不拘土壤肥瘠,只要有空气、阳光、水的地方,均能生长。我是大埔县高陂区船山村人,高陂竹是吾埔最大的资源,有「砍不尽高陂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