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新桥共返回2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悠悠倩影——万载龙河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6期  作者:王水寶 出版时间:2009-08-01
    关键字: 龙河 古代石桥 龙河的韵味 龙河晚渡

    长为二十米,宽为七米,称为「新桥」。新桥之名一直流传至今,人们多为只知「新桥」,而不知「龙河」也。将三孔龙河建成不久,遂为洪水冲毁,后由邑人谭钺独资修建。但总因水患,其总毁,后谭钺之子潭登龙重举其颓。直到清朝万历四年(一五七六年)五月,一场大水又冲垮了三孔龙河。当时的情况是:「龙河水横流,环邑怀壤,也荡没无存。」此时,在建时还发生了这么一个故事:谭登龙之子谭熜,为了把龙河早点修好,毅然以其母常氏纺织的数千缗,以及先君遗资以捐,修葺了龙河

  • 文章顺济门外顺济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68期  作者:靜江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顺济 泉州古代四大名 龙眼传说

    顺济同笋江遥遥相对,是晋江入海处的最后一道梁,位于泉州南门(即顺济门),连结新桥头和美街。它建于宋代嘉定四年(公元一二一一年),比笋江较晚,故俗称「新桥」。长一千多尺,头竖立两尊护石将军。此为梁式石,为泉州古代四大名之一。现面已扩建为钢筋混凝土。据说这座梁,当年建造时,由于水深流急,困难重重,不少人遇险,后经多年勘测,才找到了有利地形,筑造基石,工程相当艰难、巨大。美,是一个浮泛于绿波之中的小岛,一边系着顺济,一边繋着顺洲

  • 文章故鄉零訊

    来源期刊:《台北五華同鄉會會刋》 第13期  作者:朱漢華 出版时间:2003-12-01
    关键字: 故乡讯息 通讯设施 新桥腐竹 乡野趣闻 希望工程

    听我说话口音不像鎭上人,很有礼貌地回答:「我们鎭上华南村的邹志业一家六口,早餐吃了野蘑菇中毒呕吐、头晕、倒下,被邻居发现,报知村干部,迅速转报鎭领导,赶赴现场坐鎭指挥,因抢救及时,幸无人死亡。」人命关天,値得赞扬。新桥腐竹前景辉煌在我回乡吃饭的食桌上,几乎餐餐都有「腐竹」煮汤这一道菜,色泽金黄,味道鲜美,久吃不厌。「腐竹」这一味食品,是本县新桥鎭的特产,由于此地水质优良,自古以来,所制作「腐竹、豆干、腐皮」等豆制品,就有独特的品味与众不同。《梅州日报》有一则

  • 文章无锡拱已成历史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28期  作者:儀練  出版时间:1997-02-20
    关键字: 拱桥 虹桥 双曲拱桥 改建 中国集邮报

    中国邮电部于1978年11月1日发行T31『拱』邮票1套,其中5~2是无锡,面值8分。座落在江苏无锡市南郊的无锡县(l995年改称锡山市)周泾巷,横跨京杭大运河。该地原无梁,也无渡口。来往行人不便,农民种田只能自备船只渡过,大有『隔河千里远』之难。当时无锡县交通部门看到这一情况,立即着手筹备建,于1973年建成。形采用古代赵州的原理设计成『双曲拱』,这种结构轻巧、美观又节省材料,造价低廉,当时在国内是为一项技术革创造。建成后的

  • 文章都行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68期  作者:王元輝  出版时间:1978-09-30
    关键字: 驷马 天回镇 宝光寺 新都

    从成都到都徒步旅行一次,虽然是走马观花,也花了天半工夫;星期六午餐后起程,星期日傍晚返囘。出北门,里许,驷马,此二千多年前司马相如发誓「不高车驷马不过此」之也。又二十里,天廻鎭,此唐明皇幸蜀」「天旋地转廻龙驭」之处也。再二十里,都城,城内西南之桂湖,乃明朝大学士杨升庵之遗蹟也。桂湖紧接城墙,城墙上丹桂数十株,古意盎然,是否为杨升庵所手植,不得而知。都城西郊的寳光寺是成都平原中几大丛林之一,据说唐僖宗曾到过这里。庙貌辉煌,大雄宝殿屋脊上,高耸

  • 文章梅潭河上的彩虹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4期  作者:羅書禮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梅潭河 桥梁建设 交通发展 桥梁简介 新城建设

    间,环城相继建了六座大。其中五座横跨梅潭河,一座跨双坑水。至此,整个大埔县城与外界的联系可谓四通八达,极为便利。这为大埔城的发展规划、建设及城区的不断扩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兹将环城的九简介如下:一、杨梅田大:横跨梅潭河,是长上线的钢筋混凝土公路,联接县城(寨)和北岸杨梅田,全长一五三米,三孔,净跨三十八米、四十五米、三十八米,面宽七米,两边人行道各宽〇、七五米,由省投资三十八万,省公路局勘测设计和兴建。工期一九七〇年五月十日至一九七〇年十二月

  • 文章「天下无长此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2期  出版时间:1986-01-01
    关键字: 安平桥历史由来 安平桥结构介绍 安平桥新貌

    雨亭,的首尾各筑一楼亭,身两侧也砌了石栏,下开挖了水道,蓄以海水,安平「长虹卧波」雄姿再现。

  • 文章拜读「郑板与范县」文有感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3卷 第3期  作者:于愷駿  出版时间:1997-12-20
    关键字: 读后感 学者论述 郑板桥 新乐府

    版),我如获至宝似的,发现有篇「郑板与范县」的大作,更感亲切。因为我也写过「郑板在潍县」发表在中副上。但对郑板在范县的史料所知就不多了。所以我对该文一读再读,发现其中有段诗词,记载似有错误,不知有否更正过?特提出来就敎于诸鄕长、先进们,以免误导读者。查该文刊于第三页,载:「板眞正尽到了「父母官」的职责……他同情穷人的心肠,是别人不能企及的。脍炙人口的两首形容农夫织妇的五言绝句:『耕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

  • 文章寺访古迹

    来源期刊:《浦東》 第81期  作者:梁仁 菊洋 出版时间:1995-09-30
    关键字: 寺镇 古银杏 通津 上真道院 名胜 古迹

    米,北主干〇·九五米,东主干〇·八一米。一九八七年四月,有关部门在树周加砌围墙保护,如今郁郁葱葱,生意盎然。奉贤古银杏·通津·南北跨塘村下横径的通津,是一座单孔石栱,又称环龙,造于南宋丙子年(即嘉定九年,公元一二一六年),与古银杏同龄■■■■■■为青石所筑,南北用头各立石方柱 雕有石狮子。面中央有〇·八米见方的定心石一块,长一七·五米,宽二·六米,,高四米,孔径六·五米,是奉贤县现存最古老的石拱。通津经历了几百年风吹雨打,却巍然矗立,结构完整

  • 文章古风遗韵篁竹街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6期  作者:涂建騰 出版时间:2009-08-01
    关键字: 篁竹街 李觏 新丰 道情话文

    生志趣,或许,就将溪畔寄寓美好愿望的「篁竹」,赠予了这一方沃土吧。篁竹街是江西黎川县篁竹村中的一条古街,依河而筑,自畅园西向,与县城隔河相望,是连接县城和东南各乡村的主要通道,也是自赣入闽的重要驿站。据清同治《城县志》载:「篁竹街,始建于明代,位丰、横港二之间,有居民务农为业,间以渔猎。因村周遍植篁竹而名。」这是一条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古街,中间一条青青的石板路,窄窄地向前延伸,古街两旁是一座座古老而高大的旧式厅堂,和错杂分布的茶坊酒肆,厅堂外的高墙和古街旁

共20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