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教育建筑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立三堂記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62期  作者:王咨臣 出版时间:1995-10-01
    关键字: 立三堂 教育文化 历史建筑 楹联

    先君生我兄弟四人:長迪德、次迪功、三迪言,隱然有三立之志。故顏所居曰立三堂。 先君本農家子,篤志力學,通經史諸子百家,工詩文,善書法,有王右軍家風。清光緒十九年癸巳,應新建縣學試,補博士第員,復應鄕試屢荐不售,未克竟其用于世。于是以敎育天英才爲職志,數十年如一日,一時俊彥,如熊仲韜、健耘、季偉昆仲,皆出門下。亦課己子迪德、迪功、迪言,均將有成,寒門不幸,迪德、迪功相繼早世,戚戚然終世無歡容,及生迪諏,字諮臣始大慰。稍長授書,恆以「三立」爲訓。歲丙寅(一九...

  • 文章文明的切片 凝固的樂章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69期  作者:詹開遜 出版时间:1997-07-01
    关键字: 流坑村 历史内涵 古村落文化 建筑教育 村落布局 科甲鼎盛

    第一个就是董仲舒,流坑人至今也还自称为广川董氏。不过,有清晰世系可考的,是五代时居于宜黄的董清然,他的曾孙董合一家南唐时西来流坑,成为流坑董氏的开基祖,后被南宋高宗追赠为司徒。入宋以后,流坑董氏不仅人口繁衍,而且以科第而勃兴。北宋初年,各州县尙无官学,士人受教育主要靠私塾。这时,流坑的董文广抓住了北宋重文轻武之机,倾其积蓄,大办私塾,广育人才。难能可贵的是,自宋至清,流坑的董氏后人,一直没有忘记教育的重要性,书院文馆,不断兴建,家学师承,书声不绝。明万历十年

  • 文章梅香堂獎學基金管理點滴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15期  作者:王海靜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梅香堂奖学基金 创办管理 教育公益 蒋禩炆 建筑工程

    公元一九九0年,于阔别故鄕四十余年的叔父母第二次从台北回家探亲,他俩在村干部和我们的陪同下,走遍了村前村后,和鄕亲们促膝谈心,了解到村上有部分学生学业成绩好,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了;有的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借故不让女儿上学了。为此,叔父母认为「千年大计,教育为本」很有道理,尤其是我的婶母张丽云女士在台北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对孩子们充满著爱心,他俩毫不犹豫地拿出一万美金,建立奖学基金会。介于我在青年时代是该村的第一位鄕村女教师,对村内情况比较了解,便

  • 文章一位具前瞻性设计观念的建筑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91期  作者:吳光庭 出版时间:2001-01-10
    关键字: 黄有良 台湾建筑现代化 教育背景 校园规划 国民住宅 室内设计

    刮目相看的。黄有良则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的战后第一代「国产」建筑师。教育背景严格的说,建筑师是一种专业工作,用知识份子的角色来形容建筑师并不是很恰当,可是,当建筑师有知识份子的个性,建筑的实质设计表现企图将会更明显。以黄有良的背景来说,对其成长生涯影响最大约二位建筑师卢毓骏与王大闳,以我个人来看就是这种有知识份子情怀的建筑师,而这二位建筑师对一九四五年以来约合港建筑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卢毓骏早岁以「勤工俭学」之名赴法留学硏习公共工程与都市计画,回国后即着手

  • 文章永春地方掌故(續)

    来源期刊:《永春文獻》 第6期  作者:許潔泉 出版时间:1972-09-30
    关键字: 科举教育 房屋建筑 社会生活 风土习俗 宗教祭祀

    人目为小神童,过份夸奖,而今一事无成,益增愧怍,数日后榜发,家堂兄名列榜首,我忝居第三,但虽获录取,仍未报名就读,可见当时学校不振之一班。其他附城学校,有街尾新智、五里街金峯山侧有敎会创办之育贤、崇实两校相对峙,埔头有养贤,前溪有前溪学校、后来东门郑姓创立鹏翔学校,成绩颇佳,作育人材不少。房屋建筑永春居室,俗尚平房,甚少建高楼,屋之四周,先筑墙,外砌红砖,古式大厦,规格为三落两边护,即一连三进,两旁加盖护厝,如北门靑砖厝王姓便是一例,全座大小房间约在百间以上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