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抗日时期共返回2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日军侵占山西时期的鸦片政策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4期  作者:內田知行 出版时间:2004-07-01
    关键字: 抗日时期鸦片政策 管理政策 毒化政策 勿忘国难

    鸦片在日军占领区是其税收政策重要的一环。随着日军占领区的扩大,鸦片种植也持续扩大。但是此事的原始资料纪录很少,伪政府纪录大多散失,也极少有证言,回忆录等资料,因此这项硏究十分重要而难以着手。笔者虽然硏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华北,特别是山西的历史,可是从未接触有关鸦片管理政策的系统资料。一九九二年冬至一九九三年初,能够有幸初次接触到有关山西傀儡政府鸦片管理政策比较有系统的资料。本文中所指鸦片,主要指未加工鸦片,个别处海洛因、吗啡等精制鸦片。一、鸦片管理政策

  • 文章回忆抗日时期蒋经国先生在临川温泉督练新兵的二三事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2期  作者:劉儀 出版时间:2003-05-01
    关键字: 抗日时期 蒋经国 临川县 督练新兵 台湾政绩

    九江 刘仪民国二十七年夏天,蒋先生由南昌江西省保安处副处长职务调来临川温泉督练新兵,保安处长廖士翘(修水人),系老好人,保安处里的全权,都操在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侄儿熊滨的手里,他是保安处的少将参谋长,蒋有些看不顺眼,熊式辉怕露饀,借机会把蒋调开,那时正是抗日战争高潮时期,前线急需兵源补充,江西便成立了一个新兵督练处,督练第一、二、三、四,四个壮训团的新兵(全衔为江西省壮丁常备队训练团,全省有十八个团)。督练处的组织及人事:蒋经国为少将处长,柳昕(萍鄕人)为

  • 文章抗战时的故乡

    来源期刊:《浦東》 第26期  作者:程祥生 出版时间:1981-10-15
    关键字: 抗日时期的浦东 日军罪行 苛捐杂税 悲苦生活

    每當有人問起我的故鄕——浦東,只要他曾去過,莫不異口同聲說是好地方。因我在大陸上除去過上海外,從未去過其他地面,所以不知究竟好在那裏,可能是魚米之鄕、農產豐富,但災害甚少,男性大部去上海謀生,故家中收入較豐。且地處濱海,缺少港灣;河濱特多,因而交通閉塞,非兵家之地;免除了戰火之災,因受長期戰亂影響,工商農漁業均不發達,但比起大陸其他省份,則好得多了。抗戰期間,政府西遷,上海被日寇侵佔,工商凋敝,且受盟軍轟炸,我故鄕旅居上海人士,十之八九失業返鄕。因而收入...

  • 文章附錄:六堆忠義祠史略(恭錄勒石原文)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50期  出版时间:2014-02-01
    关键字: 六堆忠义祠 抗日时期 历史文化 堂庙重修

    新埤及里港之武洛等十余乡镇之广大区域,类多聚族而居结村自保,是以六堆之名见称焉。在悠久岁月中,频频与毒瘴猛兽,伏莽莠民作艰苦之鬪争。其间或因消弭暴乱,卫乡保家而殉难,或为抗御寇氛,守土救民而捐躯,死事惨烈,义薄云天。居民咸感其保障一方,有功于当时,乃为建祠立祀,追报于永久。迨清康熙六十一年,地方绅民遂择地西势,筑亭纪念,名曰忠义。乾隆间扩建为三堂大庙,巍峨壮观,且置产业,岁祭如恒。六十季前,光绪乙未割台之役,台民奋起救台抗日,普遍以义勇军方式,从事卫国保乡

  • 文章佛海茶廠的故事—李拂一與范和鈞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40期  作者:李路 出版时间:2010-12-25
    关键字: 佛海茶厂 李佛一 范和钧 茶叶发展史 抗日时期

    抗战形势的恶化,沦陷区不断扩大,激起了侨胞的愤怒,缅甸华侨组织了「叱咜合唱团」,加强宣传抗日救国。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前进。他们编辑出版《叱咜歌曲集》(当时驻缅甸总领事荣宝澄为歌集题写了书名),收集了冼星海等创作的抗战歌曲数十首,分发给缅甸各地的华侨学校和社团。一九三九年三月底,首次在仰光郊区「柔柔美里虎」(银禧大厦)举行的赞助中国红十字会救济祖国灾民的晚会上,「叱咜合唱团」演唱了冼星海的《流民三千万》、聂耳的《告别南洋》、黄自的《旗正飘飘)等抗日歌曲,博得

  • 文章抗战时期四川之兵工生产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68期  作者:方祖同  出版时间:1978-09-30
    关键字: 抗日时期 兵工生产 现代军备事业 抗日战争 军品月产量表

    整顿。民国十七年春,军政部次长张岳军(羣)先生兼代上海兵工厂厂长,归并上海炼钢厂,改进生产,首采成本会计制度,于一年四个月内节余公帑三十万元。更提请于军政部内设置兵工署,综管全国兵工厂,经于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正式成立。由先生以次长兼任第一任署长。另设兵工硏究委员会,亲兼主任委员,为硏究发展之策划单位。兵工署成立之后,致力重点:1.技术改进,2.整顿及增加全国兵工生产,3.新设各种硏究所,4.扩展兵工教育培植专才,5.统一武器制式,6.编刋兵工杂志及书籍。我国

  • 文章千古聖域青原山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26期  作者:楊斌元 出版时间:1986-10-01
    关键字: 青原山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五笑亭 六祖塔 抗日时期

    名家题字亦不少。抗日时期,政府为拯救江、浙、皖、鲁、豫等省,大批流亡后方靑年,特在靑原山创设国立第十三中学,藉以收容陷区流亡靑年,予以敎育深造机会。是时主持校务者,乃赣人留德柏林大学陈公际唐,彼为当时俊彦,深为士林推崇。彼对兴办敎育,志趣特别浓厚。该校有三大好与三特色,所谓三大好者,一为师资好,二为环境好,三为待遇好(学生全部公费,敎师薪资,较其他中学略高)。而有三特色者,一学生能吃苦,二学生富朝气,三学生肯用功。故该校自民国廿八年冬创校,迄抗战胜利第二年

  • 文章劉旭輝先生—生平事略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3期  作者:特載 出版时间:1997-02-01
    关键字: 刘旭辉 人物生平 往事追述 抗日时期 家世背景

    劉公旭輝先生,別字復之,民前五年八月十四日,生於廣東省大埔縣湖寮村。世代耕讀傳家,父頌常公望重鄉里,母李氏戚鄰稱賢,先生幼即聰穎,刻苦力學,在籍高等小學畢業後,農村子弟俱多無力赴縣城升學,亦農村社會風氣使然,因先生係首名畢業,故恩師羅慈威(卓英)將軍一再鼓勵升學,經獲南洋經商之叔父贊助,得能就讀縣立大埔中學,完成該校舊制中學之學程,仍以首名畢業。並得其兄棠華之助力,遠赴上海考入中國公學大學部,攻讀政治經濟,於民國十八年夏畢業,再考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學深造。...

  • 文章回國從軍憶往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13期  作者:郭添發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 回国参军 新加坡华人 抗日时期 部队生活 纪实回忆

    抗日战争,进入第三年时,旅居新加坡的华人社会,掀起了一阵阵回祖国从军的热潮。年轻人热血奔腾,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理念下,青年人于是放下书本,放下工作,纷纷投向祖国怀抱,参加抗日行列。当时桂林军校分校,在星招生。西南运输处司机奇缺,也在星号召,请司机回国参加抗战行列。黄埔一期李良荣将军,在闽发出号召,透过新加坡华人社会领袖陈嘉庚先生,登高一呼,闽藉有志青年回闽参加抗战行列,比比皆是,何去何从,一时感到难以选择。于是我就请教郑老师,他不加思索的说:「回

  • 文章民國川事紀要的體例和内容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49期  作者:毛一波 出版时间:1975-01-01
    关键字: 民国时期 川事纪要 体例 内容 抗日战争

    范围亦广。「纪要」于民国二十二、三年以来四川之勦匪、(共)裁军,以及参谋团入川坐鎭,记述尤多。而此,正是中央政府安定四川,打好抗日基础的准备工作。自然,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但地利亦可影响人心。故以重庆为陪都,为抗战根据地,而人心士气,愈战愈旺,且终于能用至仁去战胜不仁了。还有,我国的方志之为书,等于外人的「区域硏究」。(前几年有对专门硏究四川一地的美国敎授夫妇曾来访问四川文献月刋社)而一省的大事记,自是地方文献之一。旧说「方志为国史所资」,那麽地方大事编年

共26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