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抗日事迹共返回1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三尺龍泉七尺身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50期  作者:蕭紹彬 出版时间:2014-02-01
    关键字: 罗卓英 抗日事迹 淞沪会战 武汉会战 军功战绩

    日军成瓮中之,又深得当地老百姓大力支持,「精神奋起似刀枪,百万锄头上战场。」军民同仇敌忾歼敌二万余(上高抗战纪念馆数字),一时震惊中外,誉为第二个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指挥,歼敌数千。)罗将军欣然赋诗:「保土用能胆赫赫,歼敌欣看阵堂堂。」参谋总长何应钦以「抗战四年来最精彩之战」嘉勉。2011年4月2日,江西宜春市上高县隆重举行「上高会战胜利七十周年庆典」,中央、省、市、县、港、台领导及嘉宾近万人参加。重温历史,颂扬忠烈,激励来者,振兴中华。「此役成功非幸致

  • 文章胡阿毛傳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24期  作者:閔湘帆  出版时间:1982-11-15
    关键字: 胡阿毛 抗日事迹 诗词 追思怀念

    胡阿毛上海浦東汽車夫也,當日本軍閥侵略我國,製造事端著著進逼之際。民國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軍又發動九一八事變,席捲我東北各省,更進而陷熱河,擾平津,翌年民國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又發動一二八事變,日軍登陸淞滬,我政府當時決策,爲求積極備戰,長期抵抗,以謀最後勝利。故不與立刻開戰,但求多加準備以期多增厚一分實力,卽可多增加一分持久作戰的機能,故當時政府昭告國人,「和平未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不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日軍來犯,我軍浴血堅守,誓死不...

  • 文章清明祭祖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3卷 第1、2期  作者:李平蔭  出版时间:2011-06-01
    关键字: 清明祭祖 李汝标 抗日事迹 回乡探亲

    我的先祖父李汝标(又名汝镳,字扬亭,来台后易名锦文)老先生,原籍江苏省东海县二区西圩(现改隶沭阳县)人。去年十月我返鄕期间,在新浦的几次大型餐会上,主持人皆邀我在席间讲话,事经坊间媒体报导后,不少年长鄕亲获知讯息,前来询问有关我家来台后的状况,鄕亲们关怀,令我至为感动!今年清明节前后,偶然在〈海州文献〉的编辑台上,发现孙苏林先生的一篇叙事诗稿,内容是记述我先祖父李汝标老先生的抗日事迹。由于读来格外亲切顺口,特藉清明祭祖时,将孙先生的这篇诗稿持往先祖父

  • 文章抗日山懷古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7卷 第3期  作者:李岐岩  出版时间:1995-09-01
    关键字: 诗词歌赋 抗日事迹 怀古

    其一久慕名山贛縣行,緬懷先烈一登臨,遙思赤膽昭天日,景仰忠心泣鬼神,堂塔遠超史閣廟,陵園堪比岳天墳,英名不朽垂千古,遺澤恩波及萬民。其二巍巍鑄像立山巔,雄視神州氣象嚴,鐵馬金戈榮昔日,槍林彈雨憶當年,保家不惜頭顱獻,衛國寧甘熱血漣,誓死不忘民族恨,丹心一片奉黃炎。其三蘇北魯南任往還,國家存敗一身擔,愁雲慘霧遮天地,戰火烽煙遍宇寰,殺敵全憑刀影霍,捐驅那怕劍光寒,忠魂今日歸何處,浩氣長存抗日山。

  • 文章衆秀才釋碑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7卷 第3期  作者:張樹莊  出版时间:1995-09-01
    关键字: 秀才释碑 抗日事迹 抗日历程

    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日,日寇從連雲港孫家山登陸,突破了第八軍曾錫珪的防線,侵佔了連雲港。當天,日寇殺死我同胞八十二人,燒毀房屋一百八十八間,對中國人民欠下了又一筆血債。五月二十二日,五十七軍一一二師趕來支援,將日寇趕下了海。後來日寇又有幾次從廟嶺、墟溝、孫家山等地進攻,均未得逞。一九三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守軍撤退,日寇佔領了連雲港及雲台山—大桅尖。一九三九年農曆正月漢奸陶惠甫帶領四個人去連雲港迎接日本鬼子來墟溝。一九三九年三月四日,日寇佔領墟溝,至此整個連雲...

  • 文章關東軍侵佔東北農田記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6卷 第3期  作者:汪漁洋 出版时间:1976-02-01
    关键字: 沃野千里 农产丰饶 武装移民 抗日事迹

    概念:我国东北,有巍巍长白山脉屛障于东南;大小兴安岭起伏于西北,环抱一大平原,两大河流贯串其间,一为松花江;一为辽河,土地肥沃,万物竞生,农产丰饶,交通畅达(如附照(1)、(2))。就因为此,引起日俄两寇,百余年来觊觎垂涎,处心积虑,明暗图谋,使我国命运多舛,连年遭遇灾祸,终至赤色笼罩全国,以致民不聊生。(1)沃野千里泽惠土地的雨量,年平均三百到九百公厘,较之台湾省年平均降雨量二千四百多公厘,相差太大。是以,空气干燥,四季分明。土地总面积共约

  • 文章霍縣段愼五先生抗戰時期二三事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4期  作者:楊若愚 出版时间:1999-07-01
    关键字: 段愼五 生平简介 爱国学者 抗日事迹

    愼五先生,字子典,筆名竹園,一八九〇年出生於山西霍縣。幼年由父母教讀《四書》、《五經》,學業出衆,勤於思考,被視爲同輩中之才子。一九一四年考入山西大學,他和愛國師生一起參加反對袁世凱和日本帝國主義簽訂的《二十一條》賣國條約。畢業後,立志獻身於教育事業,曾任教於霍縣高級小學、臨汾六中太原國民師範等校。“七七”事變,先生在國難當頭的時候,送兒子士強參加抗日軍隊,英勇作戰,爲保護中華民族獻出了年青的生命。一九三八年二月,日本侵略者佔領霍縣後企圖利用先生在群衆中...

  • 文章第五路義勇軍作戰經過情形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王盛濤 出版时间:1976-05-01
    关键字: 义勇军 伉俪殉国 缴获敌机 抗日事迹

    讀民國六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版之「東北文獻」第六卷第三期黃恒浩先生所寫的「東北義勇軍四年」一文後,對其所寫的「鄭桂林人數爲最多,他住在綏中,始終未到過前線,是一個未打日本的義勇軍,長城戰時,入關改編爲正規軍。關於這一段的記載,恐怕作者有未詳悉之處;僅就我個人所知道的鄭桂林部隊於綏中及長城一帶作戰的經過情形,槪述如後,以爲作史者的參考。鄭桂林爲遼寧人,朝陽大學及東江講武堂九期步科畢業。與吳金鐸、崔景韶、郞喜昌、王耀武等人爲同期同學。其義勇軍創始於民國二十年...

  • 文章張為邦抗日事蹟

    来源期刊:《浦東》 第7期  作者:郭履洲 出版时间:1977-01-15
    关键字: 张为邦 人物回忆 往事追忆 抗日事迹

    二十六年冬,我政府自南京西遷武漢,必須於京滬杭三角地區,厚植敵後武力,一以牽制敵軍,一以收攬人心,着戴雨農主其事。因之獲悉浦東張惠芳其人,乃收編爲忠義救國軍獨立第一支隊,派張任支隊長。先以報務員周然、顧士豪建立電臺,與之通訊連絡,幷就其部隊實力,成立三個大隊,從此戰力日臻堅強,活動範圍由川沙發展至崇明,更進而擴展至蘇浙沿海,一時如火如荼,滬上有志靑年,聞風投效者,絡繹不絕,而盤據上海之敵,以浦東上海一江之隔,不容張部坐大,首先派一聯隊進踞南匯大團,不時出...

  • 文章抗日名將趙公武將軍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5期  作者:黃志環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赵公武 人物事略 抗日事迹 远征印缅

    趙公武(一九〇〇至一九五三年),原名世清,字懋森。大埔縣古野鎮古田村人。出生於敦厚樸實的農家。幼年時即與眾不同,與兒童遊戲常持竹木短棒,指揮作攻防城陣,進退有序;年少特立獨行,心懷大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所謂「虎背熊腰」、「南人北相」、「聲若銅鐘」,「立如松,坐如鐘」,時人謂「富貴之相」。及長,畢業於高陂仰文中學,為校長張琨階之得意門生。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國。時全國軍閥割據,為掃除革命障礙,建立革命武裝,黃埔軍校成立。趙公武毅然考入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

共15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