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小学回忆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年逾古稀憶「女小」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9期  作者:夏吟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女小 小学回忆 信息介绍 发展历程

    一九三八年丰城沦陷前,城内有三处完全小学:书院、文庙和女小。我于一九三一年随三姐入女小读书,当时三姐已上六年级,陈毅甫老师带她的语文课,记得她的同班同学有王玉贞、史兆贞、王若梅等人。我在女小一年级时,王印梅老师带语文课,还记得第一课的课文是:「人,一人唱,二人听,你说我唱,我说你唱得好……。」二年级是史孝文老师的级任,三年级是张志文老师的级任,四年级是陈启芳老师的级任。同班同学有史兆美、王心平、魏雪银、李克强等人。当时的校长是刘蔚云,教师有张敬民、陈毅甫

  • 文章敦叙小学令人难忘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6卷 第3期  作者:李華山 出版时间:1978-07-15
    关键字: 敦叙小学 往事回忆 校园结构

    敦叙小学的校址,设于宁鄕县仙凤鄕周家祠堂内。在那周围百里的地方,可以说找不出第二所建筑物能与其匹敌的。祠堂依山而筑,占地相当广阔,气势雄伟。屋后的茂林修竹和庭前的水阁柳榭,使得这一座古老的建筑物,更添增它无比的瑰丽。大门前,有一对半人高的石狮子,由于路过的人喜欢抚摸的关系,靠右边的一只石狮子耳朶,只賸下了一半。从这里可以想像出当年的盛况。在广场的东端围墙下,有一株三人合抱的半边古槐,苍劲的枝干,盘曲的生长着,有如一把大伞撑持在墙垜子上。传说,这古槐树内曾

  • 文章小学生活回忆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1期  作者:杜尚樸  出版时间:1997-01-01
    关键字: 小学生活 求学回忆 文庙小学 伙食团 校园布置

    搬回双高楼。租出去土地一半收回自耕。爸爸忙着请长工、买农具、买牲口、并请敎我们私塾的孙德贵老师做管家。(我们家叫老管。)自此我又挥别了城市生活,回到我们本村的初级小学。这时我们学校请来了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师刘广友先生。他身兼校长和校工二职。现在说起来那校舍大简陋了,堂屋三间较小,东间老师睡觉,正厅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是老师办公会客的地方。西间是图书阅览室,墙上挂著很多图书以及老师的绘画。对面南屋是我们的敎室,敎室虽然也是三间,却是又宽又大。学生有四十多人,分一

  • 文章就读抗日小学回忆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5期  作者:樊榮武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抗日小学 就读回忆 人生感怀

    赵承绶的骑兵师一部,分别进驻轩岗鎭及附近鄕村,并成立了两所抗日学校,一为抗日高级小学及一所民族革命抗日大学,召收附近县市失学流亡青年,父亲为了我的学业不至中断,不顾雨淋日炙,奔波劳碌,步行四十余华里,送我到抗日小学二年级就读(相等于现在的国小六年级),当时笔者年仅十二,蝉不知雪,在校的点点滴滴,依然印像深刻,教室内正面挂的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三位的肖像,各课老师多为由各单位调派兼任,也有的是自愿义务,体育老师听说曾任军职连长,晨操跑步,学生多感不支,因校园

  • 文章從兒歌<兩隻老虎>談起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2期  作者:席涵靜 出版时间:2008-07-01
    关键字: 克难小学 往事回忆 《两只老虎》 儿歌

    孙儿们唱着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朶,一只没有尾巴,眞奇怪!眞奇怪。」使我突然回忆起六十七年前:父母带着我住在那时山西抗战时期的领导中心「克难坡」的二新沟,是年我才四岁,在那黄土坡上走一段路,就是「克难小学」,教室三孔小型窑洞。洞内有黑板、简单的长条木桌和长板凳。那是给大一点的小朋友上课用的,我上的这小学的幼稚园班,同学只有四、五位小朋友,上课没有教室,只能利用校园的空地上课,幼稚班没有专任的老师

  • 文章群德小学零缣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1期  作者:劉志儼 出版时间:2005-08-01
    关键字: 宗祠 群德小学 校园生活 对联 往事回忆

    瑞金 刘志俨矗立于瑞金县城东门内一处的刘氏九族宗祠,建筑宏伟,空间宽广,环境清静幽雅。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应地方教育之需要,假此宗祠设立群德高等小学。创校人刘建章先生,新学正常出身的年轻人,学有专精,有为有守,为同宗长辈所器重。校长刘雅堂先生,已酋科拔贡,学问深博,道德高尙,为邑人所崇敬。继任校长刘惟甫先生,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热心教育,新思想新作风,为各界所仰慕。设校之初,纯为培育刘姓宗族子弟,其后开放各姓氏子弟入学,校名亦改为群德小学。校风淳朴

  • 文章懷琴城 憶童年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15期  作者:庾樓 出版时间:1993-08-01
    关键字: 琴城 童年回忆 塔前小学 演讲比赛

    他已穷人翻身,住在两楼两底的全新样板屋内,而我钱氏大院,片瓦无存,仅留下河畔数丈石岸,苍蒲塘碧水依旧,而人事全非,苍海桑田,不胜吁嘘。初小结业,负笈琴城,住先祖父安伯公家,当时常熟城内,学前塔前(后更名实验),及石梅三所小学,颇负盛名,我进了塔前小学,读五年善班,校长陈季常先生,戴着一副玳瑁眼镜,长袍马挂,颇有长者之风,级任季介生先生,仙风道骨,穿着一双不太合脚的皮鞋,走起路来叽叽呷呷的,上课钟响后,同学们坐定,听到皮鞋声和咳嗽声,大家安静得掉支针也能听

  • 文章回忆我的小学生活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0期  作者:孫敦軾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小学生活 常店小学 抗战胜利五十周年 求学回忆 国语课

    我的故鄕在江苏丰县常店村,我读的小学前身是私塾。淸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流风所及,家鄕各地私塾于民国初年,先后改为小学堂、小学。本校在民国九年九月,由私塾改为「私立昭勇小学」,民国十五年改为「丰县县立常店小学」。我的小学生活,因受战乱的影响,分为前后两段读完。前段从入学读一年级起,到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战火蔓延到苏北,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日军陷我家鄕,学校停课止。那时我读四年级。辍学两年后再从四年级读起,到六年级毕业为后段。前后两段共七年,如果加上

  • 文章新浦私立齐鲁小学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2卷 第2期  作者:徐一德  出版时间:2000-06-01
    关键字: 齐鲁小学 新浦风貌 人物回忆 教育发展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浦地区的小学,为六年「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一校初、高小俱备的称完全小学,初小单设的称初级小学。初小阶段为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的国民小学的经费,当时政府仅给少量补助,大部份自筹。仅管初小阶段是义务教育,但入学率低,失学儿童众多。一九二九年,新浦山东同乡会出资,创办一所初级国民小学,校址在同乡会院内。一九三八年四月,日机轰炸新浦,次年三月日军侵占新浦,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学校停办。一九三九年,新浦一些评剧票友(评剧业余爱好者

  • 文章分水小学风风雨雨七十年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2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2002-06-01
    关键字: 分水小学 往事回忆 校史变迁 教育贡献

    县长沈振家批准,在小宋庄创办一所初级小学。因为小学南临分水龙王庙,又座落分水鄕,故命名为分水初级小学。一九三一年春建成,有南屋四间,北屋四间,西屋五间,均为草房,无院墙。校舍风格特别,屋两山头为一簷坡,当地群众称之为「道士帽」。亦于同年春正式开课。新到任之县长严锡九在第一区区长荣家书、鄕长郝瀛洲陪同下,亲临开课仪式,耿振鹭、晏泽淸诸鄕绅亦参加开课典礼,校长陈寿彭致词。校址位置适中,方便周边学生就读。沭河西陈渡鄕之唐圩、曹圩、赵庄、晏湾、卢巷和扎南鄕之刘圈、张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