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回忆儿时共返回2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馬公·鄕愁

    来源期刊:《蕭縣文献》 第3期  作者:孫英善  出版时间:1986-02-01
    关键字: 马公岛 山东孤儿 回忆儿时

    離開了馬公已整整三十二個年頭,在這漫長的歲月裏,無時不在魂牽夢繫,思念着這個曾經居住四年的小島。從初中一年到高一,這段「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金色年華,就在那裏度過的。今年初,趁着回臺北之便,邀着當年的流亡伙伴玉法兄,在松山機場搭上華航的空中巴士,只需三十分鐘的飛行,就到了馬公。走出了機場,登上張大哥的座車,直向鎭內駛去。寬廣平坦的柏油路上,各類型的汽車如風馳電掣般的交錯飛過。在我腦際中,總忘不了那三十年前凹凸不平的碎石子路,牛拉的兩輪農車踽踽而行的情景。沿...

  • 文章淸明时节忆儿时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43期  作者:章安平 出版时间:1979-04-01
    关键字: 清明节 回忆儿时 扫墓祭祖 松江稻作

    掃墓,松江人叫做「上墳」,從淸明節上一天的寒食日開始,延續約半個月,到時候叫做斷淸明,不作興再上墳了;松江人的祖瑩除了最近的在新東門內的萬年公墓之外,其餘都在四郊,遠的可達靑浦,或金山縣境;而且上墳時也許有近親參加,曆代祖瑩又分好多地方,我想所以有半個月的時限,其故在此。上墳時如果是埋葬未滿三年的新墳,那末除了應有的祭典之外,還得有親屬中的婦女在墳側啼哭一陣子,假如是年輕而情深的寡婦,可能哭得死去活來,聲調幽怨,措詞凄惻,聞者也可能爲之酸鼻;松江人稱寡婦...

  • 文章心向母親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卷 第1期  作者:楊修之  出版时间:1980-06-01
    关键字: 母亲 儿时回忆

    母親黃臉單眼皮左眉贅着一粒黑痣嘴不算小有兩顆微突的牙齒沒有腰身線條手也不怎麼柔白纖細幼時纒過又放掉的脚穿過的鞋總是歪歪地用評審的觀點母親並不美麗然而在我心裏她永遠是世界上最親最愛的人而且永遠無可代替母親慈藹的目光看顧我 給我安慰溫良的話語叮嚀我 給我鼓勵孕育我生命的地方便是她那胖胖的軀體手 撫摸扶持我不知幾千幾萬遍爲我而走動的脚步加起來也不知有幾千幾萬里最是她所操過的心無從數也無從計而我 爲母親做過些什麼呢一想起來就慚愧吮吸過她的乳汁流淌着她的血液儘管是涯角...

  • 文章儿时——庙会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卷 第1期  作者:朐陽客  出版时间:1980-06-01
    关键字: 儿时回忆 庙会 农具 特产

    初夏日当头,无风汗自流,碧霞宫外景,为我梦中留!幼时读过诗,非常喜爱诗中景物,从不敢写诗!以上二十字,只是即景回忆,盼鄕长们不吝赐敎。东海城外西南方约里许,有座白虎山,后更名为「白璧」,此山的石头是灰白色,远看确像一只白虎因而得名,山下碧霞宫虽不是名刹,但面积不小,分前后院,面南背北,进大门有戏台,称得上雕梁画栋气派雄伟!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庙会即在此,忆及儿时上元节后,就盼着此日早临,家鄕气候四季分明,该冷的时候冷;该热时就热,绝不会突然间冷热无常,四月

  • 文章憶述家鄕童年的玩意——關于動物部份——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2卷 第3期  作者:王光臨 出版时间:1980-03-25
    关键字: 童趣 儿时回忆 斗蛐蛐 斗鸡 玩具

    童年爲人生的黃金時代。在此時期,兒童充分表現出好玩的天性。所玩的種類繁多,因時代與地區之不同,而玩意也有別。茲將本人至今記憶猶新的家鄕一些動物方面的玩意,追述如後:一、螞蟻大戰螞蟻是一種聚族而居的小動物,富於合群性,戰鬥性;大槪有黑色與黃色二種,有嚴密的組織,統一的指揮,大的爲王,發現食物,或遇有敵人侵犯,便馬上報告蟻王,蟻王便率衆奄勇應戰,或合力搬運食物,都是浩浩蕩蕩,萬衆一心,前仆後繼,死尸累累。兒童卽利用螞蟻此種特性,故意堆置食物,尋找黑黃兩種螞蟻...

  • 文章童年跟母親赴喜宴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9期  作者:謝芬德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喜宴 牵娘子 听房 儿时回忆

    很是愉快的经过和见闻,也是美好的回忆。故鄕啊!亲友啊!改革开放以来,枣阳传统的喜庆习俗一定变了样,进步了吧?谢芬德写于二〇〇〇年十月

  • 文章前甌海道道尹張宗祥長女憶童年在溫州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6卷 第4期  作者:張珏 出版时间:1990-10-10
    关键字: 张宗祥 女儿 儿时回忆 祭孔大典 北伐战争

    我省海寧張宗祥,字閬聲,號冷僧,生於一八八二年,卒於一九六五年,為近代大學問家,是魯迅、許壽裳蔣百里的三、四十年契友,一九二五年初,他由省教育廳長調任甌海道最後一任道尹。他的長女張玨,現住上海,年已七十七歲,曾任全國兒童福利會秘書,最近因溫州文史工作者胡今虛之約,特撰寄本文,瑣瑣憶述童年隨父親在溫州生活的情景和我鄉早年的風習,頗饒情趣,想當爲本刊讀者所喜愛。(編者附記)

  • 文章儿时昆明年景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6期  作者:李淑英  出版时间:1996-12-25
    关键字: 昆明 年景 儿时回忆 风土习俗

    头,主人拱手三还礼,又是一些吉祥道贺的话,退到街中央,开始舞动翻滚。店内先生学徒撑著爆竹,拿着花筒,向舞动的龙队跟随施放。炮停花息,龙队的领队再到店内道谢,双方客气一番,主人必定说:「明年请早。」儿时点滴记忆,聊供茶余一哂。

  • 文章楡樹錢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8卷 第1期  作者:王良 出版时间:1977-08-01
    关键字: 楡树钱 故乡 松辽大平原 古榆城 儿时回忆

    落的榆树钱,扫在一起,撒在浅沟里,覆上一罾薄土到七、八月时,便长出一行行的绿油油的嫩苗。再经过一两年对的发育,便成了榆树墙。加人工修剪之后,更为整齐而美观。这些虽然都是鄕下儿时的小事,只有在东北的中、北部,才有这种的享受,尤其故鄕昌图,榆树特别多,所以昌图的土名,叫古榆城,也叫榆树城子。昌图八景中的「榆岭莺声的榆岭和王寺归鸦」的王寺,榆树特别高大,而且又是名间遐迩的风景区。笔者家中的老宅院周围,都是大榆树,所以从小对于榆树有一种偏爱。迄今离开故鄕已经三十年

  • 文章懷念吃巴巴的日子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1期  作者:熊光勛 出版时间:1981-12-25
    关键字: 巴巴 制作工艺 传统习俗 儿时回忆 思乡

    自從離開故鄕,就沒有吃過巴巴。每當看見小攤上賣粟薯(糯米作的外皮粘糖拌黄豆粉),腦海裏縈繞着家鄕吃巴巴的情形。在農曆十月初一,是祭牛王酬勞耕牛的傳統節日,在這歷代相傳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在忙着打巴巴供奉牛王,藉以酬勞一年來辛苦的耕牛。還要把巴巴粘在牛角尖上,牽在井邊讓看看角上有巴巴的影子。作巴巴的方法很簡單,糯米下水淘淸潔,將水分濾乾,然後倒在蒸籠裏蒸。打老遠就嗅到一股香噴噴的味道,生米己經煮成熟飯,倒在臼裏樁,樁爛得像棉絮,倒出來揉成一個一個的圓巴巴。首...

共20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