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兴学共返回2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捐资兴学的外省客在汉中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81期  作者:崔永德  出版时间:1991-01-01
    关键字: 捐资兴学 档案资料 历史

    十五年,有浙江宁海人方孝儒,任汉中府府学教授(相当于今日教育局长),方与宋濂同为元末翰林大学士,精通五经,文章富胆,工于书法。明朝初年,合著元史二百十卷,享誉全国,流传至今。这样的一位儒学大师,为什么要从富饶的江南来到交通闭塞的汉中?无从查考,据说还是方自愿请求的,乡人说是汉中风水好有福气,方一到汉中,改革教育,提倡兴学,身兼教育主官,亲自开堂授课,供应书籍,不收分文,捐出全部薪金,奖掖后进,造就人材,为整个陕南教育事业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如此好官,千载难逢

  • 文章东台蔡映辰兴学始末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3期  作者:夏敬庸  出版时间:1974-02-02
    关键字: 启秀小学 蔡氏女学 创兴学校 永久捐入各校

    二百三十七名,在校生徒仍常有四百余名。管理训练敎授,均切实讲求。民国成立以来,启秀高等小学改名为巿立第一高等小学,启秀初等小学改名为巿立第一初等小学,西区小学改名为巿立第三初等小学,南区小学改名为巿立第四初等小学,康庄小学改名为巿立第七初等小学,浒陵小学改名为巿立第六初等小学,其余私立各学校,仍仍照旧继续进行。又因邻境角斜地方,兴办小学之难,曾于淸宣统元二年,代为筹划一切,代任校长,成立初等小学二所,此蔡映辰创兴学校之事实及成绩也。按栟茶滨海,贫薄殊甚,公款移拨

  • 文章创业兴学 造福桑梓——台侨胞顾怀袓先生一家捐(投)资办学侧记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0期  作者:殷志耕 潘世卿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顾怀祖 台湾侨胞 捐资办学 创业兴学

    射阳籍台侨胞顾怀袓先生一家情系袓国教育事业,先后在家乡捐资,投资一亿多元人民币开办明达幼儿园、明达小学、明达双语小学、明达中学和明达学院,建成了明达系列学校,促进了苏北地区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顾怀祖先生2119年4月出生于阜宁汇水乡,后随父亲迁居射阳河南岸仁水乡,即今通洋鎭。5419年随国民党军队渡海去台湾。顾先生步入不惑之年始致力兴学育才,在经办实业的同时,自己也忙里偷闲,刻苦攻读,取得了淡江大学商学学士学位。8915年11月

  • 文章刘珍鉴为故鄕捐钱捐屋建校兴学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5卷 第4期  作者:曾伯加 出版时间:1990-03-20
    关键字: 刘珍鉴 河洼刘庄 捐钱捐屋 建校兴学

    解严之后正当有许多人千方百计正在硏究如何赚「大陆财」之时,八十岁老人刘珍鉴却省吃俭用,把钱捐给贫苦故鄕建学校,由幼稚园到职业学校,还设奖学金,故鄕人为感念他,不但为他立碑,还以他和太太的名字为学校命。八十岁的刘珍鉴住新竹市延平路,是少年监狱退休的总务科长。如今每星期还到生命线値班二天当义工,也是长靑服务社的创始社员之一。刘珍鉴为善不欲人知,昨日在记者访问下,透露回故鄕兴学的经过。淸瘦的刘珍鉴是山东省聊城河洼刘庄人,十九岁那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校,还未

  • 文章范仲淹泱泱抱負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龔弘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范仲淹 政绩 治水 兴学 人物传记

    知遭受地方上短视者反对,他坚持主张修筑。其间他曾因母丧离职,但工程未停。一年后堰成,水潦之患顿除,数百里内人民蒙利。他后来谪知苏州时,为使太湖溢水导入大河而归海,曾疏浚五条河渠,亦遭地方上既得利益的私心士绅强烈反对。他说:「与其蹉跎岁月,不如劳民一时,大家来凿河浚川,而免百年水患。」果然五河疏浚完工,太湖区水患不兴,百姓讴歌,范仲淹凡事大处着眼,不但坐而议,而且起而行。他以后在政治上的作为,从他善治水一事上,已可知其一般。兴学有成 内调馆职他在商邱守母丧时

  • 文章白手起家与捐资兴学的叶澄衷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0卷 第8期  作者:王杰謀 出版时间:1978-08-06
    关键字: 叶澄衷 捐资兴学 平生事略

    在淸季光緖年间,我国内有三位贫民出身,而又孜孜捐资兴学育才的知名人物,那就是:叶成忠、武训、杨斯盛三人。在「淸史孝义传」和「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对这三人都有简略的记载。武训是山东省堂邑县人,乳名叫「粘磨」,人称武七。幼时以乞食为活,稍长自痛身世遭遇之坎坷不幸与不识字之苦,故而下定决心立志以行乞兴学;以三十年的漫长时间,积赀达万余串之钜,营田产至数百亩之多。在山东省内的堂邑、舘陶、高唐、临淸各县,都设有义学。山东省的官吏自张曜、袁树勋以次,均旌赏他的义行

  • 文章新竹紀遊雜韻并序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46期  作者:文守仁 出版时间:1974-10-01
    关键字: 中兴学术研究会 青草湖 郊游 新竹市

    甲寅秋,中兴学术硏究会擧办郊游,八月二十日风讯初解,溽暑全消,发自台北市,访淸华大学,午憩新竹市,遂至靑草湖,同游促归,未尽兴也。不用愁风雨,连镳及此辰,平畴初极目,爽气已迎人。远浦秋容澹,分畦晚翠匀。樊迟学稼意,深悔未躬亲。似闻恢旧绪,鄞县独焦唇。却步难为国,迎头应竞人。(淸华复校,当时敎育部长鄞县张晓峯氏持之极力,此二句为张氏在立法院一再报吿摘要也。)絃歌仍胜境,草树得华春。那识圆明水,涟漪照蹙颦。雉堞还寻处,岿然独此门。风沙今作静,竹堑事无痕。细

  • 文章「點石成金」雪廬公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1期  作者:蕭紹彬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雪庐公 兴学育才 民间传说 因材施教

    旧时,湖寮兴学育才名师,有「东山雪庐,西岭小隐」之说,东山雪庐即在岭下石子屻设馆授课的雪庐公。他教书不拘泥于形式,善于根据考生特性,因材施教。石子屻多巨石,他把每个学生指定为某石,待学生长进后,为其披红挂绿,差不多每块石头都受此殊荣,时人誉为「点石成金」。传说百侯杨某官居高位,其孙四岁能诗,八岁善文,誉为神童。深得杨某喜爱,窃思「龙孙」他日必高中光宗耀祖。光阴荏苒,弹指不觉二十春秋,出乎意料,孙子竟连秀才都考不上,杨某百思不得其解,便欲请名师。其对湖寮

  • 文章徐汉三伉俪助滨海兴学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7期  作者:本刊  出版时间:1999-02-01
    关键字: 徐汉三 捐资兴学 八巨中学 振东中学

    洗衣服、卖报纸,甚至捡破烂为生,度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艰苦岁月。民国四十七年长女出生,取名芳敏。二人晩年得女,欣喜若狂,女儿聪慧过人,从小学到国中、高中皆名列前茅。民国六十五年考入台湾大学,其后连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副教授。二老晩年衣食住行医疗均有女儿负责。所以二老将一生劳苦的积蓄捐出,效法武训乞讨兴学、拾荒兴学的精神,捐出美金四万元,敦请滨海县人民政府,将之分赠八巨中学、振东中学,各建教学楼一栋,如今落成,造福家乡子弟。(注:捐赠滨海县八巨中学)(注

  • 文章丁日昌建設台灣的政績和精神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5卷 第1期  作者:張放  出版时间:1995-03-30
    关键字: 惩治贪官 促进经济 免除杂饷 重视兴学

    任事,凡所措施,皆勇往不缩。」他在台湾短暂的时间,注重调查民间疾苦,力求革新,所以有显著的优良政绩。他看出台湾杂饷繁多,穷民苦累不堪,深表同情,上奏淸政府自光緖三年(一八七七年)起,永远免除台湾府属的杂饷,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安定了社会秩序。丁日昌重视兴学敎化,他视察后山一带义塾十六所,遂下令在僻远地区增设义塾,以广敎化。并且对优秀师塾和学童酌加奖励。他主持台湾的岁试,选拔丘逢甲为秀才,并赠给他「东宁才子」印章一枚。后来丘逢甲为台湾做了重要贡献。丁日昌对于

共20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