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产物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揚中縣概述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2期  作者:姚卓  出版时间:1977-05-15
    关键字: 扬中 沿革 人文 产物

    在北伐前,仅初级小学二十所。完全小学一所。至民二十年后,各乡各镇,初小完小,指不胜屈,继之而中心国校亦散布各处。并设初级中学一所。迨推行强迫敎育,妇女中亦无文盲矣。产物扬中大宗出产为稻麦,六十方丈地,勤农年可获稻量六百市斤、麦量三百市斤。年供本县自给外,尚有余粮向外推销。产品除稻麦外,中间杂有豆、棉、芦穄、玉蜀黍等,蚕茧春秋两季,收获亦丰,桑麻满野,绿荫蔽天。果品桃梨占多数。余如李杏枣等亦有之。瓜类南瓜、王瓜、菜瓜最盛产,无戸不有。余则丝瓜、香瓜等,亦间有点

  • 文章浙東名產—海蜇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54期  作者:金禮門 出版时间:1971-04-01
    关键字: 家乡产物 海参 海蜇

    一、寫在正題前面—我與同鄕一席談「寧波同鄕」第五十一期裏刊出家鄕名產「寧波老鮝」後,有好幾位同鄕相逢時,談起這篇文章,很合他們胃口(閱讀興趣)。寧波老鮝,凡屬寧波人在家鄕時,是經常吃到的物品,旅居在臺凡四十歲以上的寧波同鄕,大都是耳熟能詳,由於這篇文章,寫得淺近,讀起來有他鄕遇故知,倍覺親切之感,問我這篇文字,是否出你老兄之手?並說希望「寧波同鄕」以後多寫一些這類家鄕物產的文章,亦好使我們囘味一下濶別以久的家鄕生活的情趣,實有無窮意義。內有一個姓項老鄕,...

  • 文章同安簡介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10期  作者:郭經南  出版时间:1984-01-01
    关键字: 同安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人口产物

    山、民安、侯牧、集美、前场、海山、角尾、六甲、鼎尾等鄕公所。鄕鎭之下又设保、甲,此系地方行政槪况。㈢人口产物全县人口,抗战后约近三十万人,旅外人口,仅分布南洋群岛各地侨胞,虽无详细数字可查,槪略不下数十万人,系福建省有名侨鄕之一,人民勤奋淳朴,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惟一、二区稻田稍缺,多以旱地农作物为主要粮食。糖、稻、麦、花生、蕃藷、龙眼、菓菜、牲畜及近海鱼鲜,蚵、文昌鱼、浒苔及其他海产等为多。并有大宗盐产及土产供销外县市,甚至外省及南洋各地。㈣四大特色一

  • 文章認識溫州(二)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卷 第4期  作者:達郁 出版时间:1985-11-15
    关键字: 温州 面积与人口 产物 交通

    带鱼为最。水力—瓯江两岸皆山,水位落差大,水力丰富,可供水力发电。矿产—平阳之矾山及湖笞产铝矾土,储量二十亿公吨,可制明矾石一千七百万公吨,是我国最大矾矿,产量全国第一,为世界最大矿之一。其他—出口产品较有名者,计有:伞、瓯绸、药品、菸草、獭皮等。[2]五、交通由于温州靠海,对外交通以海运为主。永嘉在瓯江南岸,距海口三十公里,可通汽船,出口有茶叶、鲜蛋、木材、皮革、草蓆、柴炭等[3]。温州为东南丘陵区海运之起点,该区产物均从温州港输出[4]。清德宗光緖二年

  • 文章憶寧夏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06期  作者:顧福漕 出版时间:1985-09-01
    关键字: 宁夏 贺兰山 黄河 产物 回忆往事

    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曾到当地视察,对于渠川与闸门之施设,叹为观止云。产物咸:宁夏省中,有一咸池县,即因该县中有一咸池而名。又因此咸池,专产咸而名。此咸池之周围约二十四华里,池中之咸水,终年不涸,人在池边,用长柄斗,取出池中带泥之水,倒在池边岸上,翌日即成为白色之咸块。人此如沿着池边继续前进不断捞取,到了一固,再继续去捞采,周而复始,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也。宁夏省人之用咸,全赖此咸池所产而供给之,此咸池之产咸,与四川省取咸井之水,还靠赖其旁之火井烘干之而成咸,则

  • 文章大少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16期  作者:華明 出版时间:1993-11-01
    关键字: 大少 大少爷 生活优沃 旧时产物 应景活动

    嘴中也朗声浪调的唱出经文,其舞浑美,其乐幽雅,道士们是以虔诚的心步罡踏斗,对着神案前的黄裱纸喷雾掐诀,法事完毕,传经开始,于焉大少们出列两旁,或长袍或外罩马挂,或外穿曲襟背褡,由老道手持白巾覆的黄裱纸经文双手传递周大少,周大少恭奉吴大少…,老道口诵经文,大少及道士们随声附和,经文传叠至经炉、焚化经文,上达天听,可使亡魂早登天庭。由于大少们的参与,灵验显注,法事完毕丧家有水酒招待薄礼相赠,大少是做了一次德行。大少是一个旧时代的产物,抗战前后已趋式微,改朝换代后

  • 文章黑臉媽祖根在同安

    来源期刊:《同安》 第73期  作者:陳金城  出版时间:2000-10-01
    关键字: 黑脸妈祖 根在同安 始于嘉靖年间 黑脸之解释 同安抗倭产物

    二十一年(一五九三年)由漳浦退休官员林士章从湄洲请回漳浦祀于海坛家庙。又引台胞林瑶琪文章说:「开基妈祖金身在漳浦乌石,台湾信徒如要朝拜金身,应到乌石来。「言下之意,台湾黑脸妈祖之根在漳浦。笔者认为此论大违史实而难于成立。其一,如此所述,银同妈祖之黑脸有其特殊之历史成因,乃嘉靖间「以阴兵击贼,脸色尽紫」之故,是同安抗倭的产物。不知乌石妈祖之黑脸得之何典?经调查湄洲祖庙自宋迄今罕见雕刻黑脸妈祖之记载与实物,而是一贯以肉色粉红脸装饰著称,焉知乌石妈袓之黑脸黑皮肤不是

  • 文章毛靴筒的溫情歲月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96期  出版时间:2012-11-25
    关键字: 毛靴筒 历史产物 施宝娣 保暖透气 老手艺

    转载自武进日报)毛靴筒是一种鞋子,由芦花和稻草扎成,穿上它既保暖又透气,就连不少医生都推荐脚气病人穿着这种鞋子治脚气呢!这种鞋子是武进区郑陆鎭一带的特产,制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五百年前的清朝。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毛靴筒作为一种特定历史的产物,已经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几番周折,才找到该鎭唯一至今还在制作毛靴筒的老人——七十七岁的老太太施宝娣。六岁学习制鞋手艺家住郑陆鎭宁河村邹家村民小组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