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民间传说共返回1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古老的灌河及其傳說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8卷 第3、4期  作者:周前 正屏  出版时间:2006-12-01
    关键字: 灌河 民间传说 历史发展

    灌河,又名潮河。位於海州灣東南部,古黃河之北,是一條古老美麗而又神奇的天然潮汐河道。這條河水深,岸線穩定,三千噸至六千噸級的輪船可隨潮進入,素有東方良港之稱。灌河,屬淮河水系,由鹽河向東,經新安鎮、大三岔、響水口、陳家港、小蟒牛,至燕尾港入海,流經連雲港的灌南、灌雲龢鹽城的響水三縣兩市,主幹流全長七四·五公里,可終年通航。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灌河經歷了歷史龢自然變遷的嚴峻考驗。早在十六世紀前,灌河就變成為分黃、淮洪水入海的一條支流。到十九世紀的中期,黃...

  • 文章禹門三橋話滄桑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8期  作者:李呈祥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禹门口 发展历史 民间传说

    禹門口滔滔黃河天險之上,由北往南依次飛架著三座橋:鐵索橋、公路橋、鐵路橋。置身其間,撫今思昔,不能不使人贊嘆昔日大禹治水之神功,不能不使人贊嘆今日建設之神速。禹門又稱龍門,位於山西省河津市與陝西省韓城市之間的黃河出晉陝峽谷處,山險河急,風景絕妙,唐代大詩李白有「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之詩句。這裏兩山對峙,壁立千仞,河流其中,形如門闕,故稱龍門。「鯉魚跳龍門」,過者爲龍,不過者暴腮而還的故事即源於此。據《水經注》載:龍門「爲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

  • 文章遥憶吃槓子饃的日子(下)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45期  作者:李立初 出版时间:1989-07-10
    关键字: 名胜古迹 人个回忆 故土追思 民间传说

    五西安,古名長安,爲我國六大古都之一,它不但是一個古老而又著名的帝王之都,同時也是我國西北第一大都市。它有歷史,有文化,有很多名勝,更有數不淸的古蹟。它位於渭河之南,秦嶺北麓隴海鐵路上,關中平原的中央。灞水、滻水濱其東,皂河瀕其西,形勢險要,物產富饒。自周、漢以迄隋、唐諸朝,均以此爲國都,歷千餘年之久。民國肇造,自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國民政府建都南京以後,西安卽與南京、上海、廣州、漢口、北平、天津、瀋陽、哈爾濱及重慶等城市,先後陸續劃爲直轄市,由行政院直...

  • 文章家鄕的水與水神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29期  作者:毛一波 出版时间:1965-01-01
    关键字: 四川 釜溪河 水神 民间传说

    四川一省位我國本部的西邊,蹲處於康、藏、靑大高原東崖之下,屬於長江上游。長江主要支流十一■■■■■■■■■■■■■■■■■■■■■■是也,故有人說四川之名即由此四江而來。(參看正中本:四川新地誌)我的家鄕屬富順縣的沿灘場,靠榮溪邊,榮溪爲沱江兩岸支流之一,俗稱井河,又叫釜溪,溪本比河小,而幅狹水淺,灘險也多。這一條溪是由自流井運鹽出外的要道。先經過仙灘,沿灘,詹家井到鄧井關以南注沱江。榮溪源出仁壽縣境,先經過榮縣的貢井才到自流井的。抗戰初期,自貢設市,即...

  • 文章神仙橋誌異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4期  作者:蔣禩炆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神仙桥 桥体设计 民间传说 发展演变

    子不語,怪力亂神,然而述神誌異,史所不廢。略舉一端,以覘民俗,未可以迷信而湮沒其傳聞云。神仙橋,位於宥江下游。大石橋三拱,長約一五0公尺,寬約八公尺,建於民國初年,規模頗稱宏偉,何以名之神仙橋耶?淸末,其兩岸居民涉水過宥江,時遭沒頂,地方人士出資建橋,屢建屢圮,疑以爲妖。民初重建。張貼佈吿,聘請有法術者修之。經數月,無人應徵。時値炎夏,一日,烏雲密佈,雷雨交加,江水猛漲,波濤洶湧而下,適一方士至,見洪水中似有怪物,良久乃喃喃曰:妖物擾民,吾必爲除之。於是...

  • 文章故鄉的護塘

    来源期刊:《浦東》 第3期  作者:徐志麟 出版时间:1975-12-05
    关键字: 故乡回忆 护塘 防湖堤 民间传说 钦公塘

    故鄕浦東,位於長江口和錢塘江口之間,背依黃浦,面臨東海,廣達二千多平方公里,海岸長凡百公里。滾滾長江日夜不停挾着泥沙自西方來,在入海處因流速驟減,再經由海浪成年累月不斷沖激,使部份泥沙在沿海一帶沉澱汙積,形成低平的海埔新生地。自古大海創造陸地,給沿海居民帶來財富,但也給人們帶來無窮災害,故鄕情形自不例外。每年夏秋時節,長江上游地區雨量充沛,江水高漲,及流到江海交匯處,洶湧澎湃,如萬馬奔騰,勢非尋常。尤當望月前後,海水因月球引力牽拉,潮高浪急,在濱江臨海低...

  • 文章張堰板橋橋不板

    来源期刊:《浦東》 第68期  作者:蔣琛庭 出版时间:1992-05-15
    关键字: 张堰板桥 民间传说 张泾河 通济桥 张良

    朋友:你可曾聽說過“張堰板橋橋不板”之說嗎?凡土生土長在張堰的,或在張堰安過家的,甚至只到過張堰的,無論你幾度離鄕背井,或迄今尙流連在海角天涯,只要你思鄕情切時,總會記起那座位於張堰大街西端,高跨在張涇河上的大石橋吧!那就是張堰板橋。明明是一座石橋,却偏偏稱之謂板橋,不亦奇乎?關於張堰板橋名稱之來由,有這麼一段傳說:相傳,張堰在元、明時代,居民已相當繁密。而張涇河却把鎭劃分爲東西兩半,交通往來全仗舟楫,十分不便。人們非常渴望有座橋樑以溝通張涇兩岸。明朝永...

  • 文章漫話東海水晶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8卷 第1、2期  作者:楊長中  出版时间:2006-06-01
    关键字: 东海水晶 民间传说 产业发展

    了水晶。东海县的水晶开采已有二〇〇多年历史。据民间传说,二〇〇年前,人们夜间常见火光隐现,便怀疑这里有宝藏。后来,果然有人挖出了晶石,识货的人说:这是瑰宝啊!以后便常有人进行零星挖掘,卖于商人去做眼镜、图章之用。这个县的房山、牛山、驼峰等地都有一定的水晶开采历史。据记载,从一九〇六年以后,「每至冬春农闲季节」,当地的「鄕民陆续挖掘水晶不止」。但由于那时人力分散,只有钗、锨等简单工具,只能开采出一米左右地下的流砂矿。当地解放以后,人民生活稳定,开采人员才渐渐

  • 文章龍苴·因名而繁榮昌盛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1期  作者:李自見  出版时间:2002-03-01
    关键字: 龙苴古镇 地名溯源 民间传说 乡野趣闻

    始於明淸,盛於淸末民初的「龍苴」古鎭,曾出現過多年商賈雲集,服務業興旺發達的繁榮景象,溯其原因,乃緣於一個吉祥的地名。因漢代大將龍苴王在此駐守而命名的古鎭,在海屬方言中習慣地把龍苴(音:居)讀作龍苴(音:鬚),正因與「龍鬚」同音,致該鎭名聲鵲起,豎起「龍鬚鬍子」的習俗文化。在當時的社會裡,男人進入中年後,都會留著鬍子,來顯示他的成熟完美,以及他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地位。爲了討個「留鬍子」的吉祥,許多外地人,都爭相到「龍苴」來整修「門面」,尤其逢到「二月二、六...

  • 文章鄉土史話 徽州碼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5卷 第4期  作者:李德生  出版时间:2003-12-01
    关键字: 徽州码 记账规矩 历史传播 名称由来 民间传说

    我在一九四九年秋上了小學,學期內認識了阿拉伯和中文數字。寒假中,常到鄰居染坊去玩,發現染坊的帳簿上不使用我認識的兩種方法記數,寫著怪怪的筆劃。悄悄的拿過來仔細辨認,看了半天也不知子丑寅卯。因年幼膽小不敢詢問大人,只好在心裡暗暗地繫上個不解的「結」。鄉村集鎮有十天逢四集的規矩,父親在逢集日是糧行的記帳先生。讀小學三年級時,有個星期日的上午到他那裡去玩,站在父親身後看他用毛筆記帳。報上來的斛、升、合數量,在他筆下寫的和染坊記帳的數字寫法完全一樣,我又是不認識...

共14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