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屈原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屈原叫屈(八)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26期  作者:陳東林  出版时间:1998-01-10
    关键字: 屈原 放逐 叫屈

    从「卜居」、「湘君」、「湘夫人」等八篇看屈原在洞庭放逐生活的前三年屈原的请求,果然有了效果。他被召回了。而且极可能是放满三年时。也就是诸侯残齐的那年。可是,到了洞庭时,突又奉诏在此待命。我们从何而知屈原被召而又在洞庭待命?而且是放满三年时?吿诉我们的一是「卜居」;一是「湘君」。「卜居」吿诉我们时间;「湘君」吿诉我们原因。而且按古制有「人臣三谏不从待放;三年君命还则复」的惯例(见东方朔七谏「怨思」王逸注)。已见前述。陆侃如以为「卜居」、「渔父」用第三人称

  • 文章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考据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35期  作者:陶濟  出版时间:1975-04-10
    关键字: 屈原身世 《离骚》考据

    屈氏是楚子宗室,楚国自周成王封熊绎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县),约当公元前一〇九〇年始国。熊绎乃鬻熊之后,本以熊为姓,至春秋时,楚武王子瑕,食邑于屈,因以屈为氏,屈原为其后裔,今秭归之南有屈溪(亦名香溪,入于江)当巴岭之阳,溪流淸澈,怪石罗列,最幽胜处,绿澜掩映,羣石星陈,石畔遍生兰花,春夏之交,春风满谷。抗战初,余曾过之,邑人告余,是为九畹旧址,屈子故居犹可指说。余徘徊不能去者竟日。非抗战,余不获入深山;非感喟,余不获吊先贤庐墓。屈子名原,字平,一说别字

  • 文章屈原叫屈(五)屈原放逐江南后的战国和屈原的放逐生活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23期  作者:陳東林 出版时间:1997-04-10
    关键字: 屈原 放逐生活 叫屈

    ㈠祸由自取,六国残齐前面说过,屈原如仅以改革楚国内政为由,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楚国的新政府没有排斥他的理由。屈原既被逐,证明两种想法相砥触到了不但不能相容而且相互妨碍的时候,统治者必然要请他廻避,以便一己计画之推行。但以日后楚政看,新政府并无特别,不过倚仗年轻力壮。是只想避重就轻,抓住一个机会,就猛干一场的投机主义者。漠视老一代行为的不知权变,也认为屈原的计画迂腐,又牵连太多,窒碍难行。不是头脑灵活的好方法。他们的看法,就是运用头脑,先抓住东西两强

  • 文章屈原叫屈(四)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22期  作者:陳東林 出版时间:1996-12-10
    关键字: 屈原 二次放逐 叫屈

    屈原再放逐顷襄王十一年(前二八八年),秦齐两国称帝。齐称东帝,秦称西帝。没多久(两个月),又双双取消。而齐湣王放弃了帝号,突然于顷襄十三年出兵灭了宋国(时为齐湣王三十八年,前二八六年)。据宋微子世家说宋王偃也正在奋砺图强,想复兴宋国,称霸诸侯。(注)田齐世家说:苏代自燕入齐,见(齐湣王)于章华东门。谓齐王曰:与其两帝相争,天下尊秦而轻齐,不如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以其间举宋。有宋,则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

  • 文章游秭归 忆屈原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38期  作者:楊華康 出版时间:2001-01-10
    关键字: 屈原故里秭归 屈原祠 秭归历史沿革

    秭归位于湖北省境内,坐落在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巫峡与西陵峡之间,面对长江滔滔波浪,背依东大巴山翠峦屛嶂,山水峻伟。因为古代秭归城是长江峡谷岩石砌筑,故有「石头城」之称。秭归是楚三闾大夫屈原的故里,后来屈原在湖南汨罗江投水,传说有神鱼托尸回鄕,到今日之屈原沱江边。鄕人将其葬在岸边山丘上,并建了一座屈原祠。每到五月五日屈原投江之端五节那天,屈原沱江边至今仍有热闹的龙舟活动,包括游江、招魂、竞渡、回舟等程序。锣鼓声和悲壮的招魂曲响彻两岸。而两岸的民众也会将粽子

  • 文章屈原家世故宅考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45期  作者:朱鳳元  出版时间:1977-10-10
    关键字: 屈原 姓氏源流考证 屈原故里考证

    一为南阳郡之丹阳,此一丹阳,在今河南省淅川内鄕两县县境。史记:楚世家,楚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而史记屈原列传:「大破楚师于丹淅,」根据以上两记载,而楚世家之记载将丹淅笔误为丹阳,故应以丹淅为是。一为南郡之丹阳,南郡之丹阳有二,一在今之湖北省秭归县境,一在今之湖北省枝江县境,史记楚世家正义引舆地志云:「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明一统志云:「楚始封之丹阳,一在枝江、一在秭归。」则南郡之丹阳,不论是秭归或是枝江,则与安徽省当涂之丹阳,相距

  • 文章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63期  作者:張烈 出版时间:2007-04-10
    关键字: 屈原 楚辞 离骚 爱国主义

    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是我国第一位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先驱,早在二千多年以前,他就以悲壮的诗篇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放射著不灭的光辉。屈原名平,为楚武王子瑕之后。于公元前三百四十三年(楚宣王二十七年)诞生在楚国的丹阳(即今湖北省秭归县)。屈原秉性忠耿,志行高洁,学识渊博,才能卓越;且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政治上的长才;所以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被楚怀王选为左徒,深得怀王的信任。凡是国家大事,怀王都要和他商议;楚国的政令,都由他起草;接待宾客

  • 文章端午节与屈原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39期  作者:石孝岑 出版时间:1976-04-10
    关键字: 端午节 屈原 历史典故

    续命缕」,儿女并带香袋,用以辟邪,以蒲艾洗沐袪瘟,又飮雄黄酒解毒,用龙舟竞渡以拯屈原,竹筒(初用竹筒,后改以大竹叶包扎。」盛粽以作祭品,在我国一年三节中,有端午节好些花样,几乎是专为纪念屈原而设。相传五月初五日,是屈原投汨罗江之日,由此五月称为「恶月」,禁忌亦多,中国人用多采多姿的方式,来追悼屈原,这种纯粹出于民间自动自发的同情和爱戴,历两千三百多年而不衰,公道自在人心,确属至论。相信世界上,能享有屈原这种殁后殊荣的人,实在不多。屈原又叫屈平,号灵均,生长

  • 文章端阳竞渡与伍子胥及屈原之关系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76期  作者:曹文錫  出版时间:1985-07-10
    关键字: 伍子胥 竞渡 端午节 屈原

    春秋至战国时代之楚国,奄有鄂湘两省区域,其后复并呑吴越。楚之国都凡数迁,初封地为丹阳,即今日湖北省,秭归县东,后徙于今日湖北枝江县西,亦名其地为丹阳,最后乃徙至郢都,即今日江陵县北十里之纪南城,大约都郢之时期较久。古代楚国多出类拔萃之士,但史传均称曰楚人,而未有详细籍贯,余以为彼等于西北方,盖其地与中原接壤,故文化水准较高,且国都所在地,亦人材孕育之区也。伍子胥与屈原,虽非同时,但历世均为楚国显宦,子胥乃伍参之后,而屈原实为楚王同族,故司马子长所著之屈原

  • 文章端午漫谈——谈屈原、楚辞与端节龙舟竞渡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08期  作者:李玉屛  出版时间:1993-07-10
    关键字: 屈原 端午节 赛龙舟

    一、楚辞在中国文学上的贡献关于屈原,我们纯从中国文学的角度来描述他所创作的诗篇「楚辞」,无疑地,他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伟大诗人,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不朽的伟大作家。他的诗篇虽然所作为楚声,所记为楚地,所名为楚物,他所代表的也是南方文化的内涵;因此其诗作遂被称之为「楚辞」。但他所独创的这种新体诗篇的风格、形式、词章与结构,却大不相同于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六义的体式。尤其他的诗作的词汇之丰美与博雅,既充满了眞挚的情感,发挥了蓬勃的想像力,又能譬解人生的眞谛,恢弘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